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騰一個月的經歷教訓,聊聊如何入門騎行運動

2023-06-27     少數派

騎行有一個多月了,雖然入坑時間非常短,但是自己有一個習慣,就是玩什麼就必然要全身心地進入折騰狀態。因為這種近乎冤大頭的習慣,得到的入坑經驗也是其他人的好幾倍,在這段過程中感受到的也是以往健身鍛鍊或者愛好中沒有得到過的樂趣。

當然,貿然入坑的小白總是要交學費的,以下的文字就都是真金白銀堆出來的經驗之談,希望可以減少其他喜歡騎行的朋友的入坑成本。小小拙見,如果有說錯的還請各位大神指正。

導讀:本篇文章能夠解答的問題1. 自行車有什麼種類,為什麼會 選擇公路車2. 開始時的一些裝備需求3. 騎行需要注意的事項以及一些關於騎行的小經驗

確定好自己的需求最重要

今年選擇了自行車作為自己的生日禮物,既可以綠色出行,又可以健身減肥,非常適合已經步入中年的自己。這幾年騎行運動大熱,已經成為了都市上班族的熱門運動之一。

那麼,什麼樣的自行車更適合自己呢?

自行車的分類有很多種,但是作為普通人的我們,通常更重要的是根據需求來決定選擇。我自己經過這一個月的補課與學習把它粗淺地分為: 競速需求、 越野需求、 綜合通勤需求。

車型真的是多種多樣

競速需求特指在鋪裝路面(柏油路或者水泥石板路)上的賽車,通常指彎把公路車。這種類型的車會追求極致的速度。為了減少重量(整車 6-9 公斤),車體會使用高等級鋁合金或者碳纖維等材質製作,車輪細,流線氣動的車身等特點。公路車也是近些年最為火熱的自行車種類,夠帥夠快也夠燒錢。

越野需求則是應對非鋪裝路面,如山地、森林等特殊需求為主的山地車。這種車型往往會帶有較為明顯的減震系統與寬大的輪組。相信很多人學生時代都有一輛山地車為伴,但作為運動器械的山地車已經進化到令人髮指的地步。同公路車一樣,山地車也會使用優質鋁合金與碳纖維製品,但是由於裝備要求比較牢靠,重量通常不會很低,當然所帶來的刺激也絕非其他車所能替代。

綜合通勤需求則是一般大眾的所選。一輛合格的通勤車更像是可靠的老馬,它需要結實耐用,又需要好維護,通常人們會選擇避震性能較舒適,輪組寬的山地車;當然也可以選擇直把公路車,不像彎把那種需要激進的身體姿勢,該有的速度也不會損失多少;近兩年更有山地與公路的結合品——礫石公路車,也就是所謂的「瓜車」。三者沒有孰優孰劣,價格通常會在 1000~6000 左右,當然其實如果只是想簡單騎行又不想麻煩,共享單車才是最優的通勤裝備。

更高級的自行車裡還有 TT、鐵三等等車型,但這都和初學者沒啥關係。

「瓜車」其實是一個不錯的折中方案

根據需求選車最實用

作為小白的我選擇了平把公路作為入門的第一輛車。首先,居住在大城市的我基本不會走非鋪裝路面,而且自己住的是二樓,公路車輕量級更適合來回搬運;其次,由於住在浦西,要去浦東上班也不太可能作為上班通勤車(要渡輪過江);最後,希望能夠減重的同時熟悉公路車的使用習慣,為更新高級公路車做好準備。

那麼什麼樣的的車更適合新手呢?我認為應該注意以下幾點:

尋找一個門店比較多的品牌

這個非常重要,門店多才有著方便的售後維護,相信修自行車這門手藝應該沒幾個人會了,國內如迪卡儂、捷安特、美利達等大牌都入坑的首選品牌。注意千萬別相信所謂的淘寶神車,不一定說是車不行,而是你不行。畢竟車是需要組裝與調試的,通常裝車也會需要手工費,所以還是線下購車更為省事,當然老奸商那是必須有的,但大多數負責任的老闆也還是不少的。

注意車的型號

相信上一些年歲的朋友應該會記得自行車如同衣服一樣是有尺碼的,但應該很多朋友都會覺得像共享單車一樣,自行車只要調節高度可能就適合自己,這其實是一種誤解。一輛自行車應該選擇最合適的尺碼,作為大眾可以在購買車之前應該詢問店家自己的身高與跨高更適合什麼尺碼的車,通常自行車會有 XS/S/M/ML/L 等,還有的是 52/54/56 等尺碼。

