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聊聊英國 / 美國電影《絞肉行動》。
片名Operation Mincemeat (2021),別名死間行動(台) / 肉餡行動 / 全謊位作戰(港)。
絞肉行動是二戰期間盟軍進行的一次軍事欺騙行動。
為了隱藏1943年盟軍登陸義大利西西里島的計劃,盟軍找來一具屍體,在屍體上放上虛假的文件和信件,然後在西班牙海岸附近放出屍體,由西班牙人發現。西班牙人再和德國人共享信息,讓德國人以為盟軍將大舉登陸希臘。
最終絞肉行動被證明是成功的,希特勒相信了這一計劃,盟軍在登陸西西里島時沒有遇到多少抵抗。
埃文·蒙塔古(右)和查爾斯·喬爾蒙德利(左)
絞肉計劃由埃文·蒙塔古(Ewen Montagu)和查爾斯·喬爾蒙德利(Charles Cholmondeley)計劃實施。
而他們計劃絞肉行動的靈感來自1939年英國海軍的鱒魚備忘錄。鱒魚備忘錄名義上的作者是英國海軍情報總監約翰·戈弗雷海軍上將,實際作者伊恩·弗萊明。
伊恩·弗萊明因創作了標誌性的紳士間諜007詹姆斯·邦德而聞名。這份備忘錄詳細描述了54種誘捕敵人的方法,就像鱒魚一樣。
電影中的伊恩·弗萊明(左)和真實的伊恩·弗萊明(右)
戰後,埃文·蒙塔古寫了一本關於這次行動的書,書名叫《冒充者》(The Man Who Never Was)。
這本書在1956年被改編成同名電影《冒充者》。
作家兼歷史學家本·麥金太爾(Ben Macintyre)根據《冒充者》編寫了《絞肉行動:改變二戰進程的真實間諜故事》(Operation Mincemeat: The True Spy Story that Changed the Course of World War II),故事於2010年發表,同年還拍攝了一部1小時的電視紀錄片《絞肉行動》。在2021年時,本·麥金太爾的《絞肉行動》搬上大熒幕,就是我們現在看到的這部電影。
可以看出,絞肉計劃其實是英國海軍情報部門的一次豪賭。
即便德軍情報機關上鉤了,但是英國人依舊無法確認德軍的最終決定。
據說納粹高級軍官海因里希·希姆萊告訴阿道夫·希特勒,他覺得這是一個騙局,但希特勒駁回了希姆萊的想法。
一直到1988年,死者「麥可」的身份才被披露。
「麥可」位於西班牙的墓碑刻著他雙親的名字「約翰·格林德維爾·馬丁」(John Glyndwyr Martin)和「安東妮亞·馬丁」(Antonia Martin)。他的名字是:「格林德維爾·麥可擔任威廉·馬丁少校,RM」( Glyndwr Michael served as Major William Martin, RM)
這部電影取材二戰後期的一次成功軍事行動,在宏大戰爭背景下,幾十萬人的生命成了這場豪賭的賭注。
故事中融合了緊張、浪漫、驚險、刺激各種元素,把一個不同於正面戰場的故事呈現在觀眾面前。
諜報戰線發生的完全不同類型的戰爭,這裡需要對人性有著深刻了解,需要提前預判對手的預判,才能讓計劃如期推進,任何一點細微閃失都會造成嚴重後果。
絞肉行動最大的功績在於讓希特勒信以為真,調走了大部分防守德軍主力,只留下戰鬥力為負的義大利部隊和少量德軍防守西西里島。
盟軍在兵力、火力占絕對優勢的情況下,較為輕鬆地實施了登陸作戰,但登陸後作戰不夠堅決,讓德軍主力撤退。
電影中的簡和絞肉行動中使用的簡的照片
雖說這是一次成功的軍事行動,但影片表現內容的重點卻在主人公的情感糾葛和自我認同上。
本來以為男女搭配幹活不累,結果兩男一女在諜戰緊張時期玩起了曖昧三角戀,甚至其中還有婚姻陷入困境的有婦之夫。這讓一個大有可為的軍事行動變得像抗戰神劇。
整部影片直到後半部分才有了點兒諜戰的緊張氣氛,屍體被西班牙人發現後,英國人害怕西班牙人不交給德國人,更害怕表現得反常漏了餡兒;隨後英國人又害怕德國人不相信假情報,害怕自己的計劃被識破。這才是影片最緊張的時刻。
絞肉行動的影響不僅於此,這次行動和1956年的電影《冒充者》給阿爾弗雷德·希區柯克(Alfred Hitchcock)提供了靈感。希區柯克在創作《西北偏北》(North By Northwest ,1959)時參考了這些元素。
絞肉行動後14個月,在1944年9月盟軍入侵荷蘭的「市場花園行動」(Operation Market Garden)中。
一名英國參謀帶著一份完整的兵團級作戰命令,乘坐滑翔機落在荷蘭境內。這份命令包含作戰地圖等詳細信息,本不該離開英國。
最終德國人找到了這份情報,但前有絞肉行動在先,德國人覺得這是英國又一次欺騙手段,而沒有採信。
這些在反映市場花園行動的電影《遙遠的橋》(A Bridge Too Far ,1977)中有所表現。
非典型諜戰電影,
娛樂化戰場豪賭。
這裡是硬核影迷集散地,歡迎關注公眾號:妙看影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