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府大街:住過元朝最會吟詩作畫的皇帝

2022-06-05     楓葉談古今

原標題:王府大街:住過元朝最會吟詩作畫的皇帝

但凡街巷名字帶了王府二字,

人們就會瞭然——

多半曾有帝王或者王爺居於此。

北京有王府井,

瀋陽有十王府胡同,

咱們南京,則有王府大街。

據清《同治上江兩縣誌》載,元文宗孛兒只斤·圖帖睦爾,做藩王時曾住在這裡。據史料記載,這位元朝皇帝雖然不善治國,卻很熱愛漢文化。不但善於吟詩作畫,還喜歡下圍棋。

元文宗做藩王時住於此

南京地名專家薛光接受採訪時介紹:

王府大街位於新街口西南,朝天宮東北。南起建鄴路,北至漢中路。原為大王府巷、三茅宮、鐵管巷。1997年,三巷拓並而成一條大街。以大王府巷名中「王府」二字命大街名。

大王府巷位於朝天宮東側,即今王府大街南段。南起建鄴路,北至原三茅宮。

清《同治上江兩縣誌》載:「舊名皇甫巷,南唐皇甫暉居此得名。後元文宗藩邸,故曰王府矣。」《明代南京城圖》中則稱此處為王府巷。

元文宗由於自幼在漢地長大,以及年輕時流落南方的經歷,他在漢文化造詣方面超過過往任何一位元朝皇帝。元朝的統治者,從小說的都是蒙古語,不是漢語。元朝的漢族大臣們,為了向皇帝傳播儒家的傳統思想文化,不得不將書上的漢語,翻譯成蒙文,再說給他們聽。

但是這個朝代,也有少數的皇帝,看漢書不需要翻譯成蒙古語,就可以直接閱讀。這樣的人,一個是忽必烈的太子真金,但是他在即位之前就病死了。另外一個就是元文宗。

據《元史》中記載,文宗擅長詩文,書法「落筆過人,得唐太宗晉祠碑風,遂益超旨」。

元文宗所作詩文中,就有描寫集慶路(今南京)的《自集慶路入正大統途中偶吟》,「穿了氁衫便著鞭,一鉤殘月柳梢邊。二三點露滴如雨,六七個星猶在天。犬吠竹籬人過語,雞鳴茅店客驚眠。須臾捧出扶桑日,七十二峰都在前。」

此外,他還擅長作畫,所繪萬歲山,「意匠、經營、格法,雖積學專工,所莫能及」。在2010年北京九歌拍賣現場,由元文宗和元朝畫家房大年共同創作的《萬歲山圖稿本》,以3.348億元成交。文宗皇帝還特別喜歡下圍棋。在他看來,下圍棋是有用處的,可以活動腦子,而且能培養人專心做事情的習慣。也因為他有這樣的愛好,身邊聚集了很多愛好下圍棋的大臣。在他的帶領下,宮裡面有許多的人都喜歡下圍棋。

大王府巷裡藏著小王府巷

《明代南京城圖》中的王府巷,到了清代,分大王府巷、小王府巷。大王府巷又曾改稱龍翔寺,巷側有冶城山館。後來,太平天國割據政權「翼王」石達開又成了小王府巷新的主人。

小王府巷位於王府大街的南端,走進這條不起眼的小巷子,右手邊的灰牆上寫著小王府巷的來源。王安石的《乙巳九月登冶城作》也被寫在了牆上。

南京最早出現「城」這一字眼,是從吳王夫差築冶城開始的。南京的冶城遺址,地處莫愁路東、文津橋畔,也就是在小王府巷的西面,朝天宮的位置。冶城雖是南京最早的土城,但只是一座大規模的冶煉作坊,並不是嚴格意義上的軍事防守性質的城池。所以,冶城還不是南京「城」的雛形,而只是南京「城」的胚胎。順著牆上一首首詩作,漸入小巷深處。上一秒還身處新街口的高樓大廈之中,下一秒跳入眼帘的則是一排青磚小瓦、飛檐翹角的清代建築。斑駁的灰牆上掛著「不可移動文物」的牌子,向每一位來訪者展示著它的百年滄桑。

留下美食回憶的老街

王府大街是一條擁有著無限生活氣息的老街,也是一條伴隨很多人成長,從而留下美食回憶的老街。王府大街上的芳婆糕團店被譽為南京最好吃的早點之一,每天一大早門前就排起了長長的隊伍;始建於1920年的清真館子安樂園,百年老店成為老南京口中「我小時候的味道」。

上世紀90年代,王府大街被打造成「美食一條街」,是南京重要的集餐飲、娛樂為一體的商業街區。

身處居民樓一層的藍鳥大酒店,對於很多外地人來說,只是擦肩而過的普通館子。「30年前,藍鳥可是南京私人餐飲較早走高端路線的館子。」市民邢文告訴紫君,「上世紀90年代初,我在鄭和公園對面開過餐館,名字叫太平酒家,餐館大概能容納十桌人吧,當時在南京屬於中檔餐館,三個人點一個火鍋,三個菜,100元不到,但是當時三個人要到藍鳥去吃,沒有200元下不來,所以那個時候,能在藍鳥請客吃飯,還是挺有面子的。」

在藍鳥大酒店左手邊的毛家飯店,也是上世紀90年代開的一家餐館,至今約莫也有30個年頭了。毛家飯店主打正宗的湖南菜。湘菜最出名的莫過於紅燒肉、小炒肉和剁椒魚頭了。當時,南京具有地方特色的餐飲店遠不及如今。所以,毛家飯店的生意也是非常紅火。

隨著市面上餐飲店的數量越來越多,大家的選擇性更廣,年輕人更是習慣於在商業綜合體里吃喝玩一條龍。一些念舊的人還會去大街上尋覓過去的味道,王府大街昔日的繁華景象留存在人們的記憶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9003d9079241821cf17abef7239859d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