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哭鬧超過幾歲不能哄?比我們想像得要早,表現比年齡更重要

2020-01-12     凝媽悟語

文 | 凝媽

每個孩子都會哭鬧,孩子哭鬧到底哄不哄,是家長們很糾結的問題。之前「哭聲免疫法」大行其道,有一代父母看到孩子哭就會不聞不問,等到孩子不哭了再去抱孩子。但是「恆河猴實驗」結果出來以後,「哭聲免疫法」理論被推翻,父母們又開始關注孩子的哭鬧,會積極安撫孩子,幫助孩子建立安全感。

2歲的二寶就是個很愛哭的孩子,稍有不順心就會哭鬧,有時候感覺哄也不是不哄也不是。

比如,有一次和他去奶奶家,本來想收拾下東西就走,結果他不想走了。媽媽說要回家給哥哥做飯,他也不聽,就一邊哭一邊嘴裡「啊啊」著不讓媽媽離開。看他那可憐的樣子,只好讓爸爸回家給哥哥做飯,媽媽留下來陪他。二寶看到媽媽留下來情緒自然就安定了,算是戰勝了媽媽。

中午吃過飯後,二寶還是不肯走,媽媽有事情需要離開,他還是用慣用的伎倆要挾媽媽,不允許媽媽走。過了一會兒,二寶睡著了,媽媽才得以離開。不過二寶醒來後也沒有哭鬧,而是很平靜地說「媽媽走了!」媽媽在和不在對他的情緒並沒有影響,但是媽媽在的時候,他就喜歡用哭鬧的辦法達到自己的目的。

看到過很多文章說孩子3歲前哭鬧,一定要及時回應,這樣有助於孩子安全感的建立,有助於將來的身心發展,但是我的親身經歷卻發現,孩子在3歲前已經學會了有目的地哭,以此滿足自己的要求,如果總是順著他的性子來,他就常常使用相同的辦法無理取鬧。

為此,我又查閱了一些資料,孩子哭鬧,到底要不要哄,是一個很複雜的問題,不能絕對不管,也不能過度的管,3歲並不是最低分水嶺的年齡,當然更重要的還是看錶現。

孩子哭鬧超過幾歲不能哄?比我們相信的要早

《從出生到3歲》中說,父母們會竭盡所能表達對孩子深深的愛,當他開始哭的時候,即使你覺得不應當予以滿足,你一定會向他妥協。過度的放任或習慣性地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哭泣是不會帶來什麼好處的。在孩子8-24個月期間,教給他與別人相處會比以後要容易得多。

原來孩子從8個月開始就不能一味滿足孩子的不合理要求了,整整比3歲早了2年多,如果到孩子3歲再醒悟,再去管孩子,就有些遲了。

像我家的二寶,才2歲已經把哭鬧運用得非常嫻熟,記得1歲左右的時候已經有了這一傾向,想要一個玩具,如果沒有及時給他,他會哭鬧,我們馬上滿足他,以後再要玩具的時候,他就會直接哭鬧,我們就明白他這個意思了。如果總是這樣看他一哭就滿足他,他就非常擅長使用這個辦法。

有很多朋友也提高過類似的現象:

媽媽1:我兒子剛滿一歲,就知道邊哭邊看媽媽的表情,人精啊!

媽媽2:我女兒才9個月,已經開始懂得得不到的東西就哭,死命地哭,邊哭邊踢床。

媽媽3:我兒子不到2歲,一鬧脾氣就躺地上不起來,他知道我不拉他,他就倒在婆婆腳邊,還看著婆婆,我把婆婆喊過來一點,他就跟著移動,直到婆婆抱他起來。

媽媽4:我家寶寶馬上2歲,哭半天沒一滴眼淚,滿足他妙停,戲精!

網友們都說現在的孩子成熟得早,不能再看3歲了,等到3歲再管,養成壞習慣會很難改。每個孩子的發育情況、性格脾氣也會不一樣,如果完全限制在某個年齡也不現實。在這裡說這個年齡的目的,就是告訴朋友們不要以3歲為界限,要從8個月左右就要關注孩子的哭鬧,不能一味順著「哄」而是合理的「管」。

表現比年齡更重要

孩子哭鬧到底哄不哄,除了參考孩子的年齡外,更重要的是要看孩子的表現,孩子有些需求要哄,有的需求卻不能哄。

1、這些需求要哄

孩子餓了哭:掌握孩子吃飯的規律,孩子都有較為固定的時間點,如果沒有在規定的時間吃飯,要考慮孩子可能是餓了。孩子的飯量也相對固定,如果有一頓吃的不夠多,孩子不到飯點就會餓的哭鬧。比如二寶12點吃飯,如果讓他等到下午1點吃飯,他就會等不及。

孩子睏了哭:掌握孩子睡眠的規律,孩子都有固定的睡眠時間、睡眠地點、哄睡方式,如果輕易打破這個規律,超過睡覺時間、換換地方、換了哄睡的人,孩子會不適應,會特別困而哭鬧。比如二寶每天中午12點半要睡覺,超過這個時間,他自然會特別難受。

孩子尿了哭:小孩子會控制不住大小便,不小心尿了褲子,這會讓他非常不舒服,但是當孩子語言能力有限,他不知道如何跟大人表達自己時,只能用最原始的做法-哭鬧來表達自己。

