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創板退市第一股:九成利潤都是假的,王思聰投資公司曾是前十大股東

2023-09-22     時間財經

原標題:科創板退市第一股:九成利潤都是假的,王思聰投資公司曾是前十大股東

9月20日退市紫晶公開信息顯示,廣東紫晶信息存儲技術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紫晶存儲」)因信息披露違規被中國證券監督管理委員會立案調查,理由是涉嫌未按時披露年報。

三年前,紫晶存儲登陸資本市場時,頭頂著「光存儲第一股」的光環,上市首日股價曾一度大漲近300%。

但在後來,這個頭銜被「首批科創板退市公司」所代替,它也成為科創板欺詐發行「第一案」的當事公司。今年6月8日進入退市整理期後,公司的股價已經跌至只有幾毛錢,市值不到1億元。

公開數據顯示,紫晶存儲成立於2010年,是一家光存儲科技企業,面向大數據時代冷熱數據分層存儲背景下的光磁電混合存儲的應用需求,以及政府對數據存儲安全提升的需求,開展光存儲介質、光存儲設備,以及基於光存儲技術的數據智能分層存儲及信息技術解決方案的研發、設計、開發、生產、銷售和服務。

光存儲第一股:王思聰曾是前十大股東

紫晶存儲曾是一家新三板企業,2016年登陸新三板。2018年7月,公司從新三板摘牌時,其交易價格僅為7.54元,總市值不到9億元。

到了2020年2月26日,紫晶存儲在科創板上市,發行4759.6萬股,發行價格21.49元/股,發行市盈率39.80倍,發行後總股本19038.2萬股,市值約41億元。中信建投證券為獨家承銷商,保薦代表人是劉能清、邱榮輝。

在上市之際,中信建投證券投資銀行部董事總經理李波曾為其致辭中表示,紫晶存儲作為國內領先的光存儲高科技企業,以振興中國民族品牌為己任,以賦能中國存儲作為發展使命,致力於通過自主創新,持續完善和深化藍光數據存儲系統技術體系,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的大數據智能分層存儲,在行業內具備明顯的核心競爭優勢。希望紫晶存儲以此次上市為契機,提高業務創新能力,提升企業競爭力。

值得一提的是,IPO前,王思聰旗下公司還曾是紫晶存儲前十大股東。2019年4月3日晚,上交所網站披露了紫晶存儲擬科創板IPO。招股書顯示,王思聰通過普思資產管理間接持有公司股份,彼時,普思資產管理持股比例為4.93%,在公司前十大股東之列。除此之外,東方證券、電廣傳媒、金雷股份、京投發展等上市公司已經間接投資了紫晶存儲。

其實,早在紫晶存儲上市前的2017年,前十大股東就閃現了達晨系以及「國民老公」王思聰的身影。2017年6月,紫晶存儲向達晨創投、普思資本、基石資本等定向增發1.64億元,認購價為7.1 元/股。其中王思聰旗下天津普思一號資產管理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天津普思」)認購了704.23萬股,總投資約5000萬元,以5.92%的股權份額位列第四大股東。

紫晶存儲上市首日,股價收報78.24元,大漲264.08%,總市值達148.95億元。作為創始人的鄭穆,身家也接近30億元。

上市發行後,天津普思持股3.7%。若據此收盤價計算,達晨系持股市值超過12億元,投資收益超10億元;天津普思的投資收益將近五個「小目標」。

年報暴雷:股東紛紛「搶跑」

不過,好景不長,紫晶存儲剛上市一年就被曝出「非標財報」。

2021年4月29日晚間,紫晶存儲發布2020年年報。2020年年報顯示,紫晶存儲實現營收5.63億元,同比增長8.97%,凈利潤1.04億元,同比減少24.71%。這份年報被立信會計師事務所出具了保留意見,成為科創板首單非標年報。

年報顯示,被出具保留意見的事項分別涉及預付技術開發費及預付設備款、應收帳款的可收回性。

彼時,上交所對此立即向公司發出問詢函,就保留意見涉及事項予以重點問詢。除了要求公司說清楚、講明白之外,上交所還要求會計師說明就相關保留意見事項履行的審計程序、取得的審計證據,及尚需獲取哪些充分、適當的審計證據,並要求上市公司切實配合審計機構獲取相關審計證據。此外,上交所還要求保薦機構就年報問詢所涉及事項核查並發表意見。

「變臉」的不僅僅是經營業績,還有二級市場股價。自2020年7月中旬開始,紫晶存儲股價震盪下跌,2021年4月30日年報發布日公司股價跌停。到2021年「五一」節後首個交易日,紫晶存儲已跌破21.49元/股的發行價。

