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立秋之後蚊子咬人更狠了,難道它們也要儲存能量過冬嗎?

2023-09-01   怪羅科普

原標題:為什麼立秋之後蚊子咬人更狠了,難道它們也要儲存能量過冬嗎?

由於蚊子在冬天通常是「消失不見」,所以可能很多人覺得蚊子是無法度過冬天的。

其實雌性蚊子——也就是那些會吸我們血的蚊子,它們是可以度過冬天的,它們甚至可以在寒冷的環境中不吃不喝最長持續6個月。

不過雄性蚊子不行,它們也沒有度過冬天的必要,通常交配結束之後就死亡了,壽命不超過一周,但它們的食物來源全部是植物花蜜,並不吸血。

蚊子如何度過冬天?

冬天對所有動物都不是很友好,隨著食物的減少,天氣轉冷,野生動物生活會變得越來越艱巨,為了更好傳遞基因,一些動物就會想辦法度過這段極端時期。

其實,如果沒有被拍死,並且在食物充足的情況下的話,那麼一些雌性蚊子是可以存活很長時間的。

那些吸血的雌性蚊子每吸飽血一次就能讓自己產卵一次(並不是所有蚊子的雌性都吸血),只要血液供給充足,有一些蚊子一生可以產卵許多次,但有一些蚊子種類只會產卵一次。

那些產卵次數越多的通常壽命就會長,比如我們討厭的花蚊子(白紋伊蚊),它們就是一生多次產卵的,所以壽命相對來說就會長一點,據信室內可以存活70天。

所以,一些在夏末羽化的雌性蚊子確實需要過冬。

我們最熟悉的過冬方式應該是冬眠——就是那些冷血動物常用的伎倆,傳統上昆蟲也被認為是冷血動物(即便許多昆蟲實際上是會自己製造熱量來保持某些身體部位溫度以確保正常新陳代謝)。

但和常規冷血動物不同,昆蟲其實有好幾種方式來度過冬天:

比如對於成蟲而言,一些大蝴蝶會像候鳥一樣飛往「南方」過冬,一些甲蟲則是深入地下或者樹皮深處過冬——這種應該是最像那些爬行動物的冬眠方式。

對於幼蟲和卵而言,它們可能會在水中,因為冬天基本也只會讓河流的表面結冰,水下是不會結冰的,不結冰的部分水溫高於0℃,這個溫度對於卵和幼蟲還算友好。

不過即便如此,那些需要應對冬夏氣溫極端變化的昆蟲,它們的卵和幼蟲、以及蛹(如果有的話)在冬天都會進入一種被稱為滯育的狀態,這種狀態下身體停止發育,也很像似爬行動物的冬眠。

一些昆蟲的成蟲也具備這個能力,我這邊查詢到蚊子成蟲度過冬天的方式就是滯育

滯育和普通爬行動物的冬眠不同的地方就是,它們其實不需要進入地底下或者樹洞尋找一個相對保暖的區域進行休息。

因為滯育動物會降低體內的游離水,取而代之的是「防凍劑」——對於蚊子而言,它們身體中的液體會被甘油大量替代,以此來抵抗結冰,而真正冬眠動物不會這麼做,它們依然會保留游離水。

如果動物體內有游離水的話,那麼它暴露在結冰溫度的環境下,體內的水就會結冰,從而破壞細胞結構,對生物造成不可逆的傷害。

所以,冬天的時候,蚊子其實只是待在某個隱蔽的角落一動不動了而已,並沒有死亡和消失。

為什麼感覺立秋之後蚊子更狠了?

很多人可能都有這樣感覺,立秋之後,蚊子變得越來兇猛,一些人覺得這是蚊子在儲存能量過冬了。

老實說,我也覺得入秋後總有那麼幾天蚊子特別兇猛。

Muhammad Mahdi Karim

但我覺得並不是為了儲存能量過冬,因為蚊子吸血更多的是為了獲得讓受精卵發育的營養物質,對於能量來源而言,即便是雌性蚊子它們也可以選擇花蜜,吸血是高風險作業,除非是為了下一代,我不覺得有什麼其它事情值得它們這樣冒險。

另外,像蚊子這種朝不保夕的生物,我也不覺得它們會有意識的去儲存能量過冬,實際上它們滯育過冬的方式也不需要多少能量。

之所以我們會覺得入秋之後蚊子特別兇猛,最主要的原因應該是氣溫。

在中國的許多地區,入秋之後的氣溫實際上變得更適合蚊子活動了——它們的最佳活動溫度是27℃左右。

另一方面,立秋之後,北方一些地區晝夜溫差變得更大,讓蚊子容易集體出現,因此給我們一種更狠了的感覺。

當天氣變冷的時候,蚊子的新陳代謝隨著環境溫度降低而逐漸降低,大約15攝氏度前後,它們就將無法通過正常新陳代謝獲得足夠能量維持活動,這時它們只能一動不動待在某個地方;

而到了10攝氏度前後,它們的身體將徹底無法發揮作用,持續這個溫度的話,它們就會進入滯育狀態。

因為吸血是高危行為,它會讓很多蚊子快速死亡,但是滯育絕對是一個保護雌性蚊子種群數量的行為,隨著氣溫降低,越來越多蚊子通過滯育存活下來,數量逐漸積累。

當氣溫升高的時候,這些滯育的蚊子一起受到指示:趕緊起來吸血繁殖下一代!

秋天正好就是一個時冷時熱的季節,冷的時候蚊子數量通過滯育積累起來,突然熱的時候蚊子則瞬間爆發,這應該也是我們覺得入秋之後蚊子變多、變狠的原因之一。

本文原創首發公眾號」怪羅「

id:guailuo123

更多精彩內容,歡迎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