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生活日誌是BCRC兒童友好社區研究的一個重要環節,是在大數據分析基礎之上的厚數據挖掘,可以幫助我們全面、系統、深入地了解兒童的日常活動和需求。在過去的一個月里,我們通過社區調研、居民訪談、組織居民議事等活動,招募到了八位兒童志願者參與到我們"兒童生活日誌活動"。
"行為日誌"是獲取居民城市生活信息的有效工具,我們基於兒童的行為偏好和認知水平對行為日誌的採集方法進行了改造設計,最終以"親子手帳"的形式獲取到了這八位小朋友一周的日常活動信息。並結合空間調研數據,利用統計分析、交叉分析等方法對當代小朋友的生活模式進行了詳細的分析,發現了一些關於兒童"不得不說"的故事。
分析的結果也將支撐我們後續的兒童友好空間改造,真正實現讓兒童參與到城市規劃的過程當中。
1.兒童生活日誌行為數據觀察
1.1 小朋友「896」的生活
甚至比大人們還要早起一個小時
八點上課鈴響起,意味著小朋友們充實的一天正式開始,緊鑼密鼓的學習和休閒活動將一直持續到晚上九點。
小朋友白天的日常活動,在周中可以分為上課、輔導班、寫作業、休閒活動四大類型,在每天8個小時的課程學習之後,他們還將面臨近3小時的輔導班和作業任務,休閒時光就顯得有限而寶貴。
小時候的我們因為看動畫片、看小說而晚睡,現在的小朋友卻是因為:
(截圖提取自參與活動的一位小朋友真實的生活日誌)
教育部在18年印發的《義務教育學校管理標準》中建議小學生的睡眠時間為10小時,但現在的小朋友很難達到這一水平。國外有多項研究發現,推遲上學時間可以提升學生在課堂上的綜合表現水平,也能提升上學的積極性(Minges,2016)。
到了周末,小朋友的娛樂時間顯著增加,但也仍然逃脫不掉輔導班和寫作業的宿命,其中一天會被父母安排上各種類型的"輔導班"。除此之外,社區會在周末組織各種類型的社區活動,也吸引了一部分小朋友的參加。
1.2 小朋友的生活圈
小區、街區、城市
我們將小朋友經常出現的地方,即上學、輔導班、寫作業、休閒娛樂幾類活動的地點標註在地圖上,發現小朋友的生活圈呈現出三個圈層,即小區、街區和城市。
在小區內部產生的主要活動為"寫作業"、"休閒娛樂",且基本都以親子活動的形式發生在室內,例如"跟爸爸下棋"、"跟弟弟(妹妹)玩遊戲"和"自己看書"。但缺少了戶外活動,這與小區內部缺乏兒童活動場地和設施有一定的相關性。有的媽媽提到,小區公共空間存在很多"安全隱患",例如尖銳、易碎的裝置,很難放心讓孩子在小區里自由的活動。
街區是小朋友主要的生活圈範圍。在街區內部的活動主要為"上學"、"休閒娛樂"和"輔導班"。由於居住的小區裡面缺乏設施和開敞空間,很多小朋友不得不到其他小區甚至購物廣場等場所玩耍。但好的一方面是,雙井街道的商業業態豐富多樣,很多小朋友可以在家附近找到滿足自己興趣愛好的輔導班,也省去了舟車勞頓的苦惱。
我們將小朋友在街區里的出行路徑進行了匯總統計,得到了"小朋友經常出沒"的地方。
將出行空間和建成環境空間進行比對,我們發現小朋友的出行路徑上會經常受到"危險"和"不適"因素的干擾,例如隨意堆放的建築垃圾、凹凸不平的路面鋪裝,還有快速行駛、逆向行駛的車輛。
小朋友在城市範圍內的活動空間非常有限,主要活動為"休閒娛樂"和"輔導班",這種遠距離的活動大多發生在周末,而且上輔導班和休閒娛樂活動往往具有連續性,形成了"家-輔導班-娛樂場所-家"的行為序列。
1.3 小朋友的出行方式
沒有父母就「寸步難行」
由於出行需求和出行距離的增加,再加上城市交通系統對兒童友好的忽視,小朋友在城市中的出行變得異常艱難。我們將兒童出行方式劃分為"主動出行"和"被動出行",主動出行方式包含自己(或者與朋友)步行、騎車出行,被動出行方式為包含父母陪伴的機動車出行(2016,白朕)。
經過統計發現,小朋友的出行主要依賴於父母的陪伴,並且步行出行的比例遠遠低於機動交通出行。
有研究對比了北京學齡兒童在2006年、2011年和2014年的通勤方式,發現2014年相較於2006年,小學生機動車通勤的比例增長了8倍,主動通勤的比例也下降了近40%(湯優,2017)。
步行和騎行有助於提高兒童的身體素質,也能幫助兒童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空間感知和社會認知,還有獨立自主能力和與他人溝通的能力(Risotto,2002)。