此外,Wind數據顯示,紫晶存儲前十大流通股東中有六名在2021年前三季度減持了股份。

2021年3月,持股5.5425%的達晨創聯宣布擬減持不超過2%。9月27日,減持完成,達晨系減持了約1.93%,減持價格區間為19.88-28.29元,套現8150.5萬元。

王思聰旗下的天津普思也在2021年兩度減持了紫晶存儲的股份2021年一季度,從704.23萬股減持至498.85萬股,三季度再度減持至308.47萬股。由於天津普思並非5%以上股東,其減持價格和金額並未披露。

彼時,若根據區間成交均價估算,王思聰兩次減持共套現1.15億元。

2022年1月4日,東方證券下兩大創投機構也宣布了減持計劃。海寧東證漢德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東證漢德」)、寧波梅山保稅港區東證夏德投資合夥企業(有限合夥)(下稱「東證夏德」)擬減持不超過公司股份總數的2%。

欺詐上市:超九成利潤不存在

2022年2月,紫晶存儲突然發布公告稱,已被證監會立案調查。

隨著證監會2022年2月對紫晶存儲正式啟動立案調查,審計機構對公司2021年度財務報告出具了無法表示意見、對公司內部控制出具了否定意見的審計報告。同時,公司董事溫華生、獨立董事王鐵林、獨立董事王煌等人均表示無法保證2021年年報內容的真實性、準確性和完整性。

3月13日,紫晶存儲發布《關於公司自查涉及違規擔保事項》公告表示,已在監管要求下進行自查,從2021年3月至2022年3月,公司發生多筆違規擔保,截至3月10日,共涉及13張存單質押,為第三方擔保金額3.73億元。

根據證監會的調查結果,紫晶存儲在招股書和多份年報中,接連利用過虛構銷售合同、偽造物流單據和驗收單據入帳、安排資金回款、提前確認收入等方式虛增營業收入、利潤。

調查結果顯示,包括南京疊嘉、江西疊嘉、菲利斯通等20多家紫晶存儲的核心客戶,虛構業務,參與了造假;其中多家企業系紫晶存儲前外部董事曹強、姚傑參股及兼職的同一控制下企業。

從2017年-2019年,紫晶存儲三年間累計虛增營業收入超過4.3億元,虛增利潤總額超過2.1億元。而根據招股書上的數據,這三年的凈利潤合計也不過才2.96億元。去除虛增部分之後,以紫晶存儲的營收和復合增長率,只怕難以符合科創板上市要求。為了上市,紫晶存儲虛構業務「注水」了自己的業績。尤其是在紫晶存儲提交IPO申請的2019年,公司虛增營收2.71億元,虛增利潤1.45億元,占當期記載的利潤比例為94.55%,其中有超過九成的利潤都是「不存在」的。

這一註冊制下首例涉欺詐IPO案件,一度震動了科創板。

在今年4月正式發布的《處罰決定書》中,證監會對公司和一眾高管13人,總計罰款9071萬元。紫晶存儲被責令改正,給予警告,並處以3668.52萬元罰款;實控人鄭穆、羅鐵威分別被處以2164.26萬元、1803.55萬元罰款。此外,鄭穆被採取終身市場禁入措施,羅鐵威被處10年市場禁入措施。

今年4月21日,紫晶存儲停牌時,股價已下跌至2.4元/股,總市值僅4.61億元;並在7月7日公司正式宣布終止上市。

中信建投等中介機構:10億資金先行賠付

中信建投是作為紫晶存儲的保薦人、主承銷商,為此付出了代價。今年5月,其牽頭出資並設立了10億元資金規模的先行賠付基金,用於賠付適格投資者遭受的投資損失。

據介紹,中信建投等中介機構決定主動承擔責任,對紫晶存儲事件適格投資者進行先行賠付,主要考慮了以下幾點因素:

一是積極維護適格投資者的合法權益。先行賠付是一種便利投資者獲得經濟賠償的替代性糾紛解決機制,有利於保護廣大投資者的利益,高效、快捷地解決投資者賠償問題,能夠避免投資者與諸多連帶責任方通過曠日持久的法律訴訟獲得賠償的繁瑣程序,及時賠付投資者因欺詐發行、信息披露違法違規等違法行為而遭受的損失。

二是積極維護證券市場秩序的穩定。紫晶存儲及其實際控制人等《行政處罰決定書》認定的責任方如果不能及時承擔起依法應當履行的賠償責任,拖延甚至是推卸法定責任,將導致投資者合法權益不能得到有效維護,很有可能將造成惡劣的社會影響。

在調查紫晶存儲案中,證監會也對中信建投、容誠會計師事務所、致同會計師事務所,以及廣東恆益律師事務所等中介機構啟動了相關調查工作。它們後續是否面臨繼續追責問題,仍然是業界關注的對象。

(來源:市界、21世紀經濟報道、財經等)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d6c92f159120a991abbd77f447689f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