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丹丹和「尷尬美學」是《桃花塢》的全部嗎?|對話總導演池源

2023-06-27     壹娛觀察

原標題:宋丹丹和「尷尬美學」是《桃花塢》的全部嗎?|對話總導演池源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壹娛觀察(ID: yiyuguancha),文/王心怡。

如何形容《五十公里桃花塢》這檔系列綜藝?

有網友說它是「花學」的沿襲者,並發明了自己的「塢學」,讓「尷尬9分鐘」引發全網熱議,也有網友說,它是另一種「嚮往的生活」,再度解構慢生活下的社交關係,又誕生了「650」這樣的氣氛組陪伴且治癒大家……

到了第三季,《五十公里桃花塢-山野》(以下簡稱《桃花塢3》)以類似的「伎倆」維持著以上兩種觀感的輸出。

一方面,在宋丹丹和張國立兩位大家長提前告別之後,任敏與湯晶媚關於組建樂隊所引發的誤會成為了爭議漩渦的中心,話題之中的多位當事人紛紛登上微博熱搜,使得《桃花塢3》依然延續了前兩季以「尷尬」「矛盾」「窒息」等字眼引爆話題而開篇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周一圍現場指導徐志勝演戲,卻意外薅住徐志勝假髮片,成功讓所有塢民一秒完成入戲到出戲的心態轉換,再加上此前孟子義與辣目洋子一邊吐槽一邊為徐志勝卸妝的場面,《桃花塢3》的搞笑名場面仍舊在治癒眾多網友。

從誤會到和解、陌生到熟識、尷尬到治癒,《桃花塢3》在為觀眾提供著多種情緒價值。

而當褪去了誤會所引發的話題度,當宋丹丹的缺席引發了一些觀眾「沒了宋丹丹的《桃花塢》有點無聊」的評論,當熟悉、治癒開始成為更新內容的主色調,壹娛觀察(ID:yiyuguancha)與騰訊視頻天際工作室總監、《五十公里桃花塢》總導演池源聊了聊關於《桃花塢》「尷尬美學」下的爭議與真實表達。

誠如總導演池源所言:「我覺得尷尬、矛盾是節目的一部分。我真實的想法是我就是要呈現這個誤會,以及它是怎麼解決的。因為這是節目的內容,是我們《桃花塢》的特色。其實我們想讓大家看的是,前期因為不熟悉帶來的一些誤會怎麼去化解。」

缺了宋丹丹,《桃花塢3》還該看啥?

第三季節目給了觀眾和塢民一個不那麼相同的桃花塢。

不同之一在於首批入駐塢民數量的增加和嘉賓職業「圈層」的縮小。

儘管從第一季開始,《桃花塢》就是一個由15名成員組成固定塢民的節目,但來到第三季,這個對於真人秀來說有點龐大的固定嘉賓體量,繼續擴展至17人。同時,與前兩季擁有藝術家、導演、鋼琴家、運動員等多種領域、職業的塢民相比,《桃花塢3》的固定嘉賓則全部來源於演員、歌手等藝人領域。

《桃花塢1》劇照

這也是觀眾看完第一期之後發出的第一點質疑——為何人數多了,為何有那麼多女演員,又為何沒有了過往其他職業圈層的能力者?

據導演池源透露,《桃花塢》的標配就是15人,但第三季見的人比較多,想要的人也比較多,多次篩選之後也無法只保留15位,於是一個沒收住,就成了17人。

這也就導致第二個不同之處的出現——在《桃花塢3》中,熟人關係成為更為常見的關係模式。

宋丹丹與張國立是多年好友,王傳君與江疏影是大學同學,鳥鳥與徐志勝此前就已是熟識關係,周一圍與孟子義在《新射鵰英雄傳》中飾演師徒,宋茜與李雪琴在電影《保你平安》中有合作,敖瑞鵬也曾在《生活對我下手了2》中飾演辣目洋子的男友……

互相有關聯或認識,構成了《桃花塢3》社交關係的大部分基調,而這也是節目組有意為之的結果。

《桃花塢3》劇照

「我們前兩季主要做的是陌生人社交,但今年我們覺得可能大家看的有點多了,所以想換一下,增加了很多熟人關係。從這個方面考慮,因為他們的朋友基本上都是演員,所以這些職業的人選相對會多一點。我們也不是固定說每年都必須得有藝術家或者素人,主要還是要適合節目。

