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探索全新重型水上飛機項目,水上飛機「做大做強」有多難?

2023-07-19     看航空

原標題:美軍探索全新重型水上飛機項目,水上飛機「做大做強」有多難?

近日,根據美國國防部預先研究計劃局(DARPA)發布的公開信息,美軍目前正在探索名為「自由舉升機」(Liberty Lifter)的全新重型水上飛機項目。

根據DARPA的公開信息,「自由舉升機」被規劃為一種尺寸級別與貨物運載能力都很大、相當於C-17運輸機的重型水上飛行器,同時具備低成本特性。

這是一個極具挑戰的指標,因為現役水上飛機,比如別-200、US-2等,最大起飛重量普遍僅40噸左右,載重在11或12噸——運載能力與C-17這樣最大起飛重量接近300噸、最大載重近80噸的大型陸基飛機沒有可比性。

「自由舉升機」被要求能充分利用地面效應,能夠在不依託地面基礎設施或者大型船舶平台的情況下,執行遠程戰略和戰術運輸任務。

在使用性能上,「自由舉升機」要求能在4級海況(浪高1.25~2.5米)下完成起降,能在5級海況(浪高2.5~4.0米)下進行水上操作。同時它被要求既能在地面效應區域內進行長時間的貼海飛行,又能夠脫離地面效應區域、爬升到並維持10000英尺(約3048米)高度飛行。

「自由舉升機」項目目前規劃了兩個階段:

第一階段的合同包括6個月的概念設計工作和9個月的設計成熟期,主要完成初步設計審查,此外還有3個月時間,用於製造規劃和測試、演示規劃審查。

這一階段主要用於研發概念原型機,其關注重點是操作需求和操作概念。

如果第一階段推進順利,「自由舉升機」項目會在2024年中期過渡到第二階段。第二階段的重點工作是繼續推進詳細設計,並完成全尺寸樣機的製造和演示,將「自由升降機」從概念階段推進到實際任務操作階段。

目前已有兩個演示團隊組合參與了「自由升降機」的原型機研發。第一個團隊是通用原子公司與海事應用物理公司的組合,第二個團隊是極光飛行科學公司、「吉布斯·考克斯」公司(從事船舶與海洋工程)、「偵察工藝」公司(從事特種船舶設計和操作訓練)的組合。

通用原子公司的項目概念圖。

從概念圖上來看,通用原子團隊提出的布局方案相當激進,與任何一種傳統的水上飛機或者地效飛行器的設計都差異較大,不僅採用了罕見的雙機身設計,也採用了運輸類和水上類飛機中非常少見的中翼設計。

傳統運輸類飛機多用上翼或者下翼的核心原因之一,是連接兩側機翼主承力結構的位置,如果能與機身上、下表面重合;則能夠避免相關結構穿越、擠占機身內部的艙體運載空間,並最大程度地降低性能代價和研製成本。

而水上飛機多採用上單翼的另一個主要原因,則主要是為了能儘量抬高機翼以避免、削弱海浪的撞擊,尤其是撞擊動力系統——比如螺旋槳下半幅導致的事故。但機翼的抬高會在一定程度上損失地面效應帶來的升力增益;特別是越大型的水上飛機,其機身高度越大,上翼與中翼的高度差很可能會帶來非常顯著的性能差距。

通用原子方案的動力系統設計,是其採用中翼設計的底氣來源。它在機翼上表面的靠後側分散布置了12台渦輪螺旋槳發動機,推進式螺旋槳在發動機後側。這種設計的意圖相當明顯——針對海浪使用機翼遮蔽發動機,並獲得最大的機翼增升效果,同時機體可容忍的發動機損失數量也能夠得以提高。

極光飛行科學方案的概念圖。

與之相比,極光飛行科學團隊提出的方案就要常規得多。它採用了單機身、上單翼、高置T型尾翼的布局;8台渦輪螺旋槳發動機,布置在機翼的內側。

美國要造新型地效飛行器,「裏海怪物」魅力何在?

2021年,DARPA就公開宣稱要研發運載能力超過100噸的重型遠程地效飛行器。

蘇聯研發的地效飛行器KM。

從目前的信息看,DARPA應該是選擇了一條妥協性的道路——放棄純粹的地效飛行器路線,而是優化水上飛機的設計,使其部分具備地效飛行器的優點;在較低的海況下,能較為充分的利用地面效應,實現載荷航程能力的優化、以及更好的藉助遠程雷達的地平線後盲區進行活動。

別-200水上飛機。

US-2水上飛機。

但即便如此,依然有大量的問題非常棘手。水上飛機不可避免要遭遇水上高速滑行、起降、撞擊海浪等一系列問題;從機身的下表面外形(帶斷階的船型底部)到機體結構(強度非常高的多水密隔艙),都要進行高度趨近於高速艦艇的特殊設計,重量和飛行阻力代價非常驚人。特別是隨著浮筒和船身吃水深度的加大,水上飛機起飛時的阻力會急劇增加;中大型飛機在水上滿載起飛的難度和成本,遠遠高於陸基飛機。

正是由於這些因素的影響——特別是飛機越大越重,這些因素帶來的負面影響就越嚴重,中大型水上飛機普遍遭遇了成本高昂、但飛行速度與高度,載荷與航程等關鍵性能孱弱的困境。

「自由舉升機」項目如果要發展成功,必須直面並較好地解決這些矛盾,而這絕對不是容易的事情。

比如作為大型軍用運輸飛機,機身內部開闊完整的貨艙空間是必不可少的設計基礎。但這與水上飛機的生存性能就會形成顯著矛盾——為了形成足夠的浮力,水上飛機的內部空間,應該要儘可能的分割化和密閉化,即使是少數隔艙進水,其他隔艙依然能提供足夠浮力,避免飛機沉沒。

在人類航空史的早中期,水上飛機憑藉其不需要地面跑道、可以藉助任意較平靜水面完成起降的特點,曾在偵察、反潛、援救等軍用領域發揮過重要作用。

但隨著技術的發展,高等級地面機場設施越來越普及,具備大尺寸飛行甲板的艦艇大規模投入運用,常規起降飛機和直升機性能不斷進化,中大型水上飛機迅速失去了競爭力,除在一些特定場景下還在繼續發揮作用,輝煌不再。

以「自由舉升機」為代表,中大型水上飛機能不能做大做強,再創輝煌?面對各種棘手的工程技術難題,這個問題的答案,還要拭目以待。

排版:陳奕煊

策劃 | 文案:候知健

編審 | 監製:武晨、王蘭

看航空融媒體工作室出品

點擊卡片即可獲取全文

美國空軍科學委員將在2023年重點關注四大概念的評估與落地工作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f82f7d3e9ee0c5d2bbbd0b2e6c4afe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