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能活在電影里的周冬雨

2019-11-05     骨朵星番


| 薄荷

「一如既往地好。」

這也許是電影上映至今來周冬雨收到最多的評價。

儘管在《少年的你》裡面,她要承擔陳念這個細膩複雜的角色,把自己原本的心性不斷縮小,同時還要對抗曾經「金馬影后」的壓力。

自己給自己的壓力。

應該不是只有她一個人有壓力,內娛頂流易烊千璽,鬼才導演曾國祥,《七月與安生》原班人馬,大家好像都背負著外界的高期待。

一波三折上映後,易烊千璽的口碑肉眼可見的炸了,但是周冬雨這邊顯得落寞了點。

看客們給周冬雨的評價依然是高的,演技發揮平穩、哭戲感人、突破自己,不過就是「都在意料之中」。

在《少年的你》之前,她上一次引起大面積討論的電影是《後來的我們》,再往前是《喜歡你》和《七月與安生》。

其中還有一些文藝片和客串的角色,都沒有非常大的水花。包括期間演的一些電視劇角色,爭議總是比好評要多。

直到《少年的你》。

她的表演開始擺脫「周冬雨」的痕跡,甚至向著另外一個方向飛奔:

一個壓抑沉重的少年人,試圖對抗命運,救贖自己,沒有混不吝和鬼馬精靈的氣質,也不是拒人於千里的晦澀文藝路線。

陳念的眼神里混雜著乾淨和狠厲,希望和迷茫。

周冬雨讓觀眾入戲,相信她真的被霸凌了,更重要的是,相信她是一個底層人,內心翻湧萬重浪而無人知的,最最普通的底層人

《少年的你》是易烊千璽的成人禮,也是「不被小螢幕認可的周冬雨」,終於實現的一次救贖。

01

《少年的你》有大量的哭戲,和人物面部特寫鏡頭。

上映後觀眾們不斷討論的點,很多是來自主演們的精彩表演瞬間,是肢體語言和眼神交錯,更是無聲中將人牢牢攥住的情緒翻湧。

比如這個此時無聲勝有聲的眼神。

表達的是小北對陳念的「嚮往」,裡面有傾慕和探尋的渴求,但是不止於此,也高於這層情感。

周冬雨扮演的陳念則貢獻出了數場驚心動魄的哭泣。

印象最深刻的是陳念那個忐忐忑忑+劫後餘生的哭泣。

被報復中的她無處可逃,鑽進垃圾桶里藏身,心裡一定念了千萬遍「不要被發現」和「求求你了」,但是命運轉頭跟她開了一個玩笑,手機響了。

如果說外面的女孩出於良知或者恐懼選擇了幫陳念一把,進而跟後面陳念陪她回家的情節有所呼應,拋開這些橋段編織,都不如之後陳念的那張臉有感染力:

