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深圳走紅了一家「中國風咖啡館」:
把黑芝麻糊、湯圓、豆腐花加入咖啡中,最高日銷達700杯+,不少顧客排隊一個多小時,只為一杯「國風特調」。
試營業期間爆滿,開業五天就登上熱門榜第一,受歡迎的「國風咖啡館」,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最近,我在深圳發現一家「中國風咖啡館」,在各大社交平台特別火。
這家店位於深圳南山區天利中央廣場,老遠就能看見亮眼的中國紅,紅色屋檐、百子櫃,灰巷紅瓦,杯盞蒸籠,滿滿的時尚中式元素。店面呈長方形,吧檯橫跨整個店面,「只能外帶,不能堂食」。
咖啡有國風特飲、東方拿鐵、元氣果咖、茶咖、冷萃和手沖,名字也很有趣:「一根綠豆冰棍兒」、「黑芝麻糊你一臉」、「吃我豆腐花」、「一杯黑糖山水畫」等。
產品定價多在18~28元,多在20元左右,店內還售有6種廣式燒麥,價格5~7元。
紅盞咖啡,受訪者供圖
紅盞咖啡的主理人朱子昊告訴我,這家店有40平,產品外帶為主,6月底試營業就開始爆單,人手不足時只能暫停排號。不少顧客排隊一個多小時,「只為一杯國風特調」。
7月1日開業,開業五天後登上深圳的熱門榜第一,開業前十天,能做到日均400杯+,最高日銷700杯+,最高日營業額1萬元。
最近一年,裝修、產品都有特色的「國風咖啡館」,在全國越開越多,這是不是一門好生意?
在紅盞咖啡,中國風的店面風格之外,還有很多「中式元素」,比如店員著裝都是中式服飾,東方拿鐵是利用豆漿、桂花、白桃烏龍和拿鐵結合。
紅盞咖啡,受訪者供圖
茶咖和冷萃都也加入了中國茶元素,所用咖啡豆是「30天內新鮮烘焙的雲南咖啡豆」。
「茶葉、黑芝麻糊等很中式的原料,從產品上可以均衡掉咖啡的苦感,更符合中國人的口味;其次,中國元素的東西,可以用一種很新、很潮、年輕化的方式去表達,更受年輕人喜歡。」朱子昊說。
國風正當道,萬物皆可潮,將新中式文化作為品牌基因,是近兩年咖啡最流行的趨勢之一,在小紅書「中式咖啡」的打卡筆記已經達到5萬+。
我觀察了多家受歡迎的國風咖啡館,大多有2個創意路徑:
第一,氛圍取勝,書法、蓋碗、荷花,都搬進咖啡館。
去年,在北京、成都、武漢等多地掀起一陣「蓋碗咖啡」熱潮,再加上古風家具、青磚紅瓦等元素,「妥妥的新中式風」。
佛山角落咖啡
最近,在杭州、廣州、寧波等地也出現多個荷花主題的咖啡館,「將整個荷花池搬進咖啡館」,再有書法、竹子等元素的加持,吸引眾多網友前去打卡。
還有「中式藥房咖啡」,利用氛圍感打造咖啡館。
第二,從產品入手,打造「本土新喝法」。
4月,二十四節氣咖啡悄然走紅,從產品詩意的名字到經典中國元素的應用,星巴克、許多獨立咖啡館都在推;
龍井茶酥漾拿鐵(左);山茶花漾拿鐵(中);櫻花初綻拿鐵(右)
此外,以茶葉、花茶、中藥等具有傳統特色的元素和咖啡相融,以豆腐花、黑芝麻糊等日常化的食物和咖啡結合,還有燉煮咖啡等新形式,也是咖啡在中國的「延伸喝法」。
但在中式咖啡、國風咖啡館不斷爆火的同時,也不斷有人提出質疑。
對這些「國風咖啡館」,有人直呼大愛,「中西結合,很有腔調!」
也有人說,「這是我見過最奇怪的咖啡店,更像中藥鋪,咖啡像甜品,已經沒有咖啡味兒了。」
不止一家咖啡館,也不限於某款產品,咖啡愛好者、從業者和消費者,似乎正在圍繞中式咖啡展開一場「辯論」。
1、加小料、加奶蓋的咖啡,還是不是一杯好咖啡?
以紅盞咖啡為例,店裡的「國風特飲」在社交媒體特別火,包括5款產品,也是店面的招牌產品,加入了豆腐花、黑芝麻糊、艾草青團、黑糖珍珠。
紅盞咖啡,受訪者供圖
對於這種創新組合,不少網友評價「早上來一杯,早餐+提神都有了」,「用料很足,一杯就飽了」。
但也有很多網友說,「更像是甜品」、「太淡了,沒啥咖啡味」、「咖啡也越來越像粥了」。
奶茶中的常見小料、奶蓋等,近兩年也出現於咖啡中。
前兩年喜茶推出的「咖啡波波冰」,在濃縮咖啡中融入新鮮牛奶和黑糖波波,口感Q彈軟糯;咖啡波波雙拼是一款咖啡冰沙,則是融入了Q彈波波和滑溜奶凍。
咖啡波波冰
前段時間,有咖啡館推出了「龜苓膏拿鐵」、「拿鐵雙皮奶」、「馬蹄爽拿鐵」,加入龜苓膏、雙皮奶、馬蹄爽後,許多都賣得很火。
就如同奶茶一樣,這些小料增加了整杯飲品的豐富性、咀嚼性和營養性;也有人覺得「一杯咖啡喝出了燒仙草的氣勢」、「從五穀雜糧到時令蔬菜,唯獨沒有咖啡味」。
2、配燒麥、煎餅,會讓咖啡失去調性嗎?
紅盞咖啡開業半個月,小紅書的打卡筆記已達1200+,「咖啡配燒麥」跨品類組合,成為小紅書、抖音打卡種草筆記中出現最多的關鍵詞。
3月初,在上海有一家「煎餅果子咖啡」火了,緊接著全國很多咖啡館都推出「咖啡+煎餅果子」,還有「腸粉咖啡」、「包子咖啡」、「油餅包燒麥咖啡」。
挪瓦咖啡與包子品牌李與白聯名,推出包子咖啡套餐
有網友認為這種組合「不倫不類」,「失去了咖啡的調性」;也有人覺得「符合中國人的飲食習慣」、「這樣咖啡才越來越日常化」。
3、添加元素太多,會影響咖啡出品嗎?
「添加元素越多,出品穩定性越難以保障。」還有一些網友也提出,「兩次喝到味道不一樣」的異議。
這或許也是「中式咖啡」要面臨的問題:出品越複雜,融入的元素越多,標準化的難度就越高。
「中國人喝咖啡雖晚,但不能沒有自己。」
不論是年初大火的中式燉煮咖啡,還是在咖啡中加入黑芝麻等中式食物,這種不斷被本土發明、創新的新咖啡形式,也是現階段中國咖啡文化的一部分。
無論如何,咖啡走入中國人的日常,一定會形成適應中國人生活習慣的產品形態和開店模式。
未來,中式咖啡將如何發展,我們持續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