機動車雖然可以幫助兒童快速到達目的地,但是我們不能忽略的是,在城市中行走的過程也同樣重要。
1.4 小朋友的情緒變化
周末的一切都是快樂的,除了寫作業
小朋友在周末的心情普遍要好於周中,除了"寫作業"一項,周末各類活動的情緒值都普遍高於周中。繁重的作業確實令小朋友們苦惱,可能相比於放學之後寫作業,小朋友們更不喜歡把周末輕鬆寶貴的時光分給課程作業。
小朋友對不同類型的輔導班也表現出了不同的興趣,他們更喜愛參與性、趣味性更強的輔導班。我們了解到,部分家長給孩子報體育班的初衷是希望孩子加強身體素質的鍛鍊,這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孩子的日常體力活動無法達到及格線水平。
在城市當中,兒童戶外活動的機會大大降低,並且出現了室內化、靜態化的趨勢。興趣班這種"規範化"的形式給孩子的自由度相對較低,在跟家長交流的過程中也了解到,"孩子很難在興趣班中交到朋友"。
1.5 小朋友的社交活動
怎樣才能交到好朋友
回想我們小時候在社區里跟小夥伴們活泥巴、扔沙包的"熊孩子"時光是那麼的快樂(和久遠),相比之下現在的小朋友好像沒有我們那麼幸運了。
我們將小朋友日常活動的陪伴方式分為了四個類型,即家長陪伴、兄妹陪伴、朋友陪伴、獨自。發現他們近80%的休閒活動是跟父母、兄妹等親屬一起,跟朋友一起進行的活動不足15%。社交活動的缺失,讓小朋友們常常趕到孤單,因此也更加珍惜「跟好朋友一起放學」的那段短暫時光。
有研究表明,兒童在進行遊戲的過程中,會促進社交關係的產生(丁愷昕,韓西麗,2019)。有位媽媽跟我們分享:"寶寶每天放學後都會去玩滑梯,在那裡他結交了很多好朋友。"可是這種提供給兒童進行戶外活動、社交活動的空間也非常有限,另一位媽媽跟我們分享:"我們小區都沒有一個開敞空間給孩子活動,想要玩還得到隔壁小區,但是隔壁小區又有門禁,進去很困難。"
由此看來,戶外活動對於小朋友綜合素質的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2.兒童手繪花園作品分析
我們還通過兒童生活日誌獲取到了小朋友們"心目中的理想花園"手繪作品,真正從小朋友的視角去觀察他們對於空間和活動的需求。
2.1 小朋友心目中的理想花園
是可感知的、可使用的、可塑造的
對兒童花園作品的分析,我們採用了"可供性理論",是對兒童環境行為和感知的研究中被廣泛應用的框架。可供性可分為不同的層次,依次為被感知的可供性(perceived affordace)、被使用的可供性(used affordance)和被塑造的可供性(shaped affordance),用以描述兒童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程度(Kytta,2003)。
對作品進行環境可供性分析,我們發現四類類被感知的,四類被使用的,三類被塑造的。被感知的要素可以給孩子提供更豐富的視覺、觸覺、味覺的感受,例如植物、動物、動物雕塑、燈光。而且可以看出小朋友非常喜歡動物,例如小鳥、鴨子、貓。
被使用的要素可以給孩子提供更多的活動機會,例如鞦韆、座椅、滑梯。
被塑造的要素對於激發、鍛鍊兒童的創造力有明顯的積極作用(曲琛,韓西麗,2015),並且塑造性活動往往需要進行合作,這也有利於兒童在戶外活動中建立起屬於自己的"社交圈",包括
裝滿糖果的南瓜雕塑、沙坑。
但是這些小朋友們感興趣的要素往往被設計師所忽略,現有的社區環境也很難吸引孩子們到戶外進行活動。
2.2 社區花園的設計
實現孩子與父母的雙重釋放
有趣的戶外空間會增加兒童進行戶外活動的積極性,而安全的戶外環境也會讓父母放下擔憂,給孩子們更多獨立活動的機會。在社區花園設計的過程中,首先要保障社區花園的安全性,比如柔軟的鋪裝、牢固且光滑的設施;其次,要增加更多引起兒童興趣的被感知要素,和鍛鍊兒童創造力、協作能力的趣味設施。
3.總結
兒童的日常生活根植於家庭、社區和整個城市的環境,因此與社會資源競爭的激烈程度、家庭教育的重視程度、教育方式的多元化程度、城市建成環境的限制程度都密切相關。
兒童的生活方式也在隨著社會的發展而逐漸變化,但是永遠不變的主題是我們應該給兒童提供一個價值多元、輕鬆友好的成長環境,哪怕只是一個花園、一條安全的道路、一個屬於自己和小夥伴的歡樂的下午。
對兒童友好,也是對我們自己的友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