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個留下27字遺書後自殺的11歲男孩,給所有父母狠狠上了一課

2022-07-28     窈窕媽媽

原標題:那個留下27字遺書後自殺的11歲男孩,給所有父母狠狠上了一課

大家好,我是窈窕媽媽。

「本人的死不與父母、家長、社會有關。只和鄒某(班主任)有關,她使用暴力手段。」

半年前,11歲男孩寬寬,留下這封遺書,決絕地從24樓縱身躍下。前不久,班主任鄒某被降職、警告處分,而寬寬,卻再也回不來了。

寬寬的媽媽怎麼也想不通,那天原本答應要陪她去給姥爺過生日的兒子,怎麼突然就「想不開」了。

更令人難過的是,像寬寬這樣「毫無徵兆」尋死的孩子,不在少數。

《中國衛生和計劃生育統計年鑑》的數據顯示,在所有的非疾病死因中,「自殺」已成為青少年的第三大死因。

有17.7%的中學生曾有過自殺的想法,每37個中學生里,就有1個採取過自殺行動。

不少父母疑惑,沒讓孩子愁過吃穿,有啥過不去的坎?

心理學有一個觀點,青春期孩子的心理建設主要來源於三大支持系統

分別是:父母、老師、朋友。

青少年至少需要一個良好的精神系統支持,才能有信心、有力量面對困難,遇事不走極端。

如果說遇到怎樣的老師、朋友具有偶然性的話,那麼父母毫無疑問應該成為孩子最確定、最堅實的後盾。

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要足夠了解孩子,了解青春期的心理特點。

孩子不願向父母求助

很多父母都存在這樣的疑惑:孩子能力有限,生活尚未獨立,為啥遇到困難總想要自己扛著?

前兩天看到一位媽媽的留言:「上個禮拜,娃騎車摔倒,不跟我們說,自己偷偷買草藥敷傷口,現在大腿發炎,腫的穿不了褲子,這才被我發現......」

客體關係理論專家馬勒說,孩子走向獨立,需要經歷與父母分化的過程。

青少年時期,孩子最重要的課題是,和內化父母分離,脫離對父母的情感依賴。

簡而言之,就是與父母建立心理邊界,意識到我是我,父母是父母。

所以,孩子常常表現得像個「小大人」,想要對自己負責,這是他宣告獨立的第一步。

當然,由於孩子缺少解決問題的經驗,很多時候容易弄巧成拙。

不少父母也會因此責怪孩子:

你翅膀硬了是吧,自己幾斤幾兩不知道嗎?

有事能不能早點說,拖到最後還不是我們給你擦屁股?

父母的憤怒、不滿,往往只是釋放了情緒,卻無法解決問題。不僅打擊了孩子,還會加深孩子對自己的不信任。

那麼,我們就以留言的媽媽為例,來看看溝通的正確打開方式:

首先,要肯定孩子,從積極的角度看待孩子的行為。

「你長大了,知道自己去解決問題,不願意給父母添麻煩,我們感覺很欣慰。」

其次,要表達出自己的擔憂,指出問題所在。

「可是你腿部發炎,媽媽很心疼,如果遇到同樣的事情,我們一起想辦法解決,好嗎?」

最後,要讓孩子知道,父母可以承接孩子的所有,是可以被信任的。

「無論發生什麼,我們一直在你身後。」

這樣既可以建立邊界感,讓孩子擁有一定的獨立權,又能讓孩子感受到父母愛的助力。

孩子總跟父母「對著干」

前段時間,和家人一起吃飯,偶然聽見一個親戚的吐槽:

「孩子剛上初中,就從天使變成了逆子,讓他往東,他非往西,我說1句,他有10句等著我。」

潛台詞是,明明都是為了孩子好,他怎麼一點都不懂事呢?

兒童心理學家吉諾特曾說:十幾歲孩子對於不請自來的關注和建議,會感到不適和憤怒。

除了孩子獨立意識增強的原因,更重要的一點是,他們想打破家庭里的「權力結構」,以此來考驗父母:

爸媽是真的愛我,還是需要一個聽話的孩子?

與其說,這是一場叛逆,倒不如說,這是孩子對父母愛的考驗。

當父母把自己的意志強加給孩子的時候,孩子感受到的往往是「真實自我」不被接納的恐懼。

很多時候,孩子反抗父母,並不是出於不尊重,而是在向父母表達請求:

「看看真實的我,喜歡真實的我吧。」

只要父母理解了這一點,便能看見孩子對愛的渴望和無助。

你可能想問,怎麼看見真實的孩子?難道要對孩子放任自流嗎?

當然不是。父母可以給孩子正確的引導,但絕不是事事獨裁決斷。

就拿「晚餐吃什麼」來說,有的父母也會詢問孩子的意見,可孩子一旦說出自己的答案,父母又會急著去否定:吃這個不健康,還是吃那個吧。

看,連吃喝拉撒都不能決定,當然會引起孩子的逆反心理,

父母可以給孩子一個選擇的範圍,比如,晚餐你是想喝粥,還是吃米飯,或是雞蛋面呢?

