蛋雞養殖:飼料中合理利用新玉米

2019-09-25     愛養殖的樂樂

蛋雞飼料中用量最大的為玉米,通常在50%~70%,所以飼料飼喂效果的好壞很大程度上受玉米質量的影響。而秋季天氣轉涼,採食量上升,如果在此新玉米上市之際不注意合理使用,往往會出現雞群拉稀、過料,產蛋性能不高的現象。所以本文將從新玉米的特性、驗收及使用做簡單論述,以期對蛋雞養殖戶合理利用新玉米有所幫助。

一、新玉米的特性

1、水分高營養低,飼料報酬低

玉米在我國主要產區北方,收穫時天氣已冷,加之玉米果穗處有苞葉,在植株上得不到充分的日曬乾燥,所以玉米的原始水分一般較高。新收穫的玉米水分在華北地區一般為15-20%,在東北和內蒙地區一般為20-30%。水分高相應的乾物質含量少,意味著各營養素含量會降低,以14%基準,玉米蛋白7.8%,代謝能3220Kcal估算,每升高1%水分,蛋白降低0.1%,代謝能下降37Kcal。

2、抗性澱粉高,不利於消化

新玉米收穫後,並不等於完全成熟,玉米是後熟生理作物,新玉米中含有一種不易被消化的抗性澱粉,儲存一段時間(5~6周)含量逐漸降低。抗性澱粉在小腸中不能被消化,而在大腸中容易被大腸桿菌發酵利用,產生毒素引起拉稀,也會造成飼料轉化率低的現象。

3、易發霉變質,引發腺胃炎肌胃炎

多數養殖戶認為玉米霉變只發生在玉米貯存過程中,但實際上玉米黴菌分為倉儲黴菌和田間黴菌。穀物在採收前後約25%已受到黴菌的污染,高水分的玉米存放時也容易引起發霉變質,這是引發腺胃炎的重要因素。

二、新玉米的驗收及使用

了解了新玉米使用存在的問題後,從驗收、保存、使用方面需加以注意:

1、驗收新玉米時把控質量

由於離收儲的時間較近,新鮮可口是新玉米的最大優點,但是新玉米往往水分含量較高,所以更易出現蟲害、霉變的情況。所以在通常的水分、雜質、容重等玉米標準上(見GB1353-2009與GB/T 17890-2008),更應該重視感官指標、生霉粒指標。雜質>2%則拒收,不完善顆粒控制在5%以內,生霉粒控制在2%以內,降低在新玉米的儲存時後熟化過程中的生蟲發霉現象。

2、新玉米的使用

新玉米接收後可以進行預先的處理:

新玉米過篩與過風,可以有效減少破碎粒及雜質在玉米中的含量,從而減少黴菌毒素對動物的危害,適口性也可以得到改善。

儲存陳化。新玉米需要入庫儲存5-6周,最好在一個月以上,經過後熟化以後再使用。

使用新玉米時可以採用以下的方法:

混合過渡。必須用新玉米時注意控制添加比例,可通過與高品質陳玉米逐步混用過渡,逐漸增加新玉米的添加比例,過渡期半個月以上,以減少抗性澱粉的影響。

彌補營養。使用收購的玉米時,應定期檢測玉米含水量,通過配方調整儘可能保證適宜能量蛋白質比。玉米水分超過14%,則考慮彌補水分引起的有效能值的缺失,常用的辦法是提高玉米用量或使用高能量的油脂,可適當添加賴氨酸和蛋氨酸。簡單處理可以採用:玉米每增加1%的水分,全價料中添加0.3%的油脂彌補水分增加帶來的能量減少。

現用現粉碎。水分含量超過17%的玉米,脂肪酸值高,易酸敗變質,所以高水分玉米應現用現粉碎。

3、尋求玉米替代產品

可以尋找其他飼料原料來作為蛋雞的主要能量飼料替代玉米,比如小麥、高粱等。需要注意的是對比替代物與玉米間的營養差異,並針對性的補充,並注意替代物的抗營養因子含量。

舉例:如果用小麥來替代玉米,根據NY/T33-2004所示,中國飼料號(CFN)4-070280的玉米的β-胡蘿蔔素含量在0.8mg/kg,亞油酸2.20%,蛋白7.8%(乾物質86.0%),如果使用小麥來替代,可以看到雖然蛋白高6.1%,但β-胡蘿蔔素為玉米的一半,亞油酸低1.61%,會造成蛋重下降及蛋黃顏色變淺等,而其非澱粉多糖使得小麥的添加量也有所限制,並需要添加以木聚糖酶為主的小麥專用酶或復合酶。

來源:雞病專業網采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hBda20BJleJMoPM6jnV.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