孩子身體不舒服哭:孩子生病了身體會不舒服,或者不小心碰到了什麼地方,身體被碰痛了,他也不是無法準確說出自己感到難受的部位,比如頭疼、肚子疼,他不知道如何描述,既有不舒服又有焦慮,在這種狀態下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哭鬧。比如二寶偷跑到一個地方,不知道用什麼碰到了手,還出血了,就大哭起來。

孩子害怕哭:孩子也會害怕,當看到一個恐怖的故事情節,或者在黑影中看到一個不明的物體,或者擔心爸爸媽媽消失了,他都會因為害怕而哭泣。有一次給二寶讀了一本書,上面有個恐怖的圖案,他就下得哭了,把頭埋到媽媽的懷裡,哭起來,還說「害怕了!」

上面這些都是孩子會遇到的日常問題,一定要及時做出判斷,思考孩子哭的原因,檢查孩子的身體,確認是否安全,解決孩子面臨的問題,讓孩子心理上安全、身體上舒服。

2、這個需求不能哄

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就不能一味哄他開心,如果孩子一哭就滿足他,他就會知道哭的好處,成為以後制服父母的法寶。這種情況也非常容易判斷,當孩子在超市裡看到一盒新鮮的草莓,非要打開吃,這肯定是不被允許的,孩子就會哭鬧,這時當然無法滿足他的要求。當孩子看到一個喜歡的玩具,家裡已經有一模一樣的,不能給他買,他就會哭鬧,也不能隨便滿足。

為了維持公共秩序,最穩妥的辦法就是趕緊將孩子帶離現場,到另外一個安靜的地方,安撫孩子的情緒,讓他安靜下來。

當孩子哭鬧的時候做好這些事,孩子既得到愛又不會被慣壞

父母表情輕鬆,溫柔堅定

面對孩子的哭鬧,父母的表現也不完全相同,有的會訓斥孩子「別哭了!」有的會把特別緊張急促地問「怎麼了?怎麼了?」有的會乞求孩子「媽媽馬上給你買!」有的會嘲笑孩子「都男子漢還哭!」

上面這些方法都不合適,當孩子哭鬧的時候,父母一定要保持平常心,表情輕鬆,鎮定自若,不訓斥孩子、不要過於緊張、也不要可憐和嘲笑。

不管孩子該不該哄,父母就像平時一樣跟孩子對話,溫柔而堅定,該滿足的滿足,不該滿足的絕不妥協。

解決問題

孩子哭鬧是有需求,解決孩子的問題,是哄孩子的最好方法。只是擁抱或者哄勸都無濟於事,小孩子也不能夠聽得懂大道理,而且往往是不講理,刀槍不入。

孩子餓了就給他準備可口的食物、孩子睏了就給他製造合適的睡眠環境、孩子尿了就給他換乾淨的衣服、孩子不舒服就帶他去醫院看看、孩子害怕了可以給他一個擁抱安撫他。

當父母幫他解決了問題,孩子生理、心理上得到滿足,自然就不會哭鬧了。

告訴孩子正確的表達方法

當孩子能理解大人說話的意思時,在解決他問題的同時,就要一直告訴孩子使用正確的表達方法,孩子以後會學著減少哭鬧,用語言表達自己。

二寶喜歡看書,但是每天的喜好會不一樣,因為猜不透他的意思,就拿了一摞書,給他挑。每次拿出一本,不是他喜歡的,他就會哭一聲表示否定。他哭了幾聲之後,我們發現不對勁,就跟他說「如果這本不喜歡,你就說『不是』」,接下來,他就會說「不是」而不再哭鬧了。

用孩子能聽懂的語言給他解釋,教會他用能表達的詞語表達自己,孩子肯定會學會用語言而不是用哭鬧錶達自己的需求。

轉移注意力

當孩子無理取鬧的時候,轉移注意力是個很好的辦法。因為孩子好奇心非常重,不是認準一個不撒手,換一個照樣喜歡,多換幾個就有些迷糊了。

有一次二寶在超市看到一個挖掘機,想買,但是家裡有好幾個挖掘機了,不想給他買,就跟他說「咱們去看看別的好不好!」二寶拿著不撒手,就允許他抱一會兒吧。抱著挖掘機走了一會兒,又看到一個遊戲機,他就放下挖掘機,玩起了遊戲機。我們趕緊把挖掘機放回去了,二寶也忘了這事,後來玩夠來遊戲機就回家了。

結語

孩子哭鬧是天生的行為,也是表達情緒的一種方式,我們不能阻止孩子哭鬧,也不能一味滿足他的需求,要根據他的表現合理地解決他的問題,讓孩子生理、心理上都有滿足感。同時我們要教會孩子正確的表達方式,讓孩子慢慢走出哭鬧的漩渦。讓孩子既得到愛又不被慣壞,是父母給孩子的完美禮物。

二胎寶媽,高級育嬰師,個性化訓練指導師,多平台原創作者。愛孩子、愛生活,願與萬千媽媽分享育兒經驗,關注我,獲取更多育兒知識。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_UnoG8BUQOea5Ow9bSh.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