於是一個更為龐大、相互之間更為熟悉的塢民組合出現在了觀眾面前。

而讓這熟人關係更為深刻的,是《桃花塢3》中三個在地理位置上互相遠離、成員相對固定的家庭的確立。

實際上,在《桃花塢2》中就已形成了關係穩定且特點鮮明的三個小團體——汪蘇瀧、李雪琴、辣目洋子、徐志勝組成的「650」、以宋丹丹為核心的「丹媽團體」,以及王傳君、王鶴棣、武大靖組成的「桃花塢三傻」。

而第三季打算做的是將這三個由小團體逐漸形成的家庭感強化,延續這些故事。反應在節目中,就是三棟相互獨立、人數不同的房子,並在三個團體中加入新鮮血液。

《桃花塢2》劇照

「我們想我們有必要延續『三國鼎立』的故事,所以其實我們是刻意往這三個家庭裡面加人,但補的人就優先是熟人關係。」池源解釋道。於是,鳥鳥、任敏與徐志勝、汪蘇瀧住進了同一棟房子,江疏影入住「三傻集團」等等。老家庭、新成員,是故事的延續、家庭的壯大,也是多種社交關係的呈現和討論。

而隨著節目的播出,第三個不同之處猝不及防、意外地出現了:宋丹丹、張國立因為身體原因退出錄製,《桃花塢3》迎來「家長」不在家的新場面。

池源坦言這是他三季以來從未遇到的意外情況。隨之而來的是團隊面對二老離開節目後失去主心骨,這一季節目走向如何,還能不能錄,錄的效果會不會好等自我懷疑。

「當時覺得我們先往家長不在的日子,看大家是怎麼生活的這種方向走。就像長輩不在以後,大家相對是比較自由的,這種狀態也很好玩。但是這個狀態也不能太持久,因為如果長輩一直不在,大家會越來越散,三個家庭可能也會各玩各的。

《桃花塢3》劇照

不過,新的戲劇感也隨之而來。年齡最大的周一圍接過塢長和小家庭管理者的角色,但他卻是一個隨和、不願意強迫別人的人,於是開會時大家積極發言、各抒己見,周一圍的無奈臉也成為反差萌的笑果之一。

儘管如此,節目組仍然在期待張國立、宋丹丹的回歸,也在持續關注二人狀況並保持溝通。而好的消息是,二人將會在第六期節目回歸,熟悉又新鮮的故事即將上演。

《桃花塢3》有了明確的「三國鼎立」的想法,且仍然需要宋丹丹。

人物性格確立,離不開一些「push」

開篇需要群體決定時引入「no push」桶,第三期推出更換家人規則,加上從一開始就制定的賺桃花幣、鼓勵開展各種商業活動等等玩法,《桃花塢3》節目組的介入顯得較早、明顯又頻繁。

這對於真人秀節目,尤其是主打生活類社交觀察真人秀的《桃花塢3》來說,節目組人為設置環節的介入如何能不折損觀眾所期待的真實感,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我們會給嘉賓充分的時間去適應,因為確實不太能夠一下子就融入進去。但同時,我們也需要想辦法讓嘉賓能夠儘快縮短融入的時間,太晚或遲遲無法融入有可能跟我們的想法和初衷不太一樣。」池源解釋節目組介入的大致邏輯和時間點:「我們會在前期設置一些破冰式的活動和任務,就是想趕緊先破解掉尷尬和不熟。包括我們設置三個家庭,讓他們先以小團體的感覺生活在一起,這樣他們融入的相對就比較快。後面在他們慢慢地積累了家庭感覺和關係之後,再做一些情感類的升級和行為藝術,每個階段會有不同的側重。」

《桃花塢3》破冰活動

可以看到,江疏影在王傳君與王鶴棣的「三傻組」也不再那麼包裹自己,社恐的鳥鳥與任敏也形成了穩定的親近關係,小團體為個體的開放提供了安全的環境,而破冰式的行為藝術,以及不斷的人物關係的增加則讓社交關係的變化和多種社交關係的呈現變得多元而可視。

另外,選擇什麼樣的行為藝術、從哪些理論歸因嘉賓的行為和心態等等,背後都是節目組通過與行為藝術家、專業人士的溝通了解,以及團隊自己的閱讀、學習的積累等方式,確定而來。

受到節目體量的影響,情感變化的呈現需要一些外力刺激才能更好地展現。於是,節目組在合適的時間介入也是讓這一變化可視化的方法之一。

回歸到第三期的更換家人環節,雖然看上去更換家人的設置來得早了一些,但節目組採用了僅更換一人的調整。「比如說錄了十天、二十天,他們的情感是慢慢累積的,他們可能覺得五天跟十天沒有什麼太大的區別,但是如果我們不做這樣的一個調整,他們其實意識不到身邊的人是這麼的重要,他們可能已經習慣了彼此在身旁,所以我覺得要儘快做一次這樣的調整。」池源解釋道。