緊緊閉上眼睛,抿住嘴唇,兩行眼淚毫無顧忌地沖刷在臉上。

也沖刷走了髒污、美工刀和老鼠,留下一片潔凈,安撫了觀眾們揪著的一顆心。

隨後,陳念抹抹眼淚,輕描淡寫地跟鄭警官說,「對不起,打錯了」。跟她安慰母親的樣子如出一轍,按捺下自己的委屈和恐懼,扮演一個冷靜的大人。

陳念一直在脆弱、堅強、無助、堅韌、絕望、冷靜的情緒旋渦里掙扎。

在故事的前半段,陳念仿佛是活在繭殼裡的人,她樣貌平凡、親情缺失,要面對老賴母親帶來的麻煩,人生面目灰暗。

她目睹的人性之惡不止是校園霸凌,她仿佛是活在那個世界裡的一個異化的人,懂得這一切的殘忍,再努力不被同化。

但是採取的方式,是旁觀,不參與到惡的狂歡中去。她的方式是,走出去,把這箇舊世界狠狠擲在身後。

多麼真實又無奈的刻畫。陳念是早熟的,也是無助的。

周冬雨鑽進這個殼裡,用孩童的面龐和身體來扮演這個樣貌平凡的高中生。

沒有人會在此刻突然想起,周冬雨已經28歲了。所以陳念和開頭的校園戲才那麼地沒有違和感,看客很快入戲,進入一個中國小鎮的高考戰場。

但這個故事不可能是平淡悠長的記敘文,周冬雨需要對惡意、對救贖、對底層世界有所理解,進而爆發出能量,再收著演,成為殘酷青春物語裡的絕對主角。

她的眼神是一個殺器。

同樣是校園角色,靜秋、周小梔,和陳念,三種人生。

周冬雨的眼神里,有厚度和層次了。

和故事題材有關,但是周冬雨無疑要理解陳念這個人物,才最終能夠成為「她」。

曾國祥曾對媒體表示,想過找小演員來演陳念,但是最後發現,還是周冬雨最適合。

02

周冬雨扮演的少女,從故事人物本身,到演繹形式和最終呈現的效果,都發生了大轉變。

《少年的你》里有一個名場面,小北帶陳念逃進廢棄倉庫,經過拉扯、爭執,最後訣別一吻,在強烈的宿命感和悲劇意味中,兩人被分開。

陳念無所顧忌地嚎啕大哭,那一瞬間,她哭泣的臉上才終於再現了少女感。

也體現在最後和小北對視的哭戲中,層次豐富,表現力感人。

這種少女感,是內向、沉重、謹小慎微的人,終於打開自己,從而流露出來的自然情緒。

有評論說,易烊千璽的演技「有了與外在世界反覆摩擦出來的繭質,同時又有痛和同情心,那種過渡期的轉瞬即逝的不確定感。」

「轉瞬即逝的不確定感」,也滲透在周冬雨這次的表演里。

周冬雨一直是小小的一隻,清湯掛麵的臉和孩童氣質,繼《七月與安生》的李安生之後,她有了一個更驚艷、質感更真實落地的角色。

迷茫的青春期,需要對抗的異世界,一直在找尋的自我……陳念跟追逐漂泊的李安生有相似之處,她們身上有諸多不確定性,有傷痕和軟肋。

但是陳念身上沒有文藝故事裡的殘缺之美,她身在殘酷青春物語裡面,帶有一定警世的責任。

角色的深度和厚度在遞進,周冬雨需要跳出表演的舒適區。

李安生本質上跟周冬雨的個性相通,「導演任由她放大自己性格里最具感染力的部分。」

進入陳念時,周冬雨也有困惑,她要扮演一個完全不像自己的人。

在片場跟導演對戲、拉扯,曾國祥說,「周冬雨,你自己覺得怎麼樣?」或者只有一句話,「不對。」

她就要繼續琢磨,再來一條。剛來片場的時候,周冬雨「每天一到現場就覺得不得勁」,她開始不理解陳念,不懂得她做事的動機。

她說,「如果我遇到霸凌,早就掀桌子反抗了」。她不懂陳念為什麼要那麼忍。

據說,周冬雨在前半段戲裡,一直是這個狀態。

從結果論來看,周冬雨成功了。

呈現出了一個跟她以往的角色反差很大、並且相當自然的新人物。相比易烊千璽那種青澀的真摯感,周冬雨的演技更不露痕跡,她就是陳念。

但也可以明確看到,周冬雨的轉型,經歷了相當多的艱難和痛苦,她還是需要把自己打碎再重建,哪怕已經是金馬影后,她也要歷自己的這道劫。

某種程度上說,周冬雨一直仰仗和依賴的是自己的天分和靈氣。

她本身的演技沒有問題,但是需要用人生閱歷和洞察力對角色進行詮釋解讀時,她有時會處於迷惑和缺位的狀態。

江湖一直流傳周冬雨的演技流派是「任意流」,沒有套路,不按常規,經常有出人意料的效果,換句話說,是「不可控」。需要導演去捕捉住那些可用的、動人的瞬間。

這次,脫離了陳可辛的曾國祥和打碎了自己的周冬雨,相互成全了一次。周冬雨「任意流」演法中的諸多動人瞬間,的確被精準捕捉到了。

她是一個需要被導演帶動的演員。

而電視劇的長篇幅快節奏,很多時候給不了她這麼多的耐心,她亦然如此。

03

雖然輿論不太照顧她,但是《少年的你》一度讓外界猜測,周冬雨拿下影后,「穩了」。

周冬雨的這次突破在於演技,她在角色上也開始進攻了。

她的外形一直是外界拿來判定她「戲路窄」的依據,「演什麼都像自己」也幾乎成為演技固化的定論。

這些輿論集中出現在什麼時候呢?

