視域 |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現代性危機的批判性超越

2023-10-14   社會科學報

原標題:視域 |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現代性危機的批判性超越

視域 | 中國式現代化道路:對現代性危機的批判性超越

社會建設

資本主義現代性是人類社會走向現代的第一種形態,具有先發性制度優勢,對其他國家的現代化實踐有著參考和借鑑意義,但是資本主義的現代性並非唯一模式,也並非最好狀態,資本主義現代性危機揭露出其現代性弊端,給其他國家走向現代化以警示及超越的空間張力。中國的現代化歷程在充分吸收資本主義現代性文明優秀成果的基礎上,對其危機性加以批判性超越,從而形成揚棄了資本主義現代性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服務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歷史實踐。

原文 :《對現代性危機的批判性超越》

作者 |中共南通市通州區委黨校講師 趙雪薇 南京師範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授 孫迎光

圖片 |網絡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以人的主體性超越資本理性

堅持以人民為中心是中國式現代化的根本立場。馬克思的資本主義現代性批判理論,在一定程度上來說正是對資本主體性的批判。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則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過程中充分彰顯人民主體性,以民本實現對資本的超越。

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確證了人作為人的主體性存在。共建共享的價值體現在「不斷實現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的具體實踐中,因此,「人民就是江山,江山就是人民」的理念,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下,資本一躍而成為統治力量,人受到資本的壓迫和奴役的資本理性的超越;讓人民群眾有更多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追求,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下,勞動者與勞動相異化,人在勞動中感受到的不是幸福而是不幸的資本理性的超越;「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嚮往,就是我們的奮鬥目標」的立場,是對資本主義現代性下,金錢成為目標,而人淪為手段和工具的資本理性的超越。中國式現代化是人口規模巨大的現代化,其現代化過程不能不重視和發揮人的作用,不論是全體人民共同富裕,還是全過程人民民主,或是共產黨人的初心使命,都凸顯了人的主體性。可以說正是中國共產黨確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理念,中國式現代化才能保證人口規模巨大的中國踏上為人民謀幸福、為民族謀復興的新道路。

統籌推進「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以整全視野超越拜金主義

資本主義現代性下,分工使得人成為碎片化、原子化的人,資本邏輯戕害了人的總體性存在方式,使得人成為了「單向度的人」,而在共產主義社會,人的總體性和豐富性得到充分確證,屬人的世界即是自由人聯合體的世界,「人不再是碎片化的人,而是『以全面等方式』獲得了總體性存在,成為人與自我、人與社會、人與自然充分和諧的總體性的人」。不論是對作為主體的人還是屬人的社會,都需要以總體性的整全視野加以考察。

中國式現代化也同樣是一個整體,是一個系統工程,不僅僅在於經濟領域的發展,而是囊括了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各個領域的發展歷程。唯有貫徹落實「五位一體」總體布局,推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致力於建設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才能抵制馬克思現代性批判理論下資本主義社會對金錢盲目崇拜的商品拜物教,擺脫資本主義總體性危機的內在邏輯。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中國從改革開放之初的「四個現代化」到如今的「中國式現代化」新道路,每一步都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共同推動中國不斷接近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可以說正是中國共產黨推進了「五位一體」總體布局,中國式現代化才能實現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協調,硬實力與軟實力共同發展的全面現代化。

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以制度優勢超越資本壟斷

在資本主義現代性之中,資本有著至高無上的權力,對人和社會而言有著絕對的統治地位。對於中國的現代化發展而言,儘管市場經濟體制下的現代化受制於市場邏輯,但同時也統攝在社會主義這一制度之下。然而中國在現代化發展過程中,充分考察社會主義和市場經濟的特徵屬性,創造性地開闢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從市場的基礎性作用發展到市場的決定性作用,在更好更充分地發揮市場「無形的手」的資本邏輯的同時,用政府的「有形的手」加以控制,從而既能最大限度激發資本的效能,同時又能將其限制在社會主義制度控制之下,防止了資本的無限擴張與尋租現象的蔓延,從制度層面有效駕馭了資本。

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中,人的價值理性得到了復歸,工具理性得到了正視,被物慾蒙蔽的雙眼得以澄明,回歸人本身,回歸人的價值本身,市場經濟的發展終究是為了人的發展,財富只是手段和橋樑。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現代化的一個重要目標,其主語依然是人,空有財富卻目中無人不是真正的共同富裕。可以說正是中國共產黨建設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國式現代化才能讓全體人民共同富裕的美好願景成為可感可知的鏗鏘現實。

推動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以和平發展的道路超越霸權主義

在全球化資本主義時代和資本主義不斷進行自我調節與完善的背景下,資本的迷霧難以散去,當今世界仍然沒有擺脫馬克思資本主義現代性批判的問題域,仍然需要一種新的文明力量來破除資本的統治力量。各個國家走什麼樣的現代化道路,應當結合本國國情去探索,因此資本對普遍性的追求所帶來的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與和平發展的人類追求相背離。隨著歷史向世界歷史轉變,世界各國日益聯繫在一起,命運交織,榮辱與共,人與人、國與國的撕裂紛爭不僅不能帶來文明與現代,反而會導致野蠻的暗夜。

中國共產黨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自由人聯合體」的思想在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的進程中發展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思想。中國的發展離不開世界,世界的發展也同樣離不開中國。資本主義現代性導向的「國強必霸」的叢林邏輯與全球化視野下和平發展的理念價值相矛盾,造成「文明的衝突」日益明顯。而中國式現代化秉持「相互尊重、和衷共濟、和合共生是人類文明發展的正確道路」,中國式現代化是立足於全體人類的現代化,「不是以一種制度代替另一種制度,也不是以一種文明消滅另一種文明,而是不同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歷史文化、不同發展水平的國家在發展中利益共生、權利共享、責任共擔,形成共建美好世界和美好生活的人類新文明的『最大公約數』和『最大同心圓』」,從而在道義上實現了對資本主義現代性下二元對立國際格局的超越。

文章為社會科學報「思想工坊」融媒體原創出品,原載於社會科學報第1871期第2版,未經允許禁止轉載,文中內容僅代表作者觀點,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期責編:王立堯

拓展閱讀

中國式現代化:普遍性及其具體化 | 社會科學報

學習黨的二十大精神 | 中國保持了現代化進程的一貫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