於永正:為了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我對自己「約法三章」——教育有兩個名,影響和激勵

2022-10-10   守望新教育

原標題:於永正:為了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我對自己「約法三章」——教育有兩個名,影響和激勵

【置頂標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守望新教育 守望真善美】

為了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

我對自己「約法三章」

作者|於永正

我總覺得,我們的老師太像老師——背著手,繃著臉,不苟言笑,開口則「應當如何如何」,閉口則「不准這樣那樣」。老師總以長者、教者自居,總是「隔著講桌和學生講話」(蘇霍姆林斯基語)。無形中,師生間總有一層隔閡。

我們的學生太像學生——循規蹈矩,整齊劃一,真是「站有站相」「坐有坐相」。20世紀80年代,有一外國同行到南京參觀了幾所小學,說:「你們的學校很像軍事院校!」這話雖然不是諷刺,但也不是肯定,至少不是全部肯定。

我們上課太像上課——學生正襟危坐,專心聽講;老師表情肅然,大講特講……

什麼原因使然?是相沿成習?是的。千百年來,中國人一直信奉「天地君親師」,把師生關係定格為「長輩」與「晚輩」的關係。很多老師還喜歡稱學生為「孩子」就是一個證明。其實,師生之間是「同學」關係,是朋友關係,是平等的。

我從不稱呼我的學生為「孩子」。對低年級學生,我稱其為「小朋友」,言外之意,我就是他們的大朋友。對中高年級的學生,我則稱呼為「同學」——我們是一起學習的。

既然師生關係是平等的,我們就不妨放下架子,不以長者自居,不居高臨下俯視學生,而應該蹲下來看學生,在教學中實現「平等對話」。

還有,我們要理解學生。第一,好動、好問、好說是兒童的天性;第二,學生千差萬別,參差不齊。堅信,只有差別,沒有差生!要尊重差異。

有了以上認識,才會有好的心態,才會放鬆心情,遇到不順心的事,才能贏得「整理心情」的時間。

為了讓自己成為學生喜歡的老師,我對自己「約法三章」:

——不倒背手。手背在後面,在教室里來回走動,就有了長者的架子;有了架子,學生就不大好接近,或者不願接近。

——主動和學生打招呼,無論在校內還是在校外。不要等學生向我們敬禮了,才搭理他們。我更不漠視學生的敬禮,總是還以微笑,還以點頭,還以「你好」。

——課間儘可能和學生一起玩,或者看他們玩,或者與學生交談。

——和學生一起演課本劇,演歇後語故事;和學生一起分角色朗讀課文。

——儘量到學生家裡走走,不一定有事。客氣歸客氣,學生或家長端來茶水或水果招待,一定品一品,嘗一嘗,並誇誇茶和水果的味道。這樣做,會收到意想不到的融洽感、親切感。學生和家長不僅把我當作老師,而且會當作朋友。

——經常講故事和笑話。故事和笑話,會化解矛盾,消除隔膜。好多不愉快的事(包括疲勞),會「一笑了之」。

——幽默。幽默的確是老師的「第一位助手」。

——努力讓微笑成為自己的名片。

——做值日。我當班主任時,開學的第一天,我就宣布:我是班級的一員,每周一,我和那天值日的同學一起為班級服務。於是,周一我會來得早一點,和值日生一起整理教室;放學後,會和值日生一起掃除,關門窗。

——一旦做錯了事,公開承認錯誤,不文過飾非,不推諉責任。

——定期徵求學生的意見和建議。當面不好說,便採用書面形式。學生每學期至少給我寫一次信。信中可以提意見,提建議。我宣布:老師不怕批評,說錯了也不生氣。既然師生間是平等的、民主的,那就得有個民主的樣子,有民主的行動。

本文摘錄自教育科學出版社《做一個學生喜歡的老師》一書,有刪減。 來源|當代教育家傳媒、守望新教育。

於永正:我不會再愚蠢地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退休之後的大反思,使我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於永正:教育有兩個名字

作者|於永正

來源|北師大基礎教育教材

這篇頗有溫情的文章摘自於永正老師之手,他用自己的教學經歷講述了教育的兩個名字——影響與激勵。正如於老師所說,教育雖然很複雜,但只要「學高」「身正」,誰都會成功。推薦給大家一讀。

什麼是教育呢?