如果想在自行車運動上走得更遠,我更推薦去做一個 fitting。很多人可能並不理解什麼是 fitting,簡單來說就是根據你的身體情況進行一個科學的檢測並為你定製一套自行車選擇方案,深度的 fitting 還可以分析你的騎行習慣等,但作為初學者還是做一個入門的尺碼 fitting(200 多)就足夠了。通常一些大城市的大品牌車店會有這項業務,如果你那沒有就按身高進行尺碼選擇也不會有太大的問題。

品牌自行車會在官網提供尺碼對照

重要的是騎出去

有很多人糾結於價格,有些人糾結於型號,有些人糾結於套件,有些人糾結於品牌。其實重要的是騎出去。騎行重要的是騎行,一個美好的風景不會管你騎的是高端車還是低端車就打折扣,作為入門級的平把公路或者山地車的價格都不會過高,材質也大多數選擇更耐用的鋁合金就足夠了。在這方面價格與型號偏差都不會太大。當然如果有自己追求的品牌可以進行盲選,因為你選擇的最後都要升級更換或者退坑出掉,如果就此永遠的騎下去也是很好的選擇。

如果沒有騎行,我也許在沙發上錯過美景

初始的一些裝備需求

騎行運動還是有一些裝備門檻的。這裡肯定會有人說其實可以不需要,但是如果想安全、舒適的騎行有些裝備是必不可少的。這裡包括防護用品、後勤用品、簡單配件等,以下會根據優先級進行分類。

基礎必備級別1. 頭盔:保命用品,不用的都是對自己及其他人的不負責任,這裡推薦帶有 MIPS 系統的頭盔(入門級 200-400 元不等),可以有效降低腦震盪的風險,頭盔是重要的防護用品,不推薦在這上省錢。手套:騎車是人和車與地面三者互動的運動,所以經常會產生震動或者摔傷。這裡要注意騎行手套有自己需求,所以最好購買專門的騎行手套為宜(材質減震很重要,記憶海綿比較推薦),夏日推薦半指手套因為手機導航比較方便。

2. 水壺與水壺架:別小看這個需求,選擇騎行都是為了運動,運動就要補水。當然也可以選擇直接購買礦泉水,但是有個水壺會更為方便。大多數自行車水壺都是聰明嘴,邊騎車邊喝很方便,也可以填充一些運動飲品或泡騰片之類的補充品。切記,夏日一定要多補水,否則你真的會曬暈。

3. 尾燈:這個是夜晚與天氣狀況不好的必備用品,畢竟道路情況千變萬化,所以有一個智能的尾燈會更好一些,千萬別相信買車自帶的反光配件。

4. 一個優秀的騎行軟體:相信我,騎行軟體可以幫你記錄騎行路線與注意事項。

mips 頭盔技術真的是保命的

進階重要級別1. 騎行服: 騎行服可以有效的降低風阻,並且騎行褲配置騎行海綿墊防止屁股痛。雖然專業的都說騎行 50 公里以上才需要,但是相信我作為普通人,20 公里以後就會有屁股痛的情況出現,一個好一些的騎行褲可以有效提升幸福感。有些人覺得緊身衣看著有點變態,但是我覺得挺帥的。一雙硬底的鞋:由於騎車發力的特殊性,軟底鞋一定無法在腳踏上好好發揮,所以有一雙硬底的鞋可能會更好一些,有一些人喜歡站起身搖車,那麼更需要一個鞋底結實耐用並且抓地比較好的平底鞋。

2. 風鏡:不要以為風鏡只是耍帥的道具,騎行的風會讓你的眼睛很難受,太陽或者夜晚也會對你的視力產生影響,這裡推薦透明變色的風鏡,白天可以避免陽光,夜晚也不會影響光線。

3. 夜騎燈:如果你不夜騎可能用不上這個物品,但是還是備著比較好,畢竟天氣不好或者夜晚來臨時夜騎燈會有效的為你提供需要的光線。夜騎燈分為自帶電源和外接電源兩種,如果你喜歡夜騎可能外接大容量充電寶的更好一些,如果只是偶爾騎騎,那麼普通的電源夜騎燈足夠你使用,夜晚最好一直開著夜燈,這樣可以讓來往車輛有效的注意到你。

