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創業成功的領袖,他的背後都一定有一個優秀的團隊。近一點的如馬雲,他的背後是「十八羅漢」;遠一點的如漢高祖劉邦,他的背後則是以「漢初三傑」為代表的一大群謀臣武將。當過和尚要過飯的傳奇皇帝朱元璋,他的背後也有一大群人才。帶兵打仗,他有徐達、常遇春、李文忠等猛將;運籌帷幄,他有李善長、朱升等謀士。若論朱元璋手下最強的謀士,那就非劉伯溫莫屬了。
劉伯溫在民間的地位很高,甚至蓋過了諸葛孔明,一句「三分天下諸葛亮,一統江山劉伯溫;前朝軍師諸葛亮,後朝軍師劉伯溫」就足以說明一切。甚至連朱元璋本人,在爭奪天下期間都尊稱他為「老先生」。其實論年紀,劉伯溫跟朱元璋的年齡差距也沒有太過懸殊,僅僅17歲而已。但劉伯溫的才能,讓朱元璋多次稱讚他是「吾之子房也。」接下來,先來看看劉伯溫的大致生平。
劉伯溫是浙江青田人,年僅12歲便考中了秀才,也因此被父老鄉親們稱為「神童」。劉伯溫的閱讀速度極快,可以做到七行俱下。傳說劉伯溫曾在徽州歙縣南鄉的六甲覆船山找到一本《六甲天書》,因此學會了《奇門遁甲》,還掌握了大量的奇門術數之學。這種情節有點類似於武俠小說中,掉下山崖後學得神功的橋段。23歲時劉伯溫前往元大都參加會試,輕而易舉地考中了進士。
此後劉伯溫被元朝政府授為江西高安縣丞,他「嚴而有惠愛」深受地方百姓愛戴。但劉伯溫的剛正不阿,也決定了他在混亂的元朝官場混不下去。經歷起起落落之後,劉伯溫終於辭官隱居了起來,直到50歲那一年被朱元璋禮聘出山,這才開始了他富有傳奇色彩的一生。劉伯溫輔佐朱元璋先後消滅了勁敵陳友諒、張士誠,並讓朱元璋脫離「小明王」韓林兒自立門戶。
陳友諒大軍攻陷太平後,兵鋒直指朱元璋,來勢洶洶。就仿佛當年曹操大軍南下,孫權的陣營戰和不定。此時朱元璋也在猶豫是戰是降,劉伯溫告訴他:「天道後舉者勝,吾以逸待勞,何患不克,莫若傾府庫,開至誠,以固士心,伏兵伺隙擊之,取威制勝,以成王業,在此舉也」。正是由於劉伯溫的這句話,朱元璋才有勇氣以劣勢對抗比自己強大的陳友諒,並成功將其擊敗。
可以說沒有劉伯溫,朱元璋要想笑到最後沒有那麼容易,因此明朝建立後朱元璋也沒有虧待他,封他為誠意伯,拜御史中丞兼太史令。大明開國之後,劉伯溫又幫新生的明朝建立了法制,讓國家能夠正常運轉起來。但出身社會底層的朱元璋,爬上皇位之後,心裡的自卑感越來越重,最終對功臣們也不信任了。劉伯溫雖然殫精竭慮,卻也逃不過朱元璋的猜忌。再加上政敵們煽風點火,朱元璋漸漸對劉伯溫動了殺心。
洪武三年(1370年),朱元璋親自給劉伯溫寫了「辭退信」,讓他回家養老去。但胡惟庸不希望劉伯溫這麼舒舒服服地退休,參了他一本,把他的「退休金」和「養老金」都整沒了。劉伯溫多麼聰明的一個人,他知道如果自己離開了老朱的視線,說不定哪天就不明不白的死了。於是沒了官職在身的他,就賴在京城裡不走了,就讓老朱知道自己的一舉一動,好讓他放寬心。
洪武八年(1375年),64歲的劉伯溫病倒了。讓他沒想到的是,馬皇后居然派人來給自己送慰問品。更加讓他意外的是,堂堂一國之母居然這麼「小氣」,只給了自己兩顆棗子和一個梨子。但意外歸意外,劉伯溫秒懂了馬皇后的意思:早早離去!正當劉伯溫準備告老回鄉時,胡惟庸帶著醫生前來探望並給他開了藥,劉伯溫吃下後沒過多久便死在了老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