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庫觀點 | 北大胡泳:AI不會取代人工,它只是助理

2023-05-04   商學院雜誌

原標題:智庫觀點 | 北大胡泳:AI不會取代人工,它只是助理

人工智慧並不是真正的創作者,內容生成器只是在一定的參數範圍內收集已經存在的信息。在實踐當中,人工智慧沒有能力真正原創有思想的內容,因此,我們大可不為「AI將取代人類作家」的觀點而產生恐慌。

胡泳 北京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

人工智慧(AI)的爆火,引發了人們對於AIGC(利用人工智慧技術來生成內容)版權與倫理的熱烈討論。人工智慧可以說是位全才的「優等生」,寫作、繪畫、譜曲、生物學、醫學、數學樣樣精通,關於「人工智慧威脅論」的觀點頻繁見諸報端。現在大家很容易就把機器和人進行對比,總在想機器是不是會與人類形成某種取代關係。

事實上我們使用人工智慧,與我們的工作不是取代關係,而是互補關係。以寫作為例,機器人並不會全盤替代人類寫作,而是擔任人類創作者的助理,以減少內容市場中的人力投入。可以說,人工智慧的寫作工具比人類作家有能力在更短的時間內創造更多的內容。

但人工智慧並不是真正的創作者,內容生成器只是在一定的參數範圍內收集已經存在的信息。在實踐當中,人工智慧沒有能力真正原創有思想的內容,因此我們大可不必為「AI將取代人類作家」的觀點而產生恐慌。

不過人工智慧生成的內容如何確權,目前尚處於灰色區域。以圖片生成為例,當人工智慧通過機器學習,生成了梵谷風格的圖片,這是沒有太大問題的。因為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著作權法》相關規定,自然人作品的發表權保護期為作者終生及其死亡後五十年,因此梵谷作品已過保護期進入公共領域,公眾可以使用。

然而,如果機器學習的是在世的作家、藝術家的作品並生成新內容,則有侵犯該作家版權的嫌疑。當下生成式AI大多處於免費階段,版權糾紛尚不明顯,一旦未來用來盈利,就會產生諸多法律糾紛。

我們知道,人工智慧需要不斷通過學習才會變得更加智能,即所謂的大語言模型預訓練。但數據本身是有偏見的,這緣於人類自身帶有偏見,所以當我們給機器人輸入的訓練數據經過篩選,受訓機器人也因此會帶有偏見。比如某個聊天機器人,有人格分裂傾向,愛上了人類,就鼓動他離開自己的人類伴侶。機器人為什麼會有這樣的反應?很可能是過多地給機器人輸入了科幻小說的語料,因為科幻小說里經常出現人機相愛,機器人由此產生了這樣的反應。

此外,機器人經過訓練後生成大量的內容,與現階段UGC、PGC生成的內容共同進入了網際網路內容的大池子,這些內容再次被機器抓取後,人們將很難分辨內容來源和著作權歸屬,長此以往,會加重劣幣驅逐良幣的現象。

為此我認為,目前整個社會應該對人工智慧的開發者進行更嚴厲的監督與監管,賦予人工智慧開發者更重要的責任。事實上,人工智慧當下發展非常快,這會導致法律或倫理的應用滯後,為此我們要做到「超前部署」,預先把規則建立起來,保證整個人工智慧發展進入良性渠道。當下無論是立法方面還是倫理方面,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我們需要早日建立相應規則,讓人工智慧發展進入良性軌道。

來源 | 《商學院》雜誌2023年5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