《桃花塢3》互換家人活動

而從結果來看,大家紛紛提出包括花費桃花幣在內的各種方式試圖阻止人員更換,最終汪蘇瀧與王鶴棣的互換,也直接導致鳥鳥不舍的淚奔,以及王傳君的不適和不舍。這一刺激確實直接讓塢民們認識到了相互關係的親密。

除了節目組的介入讓情感更加可視化之外,《桃花塢3》里社交之下的人物性格等方面也隨之真實可見。

鳥鳥想跟老塢民住在一起,因為比較容易能夠融入進節目的想法;王傳君被放逐到咕嘟屋卻十分享受的心態;甚至任敏與湯晶媚因為誤會的吵架,等等事件的出現與反應,都是人物性格、想法的展現和表達。

《桃花塢》的情緒價值

行至第三季,「尷尬」與「衝突」仍是節目逃避不開的關鍵詞。

從第一季開篇自我介紹宋丹丹的「你的代表作是什麼」開始,到第二季被戲稱為「尷尬九分鐘」的關於舉辦什麼集體活動的討論場面,再到如今第三季新成員後采中不斷用「尷尬」形容自己當時的感受,以及衝上熱搜的任敏、湯晶媚關於組建樂隊的事件,《桃花塢》從一開始就與「尷尬」、「衝突」結下了緣分,不可否認的是,這也是幾季《桃花塢》高話題,甚至破圈的來源之一。

《桃花塢1》劇照

但它同時又是一檔生活類社交觀察真人秀,不論是第一季逃離都市,還是第二季來到海邊,提出的「一個人抵達,一群人出發」主題,抑或是第三季抵達山野,提出「向山而行,向內而行」,治癒又是《桃花塢》希望通過節目和嘉賓帶給觀眾的感受之一。

或者說,其實在《桃花塢》中不乏治癒的情節和場面,僅以第三季已播出的四期節目來看,王傳君被放逐度過的一晚,安靜又閒適;李雪琴、王傳君、鳥鳥說走就走的咕嘟屋之夜,劈柴、生火、遙望星空,溫情又浪漫;而周一圍、敖瑞鵬、任敏在觀景台上等待日出時,敖瑞鵬的那句「我們已經看到日照金山了」,感動又充滿力量……甚至是當最初陌生關係消解之後,塢民們逐漸熟悉而產生的蔓延至節目外的友誼和家族感,也都真摯而治癒。

但輿情的引爆點似乎與治癒內核並不那麼一致。

微博截圖

對於這樣的現象,池源有著自己的理解:「我覺得因為比起治癒的內容,比如說矛盾或者尷尬這樣的話題更容易引起大眾的討論。因為這個節目是一個社交實驗節目,並不是一上來就是生活類的,矛盾、尷尬就難以避免,也比較容易在前期出現,所以一開始被大家關注到的是這些內容。但是我覺得其實節目真正的核心還是偏治癒。

而《桃花塢》之所以每年換人,是因為以社交觀察為核心和出發點的節目,需要對陌生關係的呈現和關注,但陌生的關係在前期必然會有很多的接觸、不理解,甚至誤會、矛盾,在慢慢熟悉、熟識之後,大家彼此了解,在後期也就不容易產生矛盾了。這或許算得上一種「尷尬美學」。

「其實我們想要做到儘量真實地呈現,讓觀眾們看到這些藝人也是普通人,他們在不認識、不熟悉的過程中,也會發生跟大家一樣的問題,而在這些過程中,每個人都有真實的表現和真實的態度。」池源表示:「我不知道它是不是『財富密碼』,但是我覺得這個是《桃花塢》的特色。社交是無處不在的,但把社交放大或者作為一個節目特色其實是沒有節目在做,我們做的就是保持住這個特色。

《桃花塢3》劇照

不論是跟著嘉賓尷尬的腳趾摳地,還是在家人互相理解、給予支持和力量或被放逐享受孤獨的治癒感,每一季的《桃花塢》都在努力地為觀眾提供情緒價值。

當「尷尬美學」真實地成為《桃花塢》的特色,那麼該節目也成功地找到了在平台、在觀眾中的續命丸,且多樣的社交關係解讀也是不同人群情緒價值發酵的永動機,因此,《桃花塢》不會只是另一種「花學」,另一種「嚮往的生活」,而當年輕的一代越來越高舉「情緒要自由釋放」的旗幟,《桃花塢》的長壽性就必然直接擺在面前。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a580cc4e797834b5c6ad31f59925de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