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經熱評丨COP16召開!從ESG管理看酒業生物多樣性行動

2024-11-03     每日經濟新聞

每經特約評論員 鄧潔琳 施懿宸

在氣候變化的危機下,全球主要國家均提出了自己的碳達峰碳中和目標,並得到了廣泛的關注和響應。關於《2020後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中提出的全球「3030目標」(即保護30%的陸地和海洋),雖然該目標已經獲得通過,但在各經濟部門和企業之間的認知度,相較於碳達峰和碳中和目標,仍然較低。

2024年10月21日至11月1日,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第十六次締約方大會(COP16)在哥倫比亞卡利召開。這是2022年中國任主席國在蒙特婁召開的COP15會議通過了「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來首次生物多樣性峰會,更是各國承諾在2030年前遏制並扭轉生物多樣性加速喪失局面的關鍵時刻。

COP16期間舉辦的「商務與生物多樣性論壇」也強調了生物多樣性危機的加劇給企業帶來的風險將愈加嚴峻,筆者基於《企業生物多樣性信息披露》前置研究,以酒業為例結合ESG和ESG評級對其中的生物多樣性展開討論。

一、生物多樣性保護趨勢

1.什麼是生物多樣性?

根據《生物多樣性公約》的定義,生物多樣性是指「所有來源的活的生物體中的變異性或多樣性,其來源包括陸地、海洋和其他水生生態系統及其所構成的生態綜合體;包括物種內、物種之間和生態系統的多樣性」。具體可分為「基因或遺傳多樣性」「物種多樣性」和「生態系統多樣性」三個層次。

2.生物多樣性現況和風險。

生物多樣性經濟學-達斯古普塔評估報告中,這樣定義經濟增長和發展的內涵——以犧牲自然資本為代價積累生產資本和人力資本。

「土壤、水和空氣」是包含人類在內所有生命賴以生存的基本元素,人類生產生活和GDP更是基於自然資源和生態服務而產生,而生物多樣性則賦予自然以生產力、恢復力和適應力。

基於生物多樣性保護的自然資本或需用寄生關係理解,是與生產資本、人力資本同樣被重視的資產。根據生物多樣性經濟學-達斯古普塔評估報告中的數據,1992年至2014年期間,全球人均生產資本翻了一番,人均人力資本增加了約13%;然而,人均自然資本存量卻下降了近40%。生物多樣性的喪失速度比人類歷史上任何時候都要快,目前的滅絕率約高出基線率的100至1000倍,且在不斷增加。

3.COP16:「與自然和平相處」。

2024年COP16號召「與自然和平相處」中明確推動企業樹立宏偉目標,並將生物多樣性納入企業行動主流。

從政策趨勢來看,國際上歐盟於2023年6月29日生效的《歐盟零毀林法案》規定,歐盟將在2024年底前徹底停止進出口在供應鏈任何環節涉及毀林的產品。2024年6月17日,歐盟開創性通過《自然恢復法》(Nature Restoration Law),成為世界上首部明確恢復受損生態系統的綜合性法律文件,對推動全球範圍內的自然生態保護進程具有里程碑意義。

在國內,2023年5月生效的新版《野生動物保護法》明確自然保護地內將禁止建設風電、光伏、道路等基礎設施。2024年1月生態環境部發布《中國生物多樣性保護戰略與行動計劃(2023~2030年)》部署了我國在生物多樣性保護、應對生物多樣性喪失風險、生物多樣性可持續利用與惠益分享、生物多樣性治理能力現代化等4個優先領域。2024年10月28日,最高人民檢察院辦公廳、公安部辦公廳、生態環境部辦公廳聯合印發《辦理污染環境犯罪案件證據指引》進一步嚴查並提升環境污染犯罪懲治質效。

市場層面,全球超過400家公司組建了自然相關財務披露工作組。一些領先企業已經採取行動,評估、承諾、轉型和披露自然相關信息,既包括行業層面的行動,也包括制定各自的自然戰略。此間,國內外酒業企業在生物多樣性管理已通過環境、社會和治理(ESG)框架內有不同深淺的行動,但多尚未形成完整的生物多樣性專題管理框架。

二、企業生物多樣性管理

ESG是可用於企業平衡環境、社會和管治需求的新型管理框架,生物多樣性在多數議題可被列入環境維度,包含但不限於對碳排放、水、廢棄物排放等指標的管理和追蹤;一部分則適用於社會維度對周邊社區的影響,包含但不限於企業所坐落的生態系統多樣性、基因和物種的多樣性統計,對不同生物棲息地影響、保護和修復等情況。

據此,生物多樣性在統計、管理、行動和績效追蹤方面,相較於對氣候變化有直接關聯的溫室氣體統計而言,一是具有更高的管理和數據統計的複雜性和專業門檻,二是生物多樣性所覆蓋的鏈條和影響更為長期且深層次。

1.與自然相關的財務信息披露(TNFD)。

TNFD延續與氣候相關的財務信息披露(TCFD)的框架實踐經驗,將注意力從氣候管理進一步延伸至自然相關更為廣泛的議題。生物多樣性在「自然」中扮演著難以區隔的內核角色。