4. 碼錶或者踏頻器:很多人會覺得碼錶和踏頻器都是專業用品,但其實並不是這樣,他們有效幫助你科學騎車,碼錶可以記錄你的實時速度與速度變化,如果你有心率計還可能記錄你這些速度下的心率變化。目前很多碼錶都自帶 GPS 等多種綜合功能,所以基本都可以滿足人們的需求。踏頻器則可以記錄你的踏頻數據,所謂踏頻就是你腳踏蹬的有多頻繁,這個是一個重要的鍛鍊數據,當然對於新手的你不是很重要,重要的就是找到一個你舒適的踏頻區間,然後一直保持下去。

5. 各種車架包:這個無論是車架包還是尾包都是很重要,不僅可以收納一些維修工具還能裝一些充電寶等小道具。包最好選擇防水性能比較好,並且在車上不搖晃的,要不你會十分難受。當然如果帶一些手機觸屏的包包也可以用,但作為騎行小白的你要切記,你是騎車來的不是玩手機的。

可能重要也可能用不上級別1. 一套趁手的工具: 說實話車都買了,家裡不備點工具是不行的。大多數自行車需要的是內六角扳手居多,如果進階一些可能還會需要螺絲刀與鉗子等,當然如果只是小折騰的話一套內六角扳手足夠了。

2. 打氣筒:為什麼說這個不重要,因為如果你買實體店比較多的品牌,到處都有打氣筒。購買打氣筒要注意你的車氣嘴是美式還是法式,美式的氣嘴可以直接打,法式的需要先擰下頭部的小氣門閥,要不會把打氣筒打爆的。

3. 車鎖:如果你壓根就是一個鍛鍊的車是不需要車鎖的,因為走哪車都跟著你。如果你兼顧著通勤的使命,那麼一個防盜的車鎖還是有必要的。

4. 行車記錄儀:這個其實很多人都用運動相機來替代,有個行車記錄儀出現道路麻煩的時候是重要的依據,行車記錄儀最好要有夜視和防震功能。

5. 一份保險:說實在這個理論上是最重要的存在,但是有些人可能並不是很能接受保險的價格和方式,但我還是推薦有個保險會更安全。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命是自己的。

有套趁手的工具可以節省很多成本

一些騎行的豆知識

上下滑動查看更多

公路車的材質很重要,但不是最重要,鋁車並不比碳纖維差很多,重要的是錢包與需求。

遵守交通規則比什麼都重要,紅綠燈真的不能闖。

低速騎車才能減脂,所以並不是越快越好,根據自己需求進行騎車。

遠離電動車,切記。

自行車很多都是空氣車,所以有時候車店有什麼決定你能買到什麼;自行車落地就要打八折,對於退坑要有賠錢的準備,當然也有一些型號可以作為理財產品,奉勸一句要做好虧錢的準備(我已經探過路了)。

進口品牌的店如閃電可以免費測量坐骨,需要更換坐墊的話可以去試試。

自行車車架最重要的兩個數值 stack(前伸量)與 reach(堆高)值,這兩個數值將會直接決定你的騎行舒適度,如果不知道可以做 fitting 獲取,也可以在視頻網站上學習如何測量。

如果騎行出現腰痛或者某些部位疼痛,一定要注意立即停止,否則會對身體有更大的損害。

公路車要注意車胎的型號,有內胎的車可以隨身帶補胎工具,但目前公路車真空胎比較多,這種車胎不能自己補胎。

碟剎和圈剎車跟新手沒什麼可爭論的,目前圈剎車已經越來越少,還是能碟剎儘量上碟剎。

遇見比較顛簸的路段,可以試試雙腳撐起,胳膊最好有一定彎曲可以有效緩震,可以去一些視頻網站上學習騎行技巧。

貨拉拉是騎行求助的好軟體,別害羞,師傅比你有經驗。

騎行的終點可能就是貨拉拉

後記

經過了一個月的折騰,算是對這個運動有所了解,這段時間接連換了幾輛車,也算是經驗之談,這裡更多的是談論公路車,如果大家覺得還有些用處在寫一些關於公路車內容,潦草筆記,絕無廣告,還請海涵。

原文連結:

https://sspai.com/post/80530?utm_source=wechat&utm_medium=social

作者:休伯利安

責編:北鴞

/ 更多熱門文章 /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e1c6b07f6c1245b5abbce6eb1a4d35a.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