教育雖然很複雜,但我從我的老師那本「書」里讀出了四個字:「影響」和「激勵」;而我從教的40多年中也能概括出這4個字:「影響」和「激勵」。

我就暫且給教育起兩個別名吧:「影響」和「激勵」。

「影響」——它是教育的第一個名字

漢代的班固說:「教者何謂也?教者,效也,上為之,下效之。」宋代的李邦獻說:「教子弟無他術,使耳所聞者善言,目所見者善行。」這些都是在說教育的「影響」作用。

美國有所布朗克斯中學,該校竟有兩名學生後來獲得諾貝爾獎。原來這所學校的不少教師就是成就卓越的科學家。所以有人據此說:「如果有一位常識淵博、才華超群的語文老師活躍於講台,那麼台下的學生中有望日後有名作家問世;如果沒有優秀、聰穎的數學教師作指導,學生即使有數學稟賦,也不能被催化為才能。」這句話在說,同樣飽滿、健全的種子,落在濕潤、溫暖、肥沃的土壤里和落在沙漠中的結果是完全不同的。

布朗克斯中學的例子深刻地告訴我們,老師的素質對於學生來說太重要了。

在美國有人做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實驗:

把小學生分成4組,每組配一個實驗員,待實驗員與學生建立了良好的關係並得到了學生的信任之後,分別要求4組學生為孤兒院的孩子捐款。

第一組實驗員宣傳人要有愛心,要慷慨捐款,同時自己也捐款;第二組實驗員宣傳不去救濟孤兒,把錢留給自己;第三組實驗員宣傳人應當慷慨助人,自己卻不捐款;第四組實驗員宣傳不必捐款,自己卻捐款。

實驗結果是:第一組學生全部捐了款,第二組無一人捐款,第三組少數人捐了款,第四組大多數學生學著實驗員捐了款。

實驗說明:說教對學生影響是微小的,教育不是「叫育」,而實際的榜樣卻對少年兒童的行為產生巨大的影響。

這個實驗還告訴我們:老師(包括家長)的言行一致時,教育效果最大。所以教育家說:「只有人格才能影響人格的發展和形成,只有性格才能鑄造性格。」榜樣的影響作用確實是巨大的,深遠的。

大德無形,大化無痕。「影響」在小學階段尤為顯著,我的所有愛好,我的性格、品格,都受到了張敬齋老師的影響。這些影響因為我對老師的崇敬而愈加深刻、久遠,甚至今天連我寫字的字體中還有張老師的影子,幼學如漆!

同樣,我也在對我的學生施加著影響。北京大學研究生、現供職於中國民航總局的魏亞軍,在給同學叢曉東的一封信中說:「我之所以選擇了文科,完全受於老師的影響。」

徐晴在讀大學三年級時寫的一篇作文里有這樣一段話:「我原來是那樣膽怯,是於老師使我成了現在的我,一個充滿自信的人。一句話,是於老師塑造了我的人格。父母常說,我像於老師。」

學生的話對我既是巨大的鼓舞,又讓我感到不安。我進一步認識到了老師這本「書」的分量。當我們在學生面前打開語文及其他課本的同時,也就打開了自己這本書——一本有內容卻是無字的書。

於是我更加努力地、不斷地把自己塑造成一個好人,把正直、善良、寬容、謙讓、誠信、耐心、責任感……不斷地充實到自己這本書中。是好人,才能是好老師。

於是我更加努力地把自己塑造成一個有知識的人,一個愛好廣泛的人,努力把「琴棋書畫」充實到自己這本書里,使自己成為「多才多藝」的人。老師的愛好越多,特長越多,學生的影響、啟迪就越大、越廣——誰也說不定哪塊雲彩會下雨。

我不斷努力地、不斷地修改著和充實著「我」的這本書的內容,而且「裝幀」也很考究。我在學生面前從不邋遢、懈怠,總是精神飽滿,笑容可掬,不擺架子。我要讓學生一見面就喜歡我,以我的熱情喚起學生的求知求進的慾望。

1、掀開「封面」——「我」的這本書里有愛和尊重。後進生考試不及格而偷偷流淚時,我會悄悄地為他拭去淚水;犯錯誤的學生來到我的辦公室,我總會為他搬把椅子放在我的側面讓其坐下——我從不把椅子放在我的對面,因為對面像是在受審、像是搞對立。留級生來到我班,上課我會鼓勵他,下課會和他一起玩,於是他很快有了夥伴,很快融入了新的集體……