2.全球報告倡議組織(GRI)升級生物多樣性披露要求。

GRI作為全球使用範圍最廣的可持續發展報告標準之一,已隨著自然相關、生物多樣性管理重要性增加的情況下,將原本僅作ESG選擇性披露的補充框架「GRI 304:生物多樣性2016」重要性升級至「GRI 101:生物多樣性2024」。其在管理和披露要求中新增供應鏈環節的生物多樣性內容、關注重大性風險、企業所在地更為具體的影響、導致生物多樣性喪失的原因等更為詳盡的管理、統計和分析。

三、酒瓶中的生物多樣性

1.釀酒行業對生態要素的依賴。

釀酒行業以生態要素為基礎,「水質(水質)、土(土壤)、氣(氣候&空氣)、生物(微生物)」均將對其風味產生決定性的影響,各酒業企業將由差異化的生態要素形成的多種風味、香型作為其特有屬性並營造市場競爭力。其中所依賴的生態要素內容可指向生態系統、物種和基因生物多樣性三類。

2.酒業ESG評級中生物多樣性敞口增加。

從ESG行業重大性議題展開,水資源管理、包裝全生命周期、原材料供應鏈和原材料管理均與生物多樣性高度相關;能源消耗則是從碳排放、可再生能源電力設備建設等方面或對生物多樣性造成影響,其影響程度視釀酒企業具體情況而定。

當前酒業企業在ESG評級機構中多被劃分至「飲料(Beverage)」行業進行比較,同時在酒業ESG評級方面,ESG評級隨著可持續風險敞口的增加,存在不進則退的趨勢。

以MSCI(明晟公司)方法學和算法調整為例,針對酒業企業調增了上游高粱等水密集型農業的風險敞口、因地區政府限塑令的加碼調增包裝全生命周期管理的風險敞口、產品碳足跡的管理要求等。

與生物多樣性直接和間接相關要素權重在ESG評價中均有所增加,部分在上游供應鏈未作出明確管理方案或行動計劃、未開展可持續包裝和回收考量、缺乏生產和製造環節對能源管理關注等的酒企在MSCI評分指標中均可觀察到降分的現況。

3.酒業生物多樣性分析框架。

釀酒企業的生物多樣性分析可參考TNFD(自然相關財務信息披露工作組)開發的LEAP框架,從「水、土壤、氣候、空氣、微生物」結合所處的生態系統展開分析,並逐步向上下游價值鏈延伸追溯、提供指導。

酒業企業目前可主要參考TNFD發布的「食物和農業」行業要求,從生產製造環節發現與自然的聯結,認識到對自然等生態資源的依賴和影響等為主,相關風險和機會評估、戰略規劃和目標設定方面為早期探索階段(灰色指標項為行業特定指南尚未要求披露項目)。

四、生物多樣性行動案例

1.宜賓五糧液:專用糧和微生物多樣性。

在五糧液發布的《2023環境、社會及公司治理(ESG)報告》中,重點摘錄了其在白酒釀酒專用糧、菌種方面的研究、保存。五糧液設立的「中國白酒釀酒專用糧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已通過中國輕工業聯合會的認定,同時,「中國工業微生物菌種保藏管理中心白酒微生物研究分中心」也成功在其企業內落戶。

2.貴州茅台:水足跡、產品碳足跡管理。

貴州茅台的MSCI評級在2021~2024年間從CCC級躍升至BBB級,其ESG管理從行動到披露已彰顯出其具有行業領先的多維探索,並得到國際資本市場認可。在其具有競爭力的微生物菌種資源方面已保存8400餘株,同比增長6.67%,釀酒原料種質資源小麥100餘份、高粱300餘份。作為行業領先代表,在推動水足跡和產品碳足跡管理方面,《2023環境、社會及治理(ESG)報告》中已協同產業鏈發起研究。

3.丹麥嘉士伯:走向凈零。

嘉士伯MSCI ESG評級為AAA級,在飲料大類行業處於領先地位。在其2023年度ESG報告中已明確六大向零向好行動方向,並已取得一定成效。其中與生物多樣性緊密相關的行動,包括零碳足跡、零農業足跡、零包裝廢棄物、零廢水等,它們都提出了2030年或2040年的目標。

五、生物多樣性管理展望

基於上述的ESG拆解和要素分析,釀酒行業對生物多樣性的依存性和生產製造環節對外部造成的影響直觀且重要。當前,國內酒企在ESG管理方面雖已有所提升,但對於應對氣候變化和生物多樣性喪失仍遠遠不足夠,正如正在發生的西北暖濕化,全球氣候帶位移,長期累積下生態要素的變化或對酒企產生諸多不可逆的負面影響。

酒企無論是為應對政策監管逐漸趨嚴的要求,抑或是減緩氣候變化、生物多樣性對企業長期發展帶來的影響,均需將可持續發展納入核心戰略目標,重視ESG和生物多樣性治理。從生產和製造環節定位對生態要素的敏感點,並通過產業鏈梳理,應對上下游面臨的生物多樣性壓力和危機,防止因不可控的生態要素出現斷鏈的風險。

(作者鄧潔琳系中財大綠金院研究員、長三角綠色價值投資研究院研究員;施懿宸系中財大綠金院副院長、中財綠指首席經濟學家)

每日經濟新聞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add3d6ab03a9bed8f2cb39ffc5a08d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