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時零售新戰場:閃電倉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2023-10-03     新經銷

原標題:即時零售新戰場:閃電倉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作者 丨周群

前段時間,「新經銷·經銷商會員俱樂部」組織了一場走進閃電倉遊學之後,有不少朋友來詢問關於閃電倉的問題。

「閃電倉的生意模式是什麼樣的?我能不能做?」

在回答這個問題之前,先看兩個做閃電倉的案例。

第一個案例,傳統便利店轉型。 2020年開了第一家閃電倉,到今年8月份,開了21家門店,單店日均銷售10000+,TOP門店日均18000+,綜合毛利45%,凈利15~20%。

第二個案例,B2B從業者創業。 2022年8月開了第一家門店,到今年8月份,一共開了13家門店,單店日均銷售10000+,TOP門店日均20000+,綜合毛利55%,凈利10~15%。

這兩個案例都是新經銷實地調研拜訪,和老闆深度訪談得到的。通過這兩個案例,給大家分享幾個我的觀點:

第一,當下的閃電倉還處於高速發展的階段,絕大多數市場還是未飽和的狀態,也就是說紅利期還在。走通單店的盈利模型,是可以快速複製的。
第二,閃電倉一定會切割本地市場的存量生意,這一點是不可逆的。無論是經銷商、零售商,還是品牌商,對這個業態都要重視起來。

本篇文章,將我看到的一些情況,以及相關的思考分享給大家,希望能給各位一些啟發和思考。

閃電倉和即時零售是什麼關係?

閃電倉本質上是即時零售業態延伸出來的一種新供給模式。 在分析之前,先聊一聊即時零售的發展歷程,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萌芽期,核心參與者是平台和零售商。 品牌商間接參與和觀望,這一階段是野蠻增長,做好商品和用戶的上翻,就能實現高速的增長。

第二階段,拓展期,核心參與者是平台、品牌商、零售商。 品牌開始承擔重要的角色,三方共創,融入了更多的營銷手段,這一階段仍然是高速增長。

這兩個階段,可以看到即時零售這個業態和經銷商的關聯度不大,更多的還是品牌商和零售商參與其中。

當下即時零售其實到了第三個階段,進入了突破期,品牌商、零售商、經銷商、平台,零售的各個環節都參與其中。

新的階段,自然需要新的業務模式來帶動增長。 在這樣的背景下,2020年,美團率先推出「閃電倉」新供給模式。這是針對即時零售業態,面向商家端推出的零售前置倉項目。

作為即時零售業態的延伸模式,閃電倉的高速增長也就不難理解。因為整個即時零售當下用戶增速很快,據美團發布的數據,即時零售復合增速高達47%,尤其是年輕人的消費在轉移到線上特別明顯。

用戶大量往線上遷移,自然會帶來即時零售整體的高速增長。閃電倉作為即時零售的延伸業態,自然也會享受用戶增長的紅利。

2021年,美團閃電倉從1家倉店擴展到300家倉店,2022年覆蓋到2000多家倉店。截至2023年9月,閃電倉已經落座200+城市,合作商家開倉5000多家。

據相關數據預測,2025年閃電倉營收規模達到830億左右,年度復合增長率高達58.3%,屆時占比便利店總市場規模約22%左右。

從這些數據來看,當下的閃電倉確實是一門不錯的生意。但僅僅看數據還不夠,接下來我們拆解一下它的模式。

閃電倉一門什麼樣的生意?

在上面已經提到了,閃電倉本質上是即時零售業態延伸出來的一種新供給模式。

在即時零售平台(美團、餓了嗎等)上,閃電倉的呈現就是一家便利店,但區別在於它在線下的門店不對消費者直接開放,只能在線上購買。

方便大家更直觀的感受,我放了一張圖,圖中幾個門店就是典型的閃電倉。典型的特徵:24小時營業,訂單量很大7000+,商品SKU很豐富4000+。

可以用一個簡單的公式表達: 閃電倉=便利店(+百貨店)+純線上售賣+小時達/半小時達。

閃電倉的本質和線下便利店一樣,服務線下門店周邊的消費者。 為了方便大家理解,我們拿閃電倉和傳統便利店做一個對比。

第一,商品結構。

閃電倉的商品結構更全,相比便利店,更能滿足用戶的即時性需求。

傳統便利店的商品數一般在1000-1500個SKU,核心還是快消品類;閃電倉的面積在150~300m²,商品數在4000~5000SKU,核心品類是快消+百貨,中長尾商品更多。