2、「我」的這本書里有耐心和責任感。對學習困難的學生,我有的是等待和耐心,必要時,我會到他家裡去送書,他不想讀也不好意思不讀——過幾天我會問書中的故事的,我會看他的摘抄本的。「從長計議,」我對家長說,「他更要多讀書,等他朗讀得很流暢,語言比較豐富了,他會追上來的。只要盡力了,即使還不盡如人意,也不要緊,十個指頭有長短嘛。」

3、「我」的這本書里還要有知識,以備學生查閱。學生的興趣領域會是千奇百怪的,「於教師,您相信UFO嗎?」「於教師,我們的蘇27戰機能和美國的F16比嗎?」「暴虎馮河」中的「馮」為什麼讀『pinɡ』?」……這些我都要及時地給予回答。

4、「我」的這本書里有古今中外的故事,還要有笑話,用時還要隨時能講出來。「書」中還有我和學生之間的故事,我和學生共同書寫,我感動著學生,學生也感動著我。

5、「我」的這本書里還有頑皮和天真。我和學生一起在游泳池裡打水仗,一起臥在群山之巔,仰望藍天白雲,浮想聯翩……

6、「我」的這本書里也難免會有錯誤和不足。年輕的時候經常大發雷霆,說過一些不尊重學生的話。但我改了。犯了錯誤我會當眾向學生認錯、道歉。於是錯誤變成了教育資源,學生又從中讀懂了什麼叫「正確地對待自己」;什麼叫坦誠。

這本書的「人文性」對學生的影響,不知要比語文課本中的「人文性」大多少倍!

幾十年來我一直不間斷地書寫、修改「我」這本書,使它的內容不斷充實,不斷完善,不斷更新。讓它對學生有更大、更多、更好的影響。

「激勵」——它是教育的第二個名字

清代的顏昊說: 「數子十過,不如獎子一長。」這就是激勵。

上小學的時候,張敬齋老師給我頒發的一張他親自畫的獎狀,還有他在我的作業簿上畫的一條條波浪線,對幼小的我是多麼大的激勵呀!讀初中一年級時,李曉旭老師在我的作文上寫的「此文有老舍風格,可試投中國青年報」竟讓我做起了作家夢!從此便如饑似渴地讀書,搜腸刮肚地寫稿。

理想雖未實現,但為理想奮鬥的人生是充實的,收穫是豐厚的!為此養成的讀書、寫作、觀察、思考的習慣是無價的!

至於別人的例子更是不勝枚舉,每個成功者、進步者,每個優秀教師教的每個學生都有這樣感人的故事。

安徽鳳陽一中有個叫邵軍的學生,表現很差,是個被老師放棄的學生,升入高三,新班主任吳華兵老師找他促膝談心,說:「讓我們從心開始。」

說完,把「心」字寫了出來。邵軍十分感動,在吳老師的鼓勵、幫助下,他發奮學習,一年以後,成了大學本科生!這不能不說是一個奇蹟!這個奇蹟產生的動力叫「激勵」——由老師的愛心,激活了邵軍的潛力。從這個角度上說,教育也可以叫「激活」。

要激勵每個學生。雖然學生不可能都像邵軍那樣變得令人驚詫。我在《教育,有時候很簡單》一文中說:「同樣褒獎的話,對張三可能起大作用,對李四的作用可能微乎其微(一點作用沒有也是不可能的)。但是,激勵、期待的話只要對一個人能起作用,我們就不放棄所有的人。人人都有長處,對他的長處就要多說誇獎的話、鼓勵的話;就要賞識它、放大它。」

放大優點「能激活學生的潛能,激發他們的興趣」。而無數事實都證明,根據興趣學習的人都有可能成為天才。因此第斯多惠才會說「教學藝術的本質不在於傳授的本領,而在於激勵、喚醒、鼓舞」。

激勵要有針對性。要看準學生的閃光點之所在,即他到底有什麼特長,把他的閃光點激活。有個學生叫李明,數學經常考不及格,為此他覺得抬不起頭來,但他喜歡畫畫兒。

一次,在他正為數學沒考好而沮喪時,我說了一句:「李明李明,畫畫最行!」從此,他樂此不疲。後來通過刻苦自學,成為一名優秀的畫師。彭曉明記憶力、理解力驚人,一篇《赤壁賦》,讀幾遍便能背下來。我對他說:「我很喜歡你,你有很好的天賦,又好學,將來會成為一個學者。」後來他考取了清華大學,畢業後留校了。

有人指出,教育的悲劇恰恰就在於我們千方百計地企圖把上帝賜予我們的千萬個天賦不一、個性迥異的學生造就成一個人,我們要尊重差異。孔子在兩千多年前提出「因材施教」的思想是多麼偉大!但時至今日,又有多少人去實施了呢?