在周冬雨近年來的角色開始同質化時,尤其是她出演電視劇時,這兩點會被無限放大。

《春風十里不如你》播出時,周冬雨還能博得一些「靈氣少女」的好感,今年年初《幕後之王》時成了吐槽重災區,疑惑「周冬雨到底怎麼了」的聲音一片。

也是這個時期,對她「演技固化」的批評成了主流意見。

當時距離《七月與安生》的成熟演繹,已經過去兩年多,人們對於小黃鴨的期待大概是——

不進步,就是退步。

周冬雨在摘得金馬影后之前,也曾經嘗試過一些轉型。

其中比較失敗且典型的案例,是電視劇《麻雀》。國民女特工周冬雨,想像空間很大膽。

大膽到讓人難以想像,周冬雨的造型該怎麼做才妥帖。

結果做出來,整體氣質違和感非常重,她難以駕馭過於成熟老成的造型,看起來像是偷穿大人衣服一樣不倫不類。這是她的外形限制。

下面這張的造型就好很多

人物設定也讓周冬雨的口碑下跌,吵吵嚷嚷一直拖後腿的女特工,符合周冬雨本人性情,卻不符合邏輯。

但是要真讓周冬雨來演繹一個正常的女特工,老謀深算和成熟美艷,她都沒有,轉型一樣受困。

周冬雨的外形和戲路限制,其實在於她身上沒有成熟女人的「欲」。

這一點也體現在《幕後之王》中。

在一部職場劇中,女主角卻沒有「場」,憑藉小家碧玉的氣質,顯然難以駕馭這類題材和人物更加複雜化、成熟化的作品。

《幕後之王》里的周冬雨

不禁讓人覺得《山楂樹之戀》像是一個隱喻,讓周冬雨嶄露頭角,又將她框定在少女的語境之中,難以找到一個自洽的轉型方式。

她自己半開玩笑地說過,自己眼睛小,演不好古裝戲。

也不知道是不是因為,她在電視劇里的戲路總是差不多,並且容易被放大外形上的限制、走向泯然眾人。

因此才跟劇集方一起,互相「選擇」了如今漸行漸遠的局面。

原因一定複雜的。

但她的幸運是,還有一塊大熒幕能夠接住她,放大呈現她的細節表現力。你看,畢竟哭起來臉頰皺得像顆橘子,也還是好看的小黃鴨啊。

曾經有人叫周冬雨是「小周迅」,她們有一樣的靈動,周迅身上也一直有「少女感」的標籤。

在陳可辛導演的《如果·愛》中,周迅飾演一個出身貧苦、充滿野心的電影明星,偶遇舊情人之後,在兩個男人之間周旋,牽出了一段有關情感抉擇的故事。

故事中的周迅叫孫納,經歷了三次重要的人生改變,女孩時期的熱情莽撞,成為明星後的現實市儈,重新為愛牽絆的感傷迷離。三個階段,三種面貌的女性。

那年周迅31歲。

而在24歲時出演《蘇州河》時,周迅身上已經有了一種走向成熟的強烈慾望,她的孩童臉上不只有少女感,寫著慾望,她想要跟紅塵接駁,讓自己飄零、降落。

於是她有了極為驚艷的狐妖小唯,倔強的計程車司機李米,悲情女特工顧小夢,回歸生活的袁之華,一系列不同的角色。

周迅的嗓音曾被大眾質疑,一度有很多人「不愛看她」,她的作品不是部部成功,也有失敗,但是她能夠讓自己保持足夠強的表演識別度。

現在周冬雨,正背負著「演技固化」「氣質混不吝」的評價,一樣處在被大眾集體質疑的階段。

巧的是,她跟陳可辛也有幾次合作,《心花路放》中的殺馬特小鎮女青年,和讓她成為影后的《七月與安生》。

如果說前者像是一場不入流但出彩的單口相聲,那麼後者才讓她把自己發揮到一個極致的臨界點。

終於,《少年的你》的陳念,讓周冬雨擊碎了「演什麼都像自己」的評價,她找到了另一重自己。

只能活在電影里的周冬雨

這一步走得漂亮又艱難。

但同時,周冬雨走得並不快,她很長一段時間停留在舒適區,所以被質疑、被批評。

幸運的是,周冬雨身上的天分和靈氣,很多時候又讓這個世界對她充滿期待。許月珍說她是「導演的一塊寶」,她也還是那個氣質獨特的電影小花。

「跳出周冬雨」只是第一步。

走出小螢屏,也意味著她,沒有退路。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1fUOm4BMH2_cNUgLlmy.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