頗喜歡作家遲子建的散文集《我的世界下雪了》,尤其是她描寫故鄉漠河北極村的那些文字。在作家的筆下,北極村的春花秋月、夏果冬雪,五彩斑斕,色調鮮明,既充滿了煙火氣,又富於迷人的詩意。
比如,她描寫老家附近的山像個果品店,春天,最早能吃到碧藍甘甜的羊奶子果,然後,香氣濃郁的野草莓等著人去採摘,接著,水葡萄、都柿和稠子李次第登場,讓人大飽口腹。
成熟的都柿不僅甘甜無比,而且能讓人吃醉。有一次,作者欲罷不能,在山中吃了太多的都柿,結果真的醉了,以蛇行的步態搖搖晃晃回到家中,令同伴哄堂大笑。
又如,作家描寫冬日白樺林的月夜和雪野,「月光灑在白樺林和雪野上,煥發出幽藍的光暈,好像月光在乾淨的雪地上靜靜地燃燒,是那麼的和諧與安詳。」冬日月夜白樺林與極北雪野靜美如斯,今人陶醉。
故鄉往往是作家創作的原點,因為它給予了作家最初的生活積累和創作靈感。故鄉也往往是作家的寫作向縱深開掘的基點,使之升華,並創造出一個豐富深邃的藝術世界。
2012 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莫言的小說中,許多人物演繹悲歡離合就發生在高密東北鄉,它對應的大致是山東高密市東北的幾處街鎮鄉村。莫言以故鄉為原型,用文字構建起了一個神奇的文學烏托邦,描繪了中國農村的百年滄桑。
他在榮獲 2011 年茅盾文學獎後表達了自己的宏願:「我有野心把高密東北鄉當作中國的縮影,我還希望通過我對故鄉的描述,讓人們聯想到人類的生存和發展。」
作家用文字建構精神的原鄉,畫家用畫筆勾畫心靈的故鄉。
不久前,我去中華藝術宮觀賞「中國式風景——林風眠吳冠中藝術大展」,在感佩兩位大師飽經磨難、矢志不渝,為油畫中國化、國畫現代化作出非凡貢獻的同時,忽然發現一個有意思的問題,吳冠中先生畫作中最動人的部分之一,是他用心描繪的江南風物與景色。
回家後立刻網購了《我負丹青》《吳冠中散文精選》兩書,閱讀後明白了,吳冠中原來出生在江南魚米之鄉江蘇宜興,故鄉的白牆黛瓦、小橋流水、茂密的竹林、青碧的桑園哺育了他的童年,也給予了他終生的情感滋養。
上世紀 50 年代他留法學成歸國後,由於無法在油畫人物領域施展身手,便從他崇拜的魯迅先生及其文學作品中得到啟發——
「我想我可以從故鄉的風光入手,於此我有較大的空間,感情的、思維的及形式的空間。我堅定了從江南故鄉的小橋步入自己未知的造型世界。60 年代起我不斷往紹興跑,紹興和宜興非常類似,但比宜興更入畫,離魯迅更近」。
他第一次去紹興採風,找不到招待所,被安排住進了魯迅故居,估計以後再也沒有人能享受到這一待遇。他走遍了紹興市區和郊區的大街小巷,坐船去安橋頭、皇甫莊,爬上演社戲的戲台。
以後,他又去蘇州、去崑山周莊、去安徽宏村,同樣收集了大量的創作素材。於是,《雙燕》、《獅子林》、《周莊》、《安徽宏村》等一幅幅優秀的作品從他的畫筆下不斷湧現,蘊含鄉愁,又有獨特的審美視角。
這些作品以寫生為基礎,又突破了寫實的窠臼,多以筒約抽象而又不失形象的點、線與色塊構圖,在似與不似之間追求神似,抒發生命內在的張力與情調,畫風清新奇崛,耐人尋味。
遠山近水皆有韻,心靈故鄉妙筆成。
本文插圖為吳冠中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