父母適度放手,給予孩子一定程度的自主權,讓孩子在可視範圍內做出選擇。這樣的溝通方式,其實可以套用在很多事情上。

如此一來,孩子既能感受到被尊重,父母也達到了適當引導的目的,雙贏。

其實父母也無需太過焦慮孩子的選擇。畢竟任何人的生活都不可能事事如意,孩子也不可能永遠活在父母的庇護之下。

偶爾犯犯錯,也是孩子成長的權利。

與同學攀比,導致自卑

《陪孩子走過青春期》這本書中,作者周媽分享了和兒子豆豆的故事。

豆豆因為成績平平深感自卑,不願參加班級的課外聚會。

周媽便鼓勵兒子:「你也很優秀啊。」而豆豆的一句反問,讓周媽陷入了深思:

「那你具體說說,我哪裡優秀,你沒羨慕過學霸的媽媽嗎?」

周媽這才意識到,原來自己從來沒有真正思考過,豆豆的優勢在哪裡。

直到後來,周媽聽到學霸媽吐槽自己的孩子,一寫作業就犯「多動症」,才恍然大悟。

其實孩子們並沒有太大差別,他們會比較、自卑,本質上是源於父母投射的想法。

比如,只有學習好,才是好孩子;必須有錢,才能活得快樂等等。

孩子對成績、家境、長相等方面的攀比,實際上反映的是父母的價值觀。

我們總是拿自己孩子的短處,去跟人家孩子的長處對比,所謂的「羨慕嫉妒」,就是這樣產生的。

後來周媽說了一句話,安撫了豆豆焦慮的心:

「我不再羨慕那些父母了,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強項和弱項,我們需要跟自己賽跑,而不是跟別人做比較。」

使勁雞娃,往往會讓孩子覺得「我不如別人家的小孩」。

因此,孩子放下攀比、遠離自卑的前提是,父母要發自內心的接受孩子個體的差異性。多發掘自家孩子的優點,鼓勵孩子在自己熱愛的領域發光。

追求個性、新鮮、刺激的事物

在知乎上看到一個家長的提問:「正在上高中的女兒太追求個性,像個異類,不聽管教怎麼辦?」

其實這很正常,甚至可以說,是個好事。

從生理上看,一個人身體里的5-羥色胺和多巴胺水平在青春期會降到最低。

這是讓人感覺到興奮和快樂的神經激素。青少年常常感覺生活無趣,就是因為體內缺少這2種激素的產生。

而追求個性、新鮮、刺激的事物,可以刺激他們的神經,促進多巴胺的分泌。

孩子奇裝異服、聽搖滾樂、早戀等行為,本質上是尋求快樂的一種方式。

從心理上來看,青春期孩子的自我意識空前增強,容易陷入「假象觀眾」的想像。

意思就是,幻想自己是世界的中心,所有人的注意力都在自己身上,也會蔑視父母的權威。

連著名作家馬克吐溫都說,他14歲的時候,覺得自己無所不能,而父親什麼都不能。

對上一代的反抗,是孩子追求自我價值的體現。

心理學家埃里克森說,12-18歲青少年的發展目標,就是尋找「自我同一性」。

他們會對「自己是誰,準備成為什麼樣的人」等一系列個體問題進行初步思考。

嘗試各種新鮮事物,便是孩子探索自我的一種方式。

很多父母都在做一個矛盾的事情:

當孩子跟自己的想法不同時,以愛之名,去控制、決定、評判孩子的選擇,事後又責怪孩子不懂事、沒主見。

一面堅信自己的孩子獨一無二,另一面又在抹殺他們的個性;一邊希望孩子能飛起來,另一邊又不斷剪短他們的羽翼......

習慣了被父母推著走的孩子,早已找不到前進的方向,也失去了前進的動力。

他們只是在父母的控制下,成為了千篇一律的人。

那麼,父母應該如何正確看待孩子追求個性呢?

首先,父母要明確,人人都有獨立的人生。只要孩子的行為沒有觸及底線,是有道德的選擇,那麼父母就應該去尊重和支持。

其次,儘可能地理解孩子,和孩子站在一邊。

有一個媽媽分享了「破洞褲」的故事:

「女兒迷上了破洞褲,雖然我覺得這不太好看。但還是去學了一些破洞褲的穿搭。前兩天,女兒問我,新買的破洞褲好看嗎?我說,很符合年輕人的審美,女兒有些意外。我還給女兒做了服裝搭配,她誇我是大神,我很開心,破洞褲竟然拉近了我和女兒的距離。」

所以,換個角度看,孩子追求個性,也不一定是件壞事。利用起來,反而能成為溝通的契機。

我們可以藉此契機,走進孩子的內心世界,傾聽他們的真實想法和需求。

青春期孩子看似反叛、獨立,實則內心敏感、脆弱

他們的世界觀、價值觀還未成熟,所以更容易因否定、打擊而陷入自我懷疑,甚至走入深淵。

因此,父母更應該做好那把在背後默默支撐的保護傘,讓孩子在面對複雜的世界時,不畏風雨,勇敢前行。

讓愛、理解和支持,化解孩子的偽裝。

當孩子發自內心的信任父母,很多問題便迎刃而解了。

轉發、在看」吧,希望青春悲劇不再發生,也希望每一位孩子都能被父母看見、被接納。

最後我想說,父母給青春期孩子最好的教育,就是用愛和孩子相處,而不是用權力和規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f48c3e3108d1e83cfbcfdb4c107972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