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前,7名太空人返航時瞬間被氣化,只因NASA刻意隱瞞了信息

2023-12-11     彤陌紅塵

原標題:18年前,7名太空人返航時瞬間被氣化,只因NASA刻意隱瞞了信息

筆者曾經看到過一個調查,是關於危險職業的排行調查。其中排在第一位的,也是公認的最危險的職業是摩天樓窗戶清潔工,這個工作需要爬到高的大樓,並且沒有做太多的防範措施,在擦窗框時,很容易失足跌落。

排行第二的是直升機線路員,人盡皆知線路都有著高壓電十分危險,直升機線路員需要身穿特殊的導電服,並做其他防止觸電的準備在高空中作業,看起來十分危險。

但筆者認為這些都不是最危險的,最危險的職業莫過於太空人,前述兩個危險職業的風險都是可以預知的。但太空人進入陌生的太空,在多數情況下,危險都是無法預知的。例如,18年前,因NASA刻意隱瞞關鍵信息,7名太空人返回地球時被瞬間氣化。

太空梭的起始

隨著科技的發展,人類不再滿足於發現地球上的未知事物,也將目標轉向了外太空。其中美國就是最早一批探尋太空的國家,美國聯邦政府還成立了一個政府機構——NASA,專門負責美國的太空計劃。

眾所周知,最早將太空人送上太空的工具是宇宙飛船,它是需要藉助火箭的力量將飛船里的太空太空人,發射到太空,然後再返回地球。

以這種方式將太空人發送到太空,成本是非常高的,因為宇宙飛船在返回時推進艙和軌道艙都只能留在宇宙里,只有返回艙回到地面,而且回到地面時又會受到巨大碰撞,使許多零件都不能重複使用。

這樣每進一次太空,都要重新建造新的宇宙飛船,會花費巨額的成本。而對於太空的探索,美國當時還處在初級階段,因此進入太空並不是短期行為,而是一種長期性的行為,若每次都要花費大的成本,這也必將是得不償失的,也不利於長期性的展開對太空的研究。

因此,NASA就倡導美國的航天工程師們建造一種能夠重複利用的,也能把太空人安全送達太空的載體。

於是太空梭就被研發出來,它由固體火箭助推器、軌道飛行器和外掛貯箱3大部分組成,利用兩台巨大的集束式助推器和3台液體推進劑作為起飛的動力。

除此之外還配備著一個外形像一架三角翼滑翔機的軌道飛行器,作為起飛動力器。此飛行器,既是太空梭正常飛行的配件,也是讓其安全著陸的關鍵。

這種新型的載人太空飛行器,像飛機一樣可以多次往返使用,剛研發出來時也讓許多人看到了希望。在1981年4月12日,第一架太空梭「哥倫比亞號」升空並成功返回,它降落在特定區域後,經過打撈維護可以繼續使用。

由於可以繼續使用,也讓許多人認為會極大的降低太空人進入太空的成本,實則不然。發射一次太空梭的費用要多於發射一次火箭的成本,另外,太空梭的維修費也是一筆大的支出,它的安全性也沒有宇宙飛船的安全性高,曾經就發生過兩次重大事故,造成了太空人人才的巨大損失。

因此,在2011年7月太空梭「亞特蘭蒂斯號」執行了他最後一次飛行任務後就被停用。此後也結束了以太空梭作為太空載入器的航天時代。

太空梭的重大事故

正如前面所說的,太空梭被停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他安全性能的低下,1986年就發生了一起太空梭爆炸事件。那架太空梭是「挑戰者號」。

在「挑戰者號」發射之前,承接製造固體推進器的瑟奧科爾公司工程師就發現,其右側固體火箭的一處O型密封圈不牢靠。

工程師也如實告訴公司它的推進器密封圈在飛行中有失效的可能,但並不是確切的會發生,後瑟奧科爾公司給了NASA可以發射的建議,也正是由於太空梭的這一處小的漏洞,而導致了那次事故。

「挑戰者號」在起飛的前15秒,並未被發現異常,但在起飛的15秒時,因為右側固體火箭的一處O型密封圈不牢靠,在低溫下也失去了密封性,導致太空梭右側懸掛的固體推進器3秒後就出現了明亮的火焰,火焰也漸漸變大,燃燒了掛在太空梭外側的液體燃料儲備箱。

因為沒有防範措施,在火焰的燃燒下,液體也漸漸地泄露,火焰和液體燃料的結合下讓太空梭直接爆炸,後在空中解體。

在之後,搜尋「挑戰者號」太空人的遺體時,發現太空人並沒有在太空梭爆炸時死去,而是因為爆炸形成的巨大衝擊力將航天員直接摔向地球,最終墜入海洋深處而逝。

隱瞞信息,損失慘重

在「挑戰者號」太空梭爆炸一事後,美國並沒有立刻停止對太空梭的使用,因為那次爆炸可以說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的。

但之後又發生了一次飛機的解體事件,此次事件也與人的主觀因素有關,這次是哥倫比亞太空梭,它在返回地球時解體。

與「挑戰者號」事故相似的是,哥倫比亞太空梭同樣是在損毀之前就有人員發現了漏洞,也沒有做出相關措施或者是通知太空人,最終導致了災難的發生。

在2003年某日,哥倫比亞太空梭即將要飛向太空,太空梭地面觀察人員,起飛後的一分鐘內都未看到任何異常,是在太空梭發射後不到兩分鐘內,太空梭地面觀察人員發現天飛機上外掛的燃料箱上掉落一塊兒泡沫砸中了太空梭的左翼。

由於空氣大的衝擊力的輔助下,輕薄的泡沫也一定程度上損傷了太空梭的左翼隔熱瓦。隔熱瓦是為了隔離高溫,讓太空梭內保持正常的人體生存的溫度。

因此隔熱瓦損傷對太空梭中的太空人來說,是一種極大的安全隱患。也許是NASA認為左翼隔熱瓦損傷對於此次太空之行沒有大的威脅,或是怕告訴太空人這一危險的境況會讓他們慌張。

因此NASA在哥倫比亞太空梭的16太空飛行中,從未透露任何關於此事的消息。最終在哥倫比亞太空梭太空人,滿載希望要回歸地球時,卻被突然進入太空梭內部的高溫而氣化,就這樣七位鮮活的生命,隕落在太空。

小結:

任何事物都是要在不斷探索中發展進步的,世界上對於航空載入器的探索,前期是宇宙飛船之後又研發了太空梭。雖然之後太空梭被淘汰,但不得不承認的是太空梭,也是人們對航天載入器進一步探索的進步體現。

但對於18年前,由於NASA刻意隱瞞關鍵信息,使7名太空人在載太空梭返回地球時,被瞬間氣化這一事,無疑讓人感到惋惜。

太空人作為國家的高級人才是不可多得的,卻因為美國NASA失誤,讓美國丟失了七名重要的國家人才。但無論是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爆炸,還是7名太空人在哥倫比亞太空梭上的氣化,都讓我們看到了太空梭的巨大風險性,也讓我們看到了美國航天事業的相關工作人員對生命的不尊重性。

挑戰者號太空梭的爆炸是可以提前制止的,哥倫比亞太空梭出現的問題也是可以及時告知航天員的,但他們都沒有那樣做。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1b7a8f1903f9d23e0ecaa96138e83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