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前,一檔音樂節目橫空出世。
將搖滾重新炸回大眾視野。
從此,夏天和樂隊綁定,和音樂連接。
沒錯,你猜對了。
正是19年的大爆綜藝《樂隊的夏天》。
第二年,它如約而至。
躁動的心得以重燃。
節目更是火上加火。
可之後。
整整三年不見。
三年,你知道我這三年是怎麼過的嗎?
雖然苦等了三個夏天。
今年也差點從「樂夏」變成「樂秋」。
不過,好在溫度還高,熱情不滅。
在這個夏日的尾巴。
第三季終於來了!
三年不見,有些東西確實變了。
但,有些東西卻依舊熟悉。
當大張偉《靜止》的前奏響起。
當全場無論樂手還是樂迷都一起跟著《你要跳舞嗎》搖擺。
簡直讓人夢回三年前。
為什麼《樂夏》讓人如此念念不忘?
甚至還有樂迷將其視為點燃自己生命的火把?
今天第一期播出,派爺蹲點追完。
終於可以來回答這個問題。
因為《樂夏》里。
不僅有音樂,還有自己。
看超級樂迷陣容。
這季除了熟悉的馬東、張亞東、大張偉外,還來了三個新人——
彭磊、那英、高葉。
前兩人的專業自不用派爺多說。
不過很多人在看到高葉時應該都挺好奇的。
她和樂隊有關係嗎?
其實,早在第一季,高葉就來過現場看演出。
而且,如果說在超級樂迷中。
張亞東極具專業性。
大張偉和彭磊是樂隊的親歷者。
那英是歌手加樂迷。
那麼,高葉則是代表著普通觀眾視角。
就如她所說:自己因為《樂夏》而開始關注、喜歡搖滾樂,從一個不聽搖滾的人到現在認識了一個個樂隊。
相信很多樂迷都有過這個階段。
當然,超級樂迷只是輔助。
節目好不好關鍵還得看選手。
這點,《樂夏》那是相當有底氣。
這季一共彙集了27支樂隊。
曲風依舊多元。
搖滾、朋克、英式、爵士、金屬、電子……
甚至,還能見到一些民族元素。
像是將東北二人轉、民樂等元素與搖滾樂巧妙融合的二手玫瑰。
還有來自蒙古族的安達組合和廣西壯族的瓦伊那。
雖然第一期這三組還沒現身,但派爺已經狠狠期待住了。
不過,這季更讓派爺驚喜的是。
不僅整體的類型多樣化。
每個樂隊本身也有多面,難以用單一的標籤來定義。
比如:Mr.Miss。
以往對他們的印象是爵士樂隊,輕快復古。
但這次的《低語》情緒一層層遞進,有一種百老匯歌劇的感覺。
和往常很不一樣。
既然樂隊實力如此強,表演必然也很精彩。
有「面孔冷漠,內心炙熱」的新學校廢物合唱團。
來自東北的老大哥們,一開始被其他樂手調侃很有gai溜子的氣質。
可一開口。
哎嘛,咋還有點浪漫呢。
特別是那句「就當那過去都是假的,對自己說了一句算了」。
簡單,卻帶著洒脫不羈的處世哲學。
很能引起共鳴。
有「沒什麼攻擊性」的橘子海。
《夏日漱石》前奏一響起,一下就將人拖進夏日海灘的氛圍當中。
仿佛看到一片橘子色的黃昏。
讓人沉醉其中,感受到微醺的輕盈。
有「怪誕戲劇性」的柏林護士。
每首音樂就像一部微電影,極具有故事感。
搭配著現場熊熊燃起的火焰。
啥也不說了,腦海里只剩三個字:
燥起來!
誰聽完屁股還沒離開椅子加入到搖擺大軍中。
算我輸。
當然,樂隊不一定都得燥。
也有「柔軟衝擊力」的康士坦的變化球。
前面,壓抑頹喪的情緒不斷疊加,最終爆發。
仿佛在為我們半推半就的生活所嘶吼吶喊。
相當有衝擊力。
可在爆發後,它又安靜下來。
伴隨著低吟,最後畫面停留在太陽升起,好友相伴左右。
就像一縷微風輕輕拂過心頭,告訴你並不是一個人。
真的一整個爆哭。
連見慣了大風大浪的那姐聽完都淚眼婆娑。
派爺從第一季一直追下來。
發現《樂夏》和其他音樂類節目不同。
在其他節目為了刻畫選手的不易而頻頻賣慘,為了突出作品的精彩而過度煽情時。
《樂夏》卻在刻意避免這些。
而是把視角留給樂手,還給音樂。
採用淘汰制也是這個道理。
不管是老牌樂隊還是新人選手,別看資歷,直接用音樂說話。
音樂能不能打動人?