商品是閃電倉非常重要的護城河。這也是閃電倉的本質,解決線上消費者需求與線下商品不完全匹配問題。

過去在線下門店很多消費者需求不能及時被滿足,通過閃電倉高效履約,這些原本沒有被滿足的需求,被重新激活並得到即時性滿足。

第二,客單價。

2020年便利店的客單價是18.1元,閃電倉高SKU組合下消費者下單具備連帶效應,客單價會拉的更高。新經銷訪談了三位閃電倉老闆,客單價基本能達到平均35元/單。

第三,覆蓋面。

傳統便利店核心是覆蓋周邊1公里,但閃電倉覆蓋的是周邊3~5公里。

覆蓋的物理半徑決定了消費者的數量。 一個做傳統便利店轉型的商家告訴新經銷,閃電倉優質單店日銷300單,並不困難,但是傳統便利店一天成交300單非常難。

第四,履約。

便利店是進店消費,消費者進店人數有限,閃電倉線上訂單,履約效率大大提高,且24h營業,不受空間和時間的影響。

第五,數據能力。

大多數便利店雖然有數據系統,但整體的庫存管理數字化程度其實不高,做不到實時預測。但由於閃電倉是純線上運營,數據都是實時同步,相比之下數據中台能力更強,無論是做銷售預測和庫存管理效率很高。

第六,選址要求。

傳統線下門店對選址要求很高,人流密度、位置、門面、裝修水平都有嚴格要求,而且租金很高一旦位置選得不好,生意很難起來。而閃電倉沒有門面要求,居民房、地下室等都可以。

對比了傳統便利店,我們再來看看閃電倉的銷售模式:產地/品牌經銷商(部分繞過經銷商)閃電倉消費者。

從環節上看,就目前而言,多數閃電倉是沒有壓縮中間環節的。 很多閃電倉是從經銷商或者其他渠道拿貨,就流通鏈路本身而言,優勢並不明顯。

閃電倉的優勢:低成本、高周轉、高利潤、即時滿足。

閃電倉的開店成本遠低於傳統線下門店,一般投入資金在30~50萬,因為訂單量比較高,所以整個回本的速度也比較快。

以下是新經銷實地訪談的兩個案例,供大家參考。

從訂單的數量能看出來,其訂單量是遠超大多數傳統零售小店的,日均300+以上的訂單,在線下需要300人進店,是很難實現的。 所以在閃電倉上,暢銷單品的周轉也非常快。

另外,通過商品的組合,閃電倉能實現更高的毛利水平。 (後續新經銷會出文章專門講解閃電倉的實操,這裡就不做過多贅述)

從本質上看,閃電倉依然是做線下的生意,核心是解決線上消費者需求與線下商品不完全匹配問題。

當然,閃電倉除了會搶占一部分原本線下的基本盤,同時也會創造更多新的消費者場景,激發原本沒有被滿足的潛在增量。

從行業視角看,

應該如何應對這個業態?

毋庸置疑,閃電倉是一個持續性業態。

橫向看,消費趨勢不可逆。 即時零售在社零的占比越來越高,這也符合當下年輕消費者的購物習慣,手機一站式完成絕大多數生活習慣。「萬物半小時到家」,直擊人的惰性。

縱向看, 模式壁壘高。 閃電倉會替代很多傳統線下小店的生意。小店的生意無非是即時性購買和計劃性購買。即時性購買除了「在路上」這個場景的消費,其他的場景都可以被閃電倉取代。計劃性更不用說,直接一站式購買。

另外閃電倉的商品SKU數是遠超傳統小店的,加上高效率的履約,這種優勢太明顯了。

既然衝擊不可避免,如何應對?

從品牌商角度看,要加速和即時零售平台在新場景上的開發,去深挖消費者需求。 這一點,一些頭部的快消品牌在做了,比如閃電倉頁面出現了「品牌專場」類目。

從零售商角度看,對閃電倉這個業態要重視,消費者線上轉移已是事實,零售商也要及時調整策略。 已經有不少傳統零售商在嘗試做前置倉模式,比如永輝、山姆等。

從經銷商角度看,經銷商自身的優勢就是商品供應鏈,自身供應鏈強的經銷商可以嘗試開倉,供應鏈弱勢或者精力不夠的,可以嘗試給閃電倉供貨。

寫在最後

這段時間我們講了很多,B2B、零食系統,今天 又分享閃電倉。 回歸到本質,還是渠道的變化。

我們看到,當下的渠道已經不是二十年前,變化很慢。這幾年我們有各種各樣的渠道出來,B2B、社區團購、直播電商、O2O等等,幾乎每隔一年就會有新渠道來切市場。

雖然任何一種業態都不會100%滲透,但是現在蛋糕就這麼大,有人先搶到,就意味著有人要先離場。

所以,對整個行業來說,所有人都要有居安思危的意識。

2023年10月9日-11日【第五屆中國快消品大會】將在深圳舉辦,其中,10日舉辦的【即時零售】論壇專場,由合印網絡聯合主辦。屆時,我們將邀請即時零售平台、品牌商、服務商和相關行業專家分享他們對即時零售的思考。

首屆中國快消品經銷商大會,我們希望與您一起見證!

如有意向參與本次大會,可私信諮詢我們的客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07032ffab4fd0dfa7d5ff42dcca768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