8月12日,民政部網站發布關於《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徵求意見稿)》公開徵求意見的通知。對比現行《婚姻登記條例》,修訂草案在登記程序上作了較大修改。如結婚登記和離婚登記都不再需要出具戶口簿,登記地域也不再受「一方當事人常住戶口所在地」限制。登記程序的簡化,引發了公眾的熱烈討論。
如果對背景做一些了解,可能有助於我們理解這次修改。《婚姻登記條例》是民法典婚姻家庭編的配套法律法規,是對上位法在具體執行時的補充,主要是對結婚和離婚的具體程序做出規定。換句話說,它是對婚姻登記程序做出適應上位法的修改和補充,而不是另起爐灶。
結婚登記程序的修改和所有的公共服務一樣,都是在不斷簡化的。想當年,結婚還要單位開證明,目的是讓單位給個人的婚姻狀況背書。後來,大家意識到這種證明與法律對婚姻自由的保護相衝突,於是取消了這一環節。同樣的,隨著時代的變遷,戶口薄在結婚登記中的作用,也日漸消解了。
去年,有網友在民政部官網上留言,現在婚姻登記必須提供戶口簿不合理,這與憲法規定的「結婚自由」原則相違背。當時民政部社會事務司對相關問題答覆稱,提供戶口簿是為了明確婚姻登記的管轄權,防止重婚等問題的出現,保護婚姻當事人的權益。當事人如果無法出具戶口簿,婚姻登記機關可憑公安部門或有關戶籍管理機構出具的加蓋印章的戶籍證明辦理婚姻登記。
民政部門的回覆,正好說明取消登記時出具戶口簿的原因。以前,要求結婚登記必須在其中一方的戶籍所在地辦理,但現在,將取消登記的地域管轄,還要戶口簿做什麼呢?事實上,省域內部跨地區辦理基本上實現了,而從2021年開始,一些地方已嘗試推行婚姻登記「跨省通辦」。人口自由流動是當下社會的常態,婚姻登記取消地域管轄,這與信息聯網時代政務服務強調讓數據代替群眾跑腿的趨勢是一致的。
不可否認,戶口薄對結婚自由的潛在干擾,多多少少仍有存在。在傳統的家庭觀念中,父母對子女的婚姻總有種種期望和安排,特別是在子女沒有遷出戶口的家庭,戶口薄有時候會成為父母干預子女婚事的工具。比較極端的,還會出現父母藏、子女偷的「戶口簿大戰」。這樣的故事是影視劇中常見的橋段,在現實中也不時上演。
有人擔心,取消戶口簿會導致年輕人輕率進入婚姻。其實這個思路的最大問題在於,它恰恰忽略了法律賦予達到法定結婚年齡的成年人具有的婚姻自主權。徵求父母意見,獲得父母祝福,當然是應該的,但如果就此認為,父母天然正確,子女天然莽撞,就應該讓父母掌握干預兒女婚姻的權力,這個「回頭路」就跑得太遠了,甚至逾越了法律的邊界。
當然,我們也應該從網絡討論中看到人們的關注點,比如,如何防範重婚、騙婚的問題,如何讓年輕人在步入婚姻時能擁有更成熟的婚戀觀。前者有賴於全國範圍內的婚姻登記數據聯網的完善,以及與公安機關等各政府部門的信息共享,只要婚姻登記機關能夠準確核實當事人的身份信息並及時更新婚姻狀況,就能有效防範重婚事件的發生。而後者則屬於婚戀教育、家庭倫理的範疇,這其實與結婚登記程序沒什麼關聯。
通過簡化程序,取消不必要的限制,為公民提供更便捷和高效的服務,有什麼不好呢?
來源:紅星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615889c32ee9e7aca6c79c46a459a1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