全都交給觀眾來評判。
而且前兩季專業樂迷和超級樂迷手中還分別有2票和10票的權利。
到了這季。
全都變成和大眾樂迷一樣只有1票。
對於選手的作品。
也不會用大篇幅來介紹創作的起因,解釋故事和想法。
因為音樂本身就是故事,唱出來觀眾自然能懂。
真正做到——
把音樂交還給音樂。
音樂,是《樂夏》一直以來的母題。
不過,相信很多人真正留在《樂夏》,愛上《樂夏》。
不只是因為音樂,還是音樂背後的——
人。
因為它敢於撕開每個樂隊和樂手最真實的一面。
並且,尊重並保留他們的獨特個性。
還記得上季。
五條人臨場不打招呼換歌,馬賽克酒後發生矛盾。
這些都被節目完整記錄了下來。
也正因如此。
才讓觀眾得以窺見光芒萬丈的偶像不再是扁平的,也擁有和常人一樣複雜和完整的人格。
這季也是如此。
有的人看似吊兒郎當,搞笑幽默。
如新學校廢物合唱團的劉凹。
在台上時刻倚著隊友。
在台下隨時癱在沙發。
和為了參加節目特地報形體班的柏林護士形成有趣的對比。
但仔細看他的吊兒郎當背後,其實蘊含著洒脫和率直的處世哲學。
在問到「想要啥」時。
他半開玩笑地回答:「我想一夜成名。」
在馬東感謝他為《奇葩說》寫了主題曲歌詞時。
他憨憨表示:
不用謝我,你們給過我錢了。
好笑。
但笑完又覺得他很真誠。
讓派爺不禁想到第一季韋偉被問到「常年奔波演出,會不會覺得在重複?」時的回答——
不演就活不下去了,沒有飯吃了。
看起來,他們都有世俗的一面。
但這何嘗不是一種真實呢?
更讓派爺觸動的是虎嘯春。
剛開始看,他們全員社恐。
主唱平三,回答問題的時候因為緊張磕磕巴巴。
笛子手寒朝的反射弧很慢,別人已經翻篇他還停在上個話題。
而且因為天然呆還激發出了搞笑男的潛質。
在台上和彭磊互相對著鞠躬。
還把台下的攝影師錯當成彭磊擁抱。
劉戀的表情此時就是我本人,真的太好笑了。
但,這份「呆」的本質其實是理想主義的純粹和認真。
作為一支在社交平台上點贊數常常都不過百的小眾樂隊。
能支撐他們走下去的。
除了熱愛,還是熱愛。
就如平三所說:
要把自己奉獻給每場演出,釋放出生命所有的能量去完成舞台。
派爺是相信的。
因此。
他才會剛上台一激動就把琴弦彈斷了。
不過,理想主義的純粹就在於。
從來不言痛苦,只言熱愛。
所以,一路走來的難可以不談。
只需要那句:
「因為我們站在了音樂這座橋上,所以說和你們有了連接,和這個世界有了連接」。
一切都是值得的。
你看,這就是《樂夏》的魅力。
它並沒有設計好的框架,並沒有故意打造烏托邦。
而是還原真實。
讓大家看到一個個鮮活的個體。
他們不再高高在上,而是走進世俗。
他們也有過理想,有過怒吼,甚至想過放棄。
但最終,每個忍耐的靈魂都選擇了安靜地運轉。
我們聽音樂,其實也成了曲中人。
五年,三季。
相信對很多樂迷來說,《樂夏》已經不僅僅是檔節目。
很多人是因為它才開始了解搖滾,愛上搖滾。
發現越來越多的小眾樂隊。
明白音樂不止一種,審美可以多元。
就像大張偉所說「音樂最大的魅力就是讓台下無論是八萬人還是三千人,都變成一個人」。
而在這個夏天。
能和大家一起聽所聽,感所感,再次享受音樂。
這就足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