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連毀美軍5架先進戰機,又研發出雙星定位系統,為北鬥打下基礎

2023-12-16     郭哥文化

原標題:他連毀美軍5架先進戰機,又研發出雙星定位系統,為北鬥打下基礎

「自1949年以來,我見證了祖國航天事業從無到有、由弱變強,我自己的工作也由研製轉向諮詢論證,始終不變的是為祖國富強貢獻綿薄之力的志願。」——張履謙

總是走在武器裝備研發前端的美國,從二戰期間不斷推出多款先進武器裝備開始,至今仍然保持著強大的軍事實力。而也正是因為自身實力的強大,讓美國總是在國際上以自視甚高的態度行事。

不僅在海洋上大搞「自由航行」,還在領空中仗著在軍用飛機領域的成就,命飛行員在不請自來的情況下出現在他國領空打探情報。而在美國不講理的這方面,中國可謂非常具有發言權。

1955年8月,美軍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瞞過了實現了一款新型偵察機的首飛,並於次年開始裝備列裝於美空軍部隊。值得一提的是,作為當時美空軍一款,為中情局偵察戰略情報的偵察機,竟然秘密進行了4年時間的戰略情報偵察,直到1960年,蘇聯首次將其擊落,才使得這款U-2偵察機公布於世。到此,中蘇才意識到此前多次出現在領空,卻多次躲過雷達的飛機,就是這款偵察機。

之後,U-2便開始「征戰全球」,曾飛往過蘇聯、中國、古巴等多個國家領空偵察情報。不過也因為屬於不請自來,所以也曾相繼在他國領空被擊落了15架。值得一提的是,這其中中國占了三分之一,也就是毀掉了5架之多。而整個過程中,一名叫張履謙的功臣可謂是功不可沒。

上世紀60年代,我國的「兩彈一星」研製工作進入關鍵期時期,可美軍的U-2卻時不時不請自來,飛臨相關研製基地上空打探情報。早些時候,我國擊落飛機基本都依靠的是高射炮,可由於U-2偵察機飛行高度超出了普通高射炮的有效射程,便只能通過雷達去實現。然而這對當時的中國而言依舊是難題,因為技術不夠成熟,一開機就會被U-2偵察機發現,然後立馬逃之夭夭。

怎麼辦?曾在抗美援朝戰場上,剛從清華大學電機工程專業畢業,就利用「罐頭加麻繩」充當跳頻裝置,成功讓我方雷達躲過了敵軍干擾機的張履謙挑起了重任。在那個時候張履謙就意識到,雷達擁有干擾功能的重要性,於是他率領團隊從研發雷達干擾系統出發,與飛彈營提高標圖與飛彈發射速度結合,經過多次嘗試與改良制定了「近打快打」的策略。

第一次擊落U-2是相對容易的,因為當時美軍完全想過中國敢對U-2動手,於是通過標圖員吳洪浦的快速標圖,和薩姆飛彈的順利升空,創下了史上第一架用飛彈擊落U-2的記錄。

美軍自然也懂吃一塹長一智,經過改良之後就難了。不過這種艱難處境並未維持多久,在張履謙成功研製出具有抗干擾性的制導雷達後,相繼又有4架U-2被擊落。這令美軍驚訝不已,也正是因此我國「兩彈一星」的研製基地上空再也沒有出現過美軍偵察機。

如今我國的北斗系統越發完善,已經成為了當今世界上為數不多的先進導航系統。而值得一提的是,曾經正是因為張履謙迎難而上,在西方國家都無法做到用「兩顆衛星實現定位」的情況下,通過十餘年的研究在80年代搞出了「雙星定位系統」。至此,為我國的北斗衛星系統打下了基礎,起到了一個很好的開頭。

除開雷達系統、定位系統等方面的成就,張履謙也還為我國載人航天工程立下了汗馬功勞。是他在國際專家都不認可中方給出的「神州八號與天宮一號」對接方案時,率領團隊經過一次又一次嘗試完成了論證工作,還提供了防風險建議方案,推動了中國載人航天工程的發展。發展至今,我國的載人航天工程對接,依舊使用的是張履謙提供的方案。

所謂歲月催人老,生於1926年的張履謙見證了新中國的一步步成長,自己也漸漸無法繼續奮鬥在一線。於是他開始轉入幕後搞諮詢論證,同時還非常關注我國科研人才的培養,通過多種方式去傳播科學的魅力。為了更好地傳達科研精神,已經90多歲高齡的張老還專門學習了如何使用社交軟體,然後去轉載一些關於科研的新聞。

從大學畢業時的風華正茂,到如今已經白髮蒼蒼的耄耋老人,張履謙一輩子都在和藍天打交道,為國家的國防事業而奮鬥。所以,謹以此文向其致以最高的敬意,也願時光善待張院士,願其身體康健!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ea1c52bb26d8db4543e3a83c02752f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