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臨近,周圍就會出現一種聲音:為什麼年味兒越來越淡了?
苗鄉元宵火龍
幾乎所有中國人都或多或少有這種感覺,於是人們為之找出了各種各樣的原因:譬如禁止燃放鞭炮啦、春晚越來越難看啦、物質條件變好了體會不到匱乏時期的快樂啦、聚在一起變難啦·············諸如此類,但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過年的儀式感越來越來淡。
自貢燈會
一想到過年,我們的感情總會自動為它蒙上一層回憶濾鏡,看春晚、放鞭炮、燃煙花···········這些曾經珍藏在記憶里的儀式化行動,只能在午夜夢回中重現。
但其實,在中國有許多地方不管歲月如何變遷,依然還遵循著傳統,仍有著最鮮明最濃郁的年味,這其中就包括【閬中】。
四川閬中,這個已有2300多年歷史的千年古城,有三國的壯懷激烈,有盛唐的膏粱錦繡,有明清的人間煙火,亦有如今的悠閒淳樸,是世人心中的「風水寶地、閬苑仙境」。
01
「風水寶地」
閬中,自古就是軍事戰略要地,前人稱其「前控無路之師,後控西蜀之栗,左通荊楚之財,右退秦隴之馬。」
三國時代,劉備入益州之後,曾派張飛鎮守閬中(巴西)七年之久,其間還擊退了曹操的三萬人馬,取得了「保境安民」的勝利,故張飛在此殞命時,當地百姓還為他修了一座桓侯祠(張飛廟)。
拜大自然所賜,閬中因山水而得名。
《說文解字》中有言:「閬者,門高也」。閬中,山圍四面,猶如一道天然的屏障,拱衛四方,而流經此處的嘉陵江則呈U字形三面繞城,將地處平原上的古城三面封鎖,呈開口向北的馬蹄形格局,構成第二道屏障。
如果說山水是自然的厚賜,那麼閬中古城的布局則彰顯了古閬中人的智慧。
按照古人的風水說,閬中古城「三面江光抱城廓,四圍山勢鎖煙霞」,呈「金城環抱」之勢,從堪輿學的角度處於理想的位置,為大吉大利。
閬中古城融山、水、城於一體,其建築布局嚴格遵循風水穴法規劃,是中國古代建城選址的「天人合一」完備的典型範例。
02
「閬苑仙境」
站在古城的核心——中天樓上俯瞰,可以感受到閬中風水格局帶給你的視覺驚喜。
城內的大街小巷均以中天樓為核心,以十字大街為主幹,層層展開,布若棋局,街的布局如唐詩般規則,巷的長短則似宋詞的長短句,東、西、南、北直抵江邊,正對應中國文化里「崇方尚中」的建築美學。
城內家家戶戶,皆按照城市北高南低的規律,沿著等高線修建;院落或坐北朝南、坐東朝西,或靠山面水、接水迎山,為納光避寒,為藏風聚氣。
位於城南的華光樓,通體蓋翠綠色琉璃瓦,是閬中的標誌性建築。夜晚登樓北望,可見萬家燈火。
古城規模宏大,核心區域2平方公里,有六十餘條街巷,數十處名樓祠寺,上千座院落,多為明清時期建築,鱗次櫛比,雕樑畫棟,煞是氣派。
無怪乎唐代大詩人杜甫在閬中逗留時,曾為其創作了60餘首詩,並留下了「閬中勝事可腸斷,閬州城南天下稀」的千古名句。
對一些人來說,去閬中意味著休閒、遊玩,但對另一部分人來說,去閬中則意味著探秘、探尋風水和探尋春節之源。
03
「春節之城」
閬中,是中國四大古城之一,但同時它也是中國春節文化的發源地。
公元前110年,閬中民間天文學家落下閎受漢武帝徵召,主持制定《太初曆》,首次將二十四節氣納入曆法,恆定春節為正月初一,將原來以冬季十月一日為歲首恢復為以春季一月一日為歲首,並逐步形成了千古不衰、九州同俗的春節文化。
因此落下閎被今人喜慶地稱作「春節老人」,他的家鄉閬中,則成為了「中國春節文化之鄉」。
閬中,有著最為地道的年味。
閬中的「過年模式」會從臘八一直持續到二月初二「龍抬頭」,在長達50多天的「閬中春節」期間,閬中人家張燈結彩,喜氣洋洋。
走在閬中的街上,你會發現川戲、皮影戲接連上演,獅燈、龍燈走街串戶,鑼鼓聲天中,濃濃的年味就在這樣的熱鬧和喧譁中散發出來。
一個接著一個的民俗活動,在閬中街頭呈現,滿滿的都是童年過年的記憶,家家戶戶儘是歡聲笑語,街頭巷尾都洋溢著過年的喜氣。
走,帶上家人去閬中過一個地道中國年!
虎年將至,願你萬事順遂,長樂長安,團團圓圓過大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