表揚、激勵的語言要有實指性,用詞要恰當,實事求是,不能空泛。大而空的表揚,甚至像朦朧詩似的評價沒有多大作用。「你真棒」之類的話可以使用,但最好說出「棒」在哪裡。

「你真棒!你的字有柳體的味道。」「你居然能正確地使用分號,思維多清晰啊!」「你不但回答正確,而且語言乾淨,幾乎沒有一個多餘的字,也不需要再添一個字。」這樣的語言,學生能聽懂,知道好在哪裡,而且對其他同學也有啟示作用。

激勵要著眼於育人。「雖然朱雷的發言是反駁李挺的,但李挺一直在平靜地聽,有君子之風。」「雖然這次劉卓薇落選了,有人還對她說是老師偏向另外的同學,才使她沒評上『三好學生』,可是她——大家看她的表情——始終是微笑著的。她的名字改為『劉卓微笑』更合適!」「我真感謝我們的語文課代表,每次收的作業本他都為我翻好——翻到該改的那一頁,費了他的時間,卻省了我的時間。」

激勵要真誠,動情。輕描淡寫,面無表情的鼓勵與肯定,會使學生不以為然,甚至不領情。什麼是真誠的表揚,什麼是隨便說說,學生一聽就知道,我從來不把小學生當作小小孩看待。

激勵要及時。事情過去很久了才去讚揚,就失去了意義。即時讚美是第一階段。突出的表現,讚美要重複,而且我總是當著全班同學的面表揚——一定要當眾說!這樣會增加被讚美的學生的榮譽感,而且會產生示範、引導的效果。

我的激勵的手段很多。除了語言外,還包括為學生髮放獎品(哪怕只是一本書,一支鉛筆),發獎狀。獎項要多,這樣,獎品和獎狀就不會為少數學生所包攬。讓學生的作文、書法作品「上牆」也有很強的激勵作用。還有一種激勵叫「掌聲」。不要低估了掌聲的作用,掌聲是世界通用語,它對人的激勵作用也大得很,且又方便易行。把掌聲送給該讚美的學生才真是「舉手之勞」呢。

我是在老師的激勵下成長的,我的學生也是在我的不斷地激勵中成長的。當年老師講課內容已經印象淡漠了,但對老師所有鼓勵、表揚的話卻永遠記在心中。

我對「激勵」的作用深信不疑。「喚醒、激勵、鼓舞」是教育的偉大的法定。但是,它的背後必須站著了解、理解、真誠和熱情。一句話,必須有愛來支撐。

教育很艱巨,但只要從「心」開始,伸手就能成功;教育很複雜,但只要「學高」「身正」,誰都會成功。

當然,「影響」和「激勵」不是教育的全部,教育還有別的名字。

於永正:我不會再愚蠢地把分數作為衡量學生優劣的唯一標準——退休之後的大反思,使我明白了教育究竟是怎麼一回事

關於教學反思的5個關鍵點與7條路徑

陳向明:從師生關係看教育的本質

大數據告訴你:什麼是更加適切每個孩子的教育

......

文章來源:節選自《給初為人師的女兒20條貼心建議》(有刪改)

【守望新教育】,守望真善美!相約真善美,【守望新教育】!

《麥田裡的守望者》有一個詞語,守望。教育不是管,也不是不管,在管與不管之間,有一個詞語叫「守望」。

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日新之謂盛德。惟進取也故日新。道在日新。德貴日新。常新,自新,全新。 日新無已,望如朝曙。

相信種子,相信歲月。埋下種子,以日以年;守望歲月,靜待花開。——陳東強

守望新教育: 聆聽大師的教育智慧,分享高人的教育心得,匯聚田野的教育創造,助力有緣的教育夢想。守望新教育:呈人之美,成人之美。守望新教育: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新教育實驗, 是一個以教師專業發展為起點,以通過「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聆聽窗外聲音、培養卓越口才、構建理想課堂、建設數碼社區、推進每月一事、締造完美教室、研發卓越課程、家校合作共建」十大行動為途徑,以幫助新教育共同體成員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為目的的教育實驗。
新教育新在何處? 對於我來說,當一些理念漸被遺忘,復又提起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只被人說,今被人做的時候,它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模糊走向清晰,由貧乏走向豐富的時候,它就是新的;當一些理念由舊時的背景運用到現在的背景去續承,去發揚,去創新的時候,它就是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