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日本汽車的海外出口規模更是激增,最高峰時年出口量超過600萬輛。
面對日本汽車行業的猛烈衝擊,美國汽車企業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最終引發了汽車行業歷史上驚心動魄美日汽車貿易戰。美國對日本汽車開啟了「301調查」,最終用貿易制裁的手段逼迫日本簽訂了協議,限制日本汽車向美國的出口數量。
以史為鑑,如今中國汽車的年出口量已經500萬輛,歷史再次重演。
上月14日,美國的關稅靴子終於落地。美國公布了為期4年的301調查結果,並宣布將在原有的301關稅之外,將中國電動車進口關稅從25%上調至100%,鋰電池關稅由此前的7.5%上調至25%,而光伏面板則上調50%。
不僅如此,端午假期前一天,美國又發起了議案《脫離外國敵對電池依賴法》,要求美國國土安全部禁止採購寧德時代、比亞迪等六家中國電池企業的電池產品。
好在對中國車企來說,目前情勢還不算危急。在2023年中國乘用車的500萬輛出口量中,進入美國市場的只有7萬多輛。從實際市場占有率來看,美國的關稅措施暫時還不會有立竿見影的制衡作用。
但歐洲就不同了,歐洲才是目前中國電動車最希望大舉進軍的市場。
歐盟方面從去年就開始了對中國電動汽車的發補貼調查,儘管歐盟內部對此存在巨大分歧,歐洲汽車行業內普遍反對加征關稅的做法,但目前的情況是歐盟很有可能會跟隨美國,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高達55%的關稅。
歐盟的預先披露通知是在7月4日實施臨時措施的最後期限前幾周發布的,也就是說,歐盟委員會預計最快在本周就會披露其計劃對中國電動汽車徵收的關稅。
目前,上汽、奇瑞、比亞迪、長城等車企都在加速歐洲建廠的計劃,以避免關稅。
就在端午假期期間,第三個國家動手了。根據據土耳其《官方公報》 ( Official Gazette ) 6 月 8 日公布的一項總統決定顯示,土耳其決定對進口自中國的汽車徵收40%的額外關稅,並將於7月7日開始實施。並且,每輛中國進口車最低的關稅金額為7000美元,也就是說,如果一輛中國進口車的關稅按40%計算稅額不到7000美元,也必須按照7000美元繳稅。
值得注意的是,這並非土耳其首次對中國汽車加征關稅。2023年3月,土耳其就已經對從中國進口的電動汽車關稅額外徵收40%的附加關稅,使關稅提高至50%。而且這次關稅加征,是包括了所有燃油類型的中國汽車。
根據相關統計數據顯示,土耳其在從中國進口的汽車中,近80%屬於內燃機汽車。
土耳其是一個具備百萬輛規模的市場。而且最近十幾年,土耳其汽車市場一直保持穩步增長。在2010年-2022年的13年中,年均輕型車銷量為79.4萬輛。2023年,輕型車銷量達到了峰值的123.3萬輛。2024年前5個月,土耳其輕型車的銷量為47.2萬輛,同比增長5.96%。預計今年的銷量將會超過130萬輛。
而由於土耳其的工業不發達,外資品牌占據絕大多數市場。這其中雖然中國品牌還沒有占到主導優勢,但增長速度極快。
2023年、2024年,土耳其已經進入到中國汽車出口市場目的地的前十行列。今年中國品牌在土耳其的市占率預計將達到7.1%左右。能夠進入到土耳其官方協會統計的中國品牌就有奇瑞、比亞迪、紅旗、小康、零跑、哪吒等6家。
特別是電動車領域,2024年1-5月份,土耳其電動車的銷量同比增長2.6倍至2.76萬輛。其中的大半來自中國。這也讓土耳其本土的電動車品牌TOGG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壓力。
這也成為土耳其對中國汽車繼續加征關稅的一個理由。
在土耳其新關稅政策開始實施後,中國品牌系列車型的價格優勢有可能被關稅抵消。銷量規模不大的品牌在被加征關稅後,會面臨虧損,甚至最終只能退出。
頗為諷刺的是,就在土耳其宣布加征關稅的前兩天,土耳其外長才剛剛結束訪華,並且在與中方的會談中讚揚了中土戰略合作關係保持發展勢頭,展現出廣闊前景,並且表示要建設全方位、深層次、高水平的中土關係。
沒想到話音剛落,土耳其立馬宣布加征關稅,讓人猝不及防。
土耳其雖然並非歐盟國家,但卻是北約成員國,與歐盟之間也簽署有關稅同盟協議,此舉更像是跟隨美國腳步,同時也是作為歐盟開徵汽車關稅的前哨站。
目前中國汽車的競爭力在全球汽車業中可以說是首屈一指,隨著中國汽車出海的速度和力度加大,當年美日汽車貿易戰的劇情,勢必會在全球幾大主要市場上演。中國汽車出海的難度也會越來越大。
這時候回頭看歷史就顯得非常重要。日美貿易摩擦歷經數十年,日美之間你來我往,日本屢受制裁,最終以日本受經濟制裁,慘敗轉型為代價,讓這場延續數十年的日美貿易摩擦落下帷幕。
雖然當年的日本不能與如今的中國同日而語,但對我們來說,中國汽車需要做「最壞的打算」,中國車企的掌門人和管理者們要有異於常人的智慧和勇氣,應對未來的變化。(文/優視汽車 老炮)
註:配圖來自網絡,權利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一併感謝!本文僅代表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優視汽車的立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