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敢拍!這樣的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2019-09-09     場庫
真敢拍!這樣的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這 是 場 庫 的 第 2213 部 每 日 一 片

「你不是在控制你的恐懼,你要努力擺脫恐懼。」

這是Alex Honnold在電影《徒手攀岩》里說的一句話。

Alex Honnold(亞歷克斯·霍諾德),

美國攀岩大師,一名85後的加州大男孩,

他是第一個單人無保護攻克攀岩界「宇宙中心」——

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3000英尺高(約914米)的酋長岩的人。

有一部電影記錄下了這一歷史性創舉的全過程,

並在第91屆奧斯卡中,眾望所歸地捧走最佳記錄長片的小金人。

盼星星盼月亮,今天它終於在國內上映了——

《徒手攀岩》

FREE SOLO



影片在獲得奧斯卡獎之後,獲得影迷們的巨大關注,

目前豆瓣已有超4萬人標記看過,評分依然在9分以上



爛番茄新鮮度高達97%



許多人看完說,這是他們今年看過最驚險刺激、最「瘋狂」的一部電影!

觀影過程中一度腎上腺素飆升、心臟狂跳。

01

勇敢者的遊戲


電影的預告片就讓所有人倒抽一口冷氣——

巨大的岩壁上懸掛著一個小小的人,正在艱難地向上攀爬。


電影《徒手攀岩》終極預告

說是懸掛一點也不誇張,從鏡頭角度往下俯看,岩石近乎垂直於地面,

他幾乎在靠上肢的力量支撐整個身體。

岩石整體的凹陷與凸起,相對於人類的渺小身軀來說,是龐大而讓人畏懼的。

而他是free solo(徒手攀岩),身上既沒有綁繩索和安全帶等防護設施,也沒有任何機械類輔助攀登裝備,

能幫助他的只有一雙攀登鞋,和腰上一罐防滑鎂粉,

能依賴的只有自己的身體和意志力。

他需要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裡保持專注,一旦打滑脫手,就會墜入腳下看不見底的深淵。

這位攀登者就是亞歷克斯·霍諾德,攀岩界精英中的精英。

在2010年時,有一部時長24分鐘的紀錄片《孤膽絕壁》,

記錄了他攀登兩處地獄難度險壁「月光拱壁」「半穹頂」的全過程。

別人眼裡的亞歷克斯總是極盡所能,優雅靈動,精打細算,好像感受不到恐懼,

總之是一個碉到爆的傢伙。

而徒手攀登酋長岩(El Capitan),是他的「終極夢想」。

他已經覬覦這塊巨型岩石10年了,直到2017年紀錄片拍攝時才終於攻克它。

這是地球上最大的單體岩壁:

地勢險峻,直上直下,有「最不可能被攀登的巨石」「攀岩界的珠穆朗瑪」等令人聞風喪膽的稱號。在整塊高900米的花崗岩上,集合了數不清的經典大岩壁線路,它的表面經過河水洗刷,變得十分光滑,幾乎沒有著力點;攀爬時,整個身體只能靠兩個小點支撐,最小的著力點只有2毫米,如果腳滑了,手支撐不了你……



在他之前,還尚未有人徒手攀登成功。

而死亡率高達50%的徒手攀岩,作為世界上最危險的極限運動之一,

時刻遊走在成功和毀滅之間。

它對挑戰者要求極高,不僅身體素質和專業技巧要過硬,心理素質和情緒控制也是決定成敗的因素,

一旦決定踏上這條路,便無法回頭,前方等待的不是登頂,就是死亡。

因此,它只是勇敢者們的遊戲。

02

登頂的背後

世界上許多熱愛這項極限運動的人,都已經為它付出了生命,

比如片子裡致敬的那些徒手攀岩的大師——

而極其殘忍的是,在拍攝《徒手攀岩》過程中,如果有任何意外發生,

那鏡頭就將完整記錄他死去的全過程。

這給亞歷克斯施加了許多心理壓力,也給了製作團隊難以言喻的壓力。

這裡要介紹一下《徒手攀岩》的幕後功臣,兩位華裔導演——

《國家地理》簽約攝影師金國威,和普林斯頓大學的精英伊莉莎白·柴·瓦沙瑞莉,

他們是夫妻檔,也是最完美的搭檔。

兩人合作導演的第一部作品是2015年的《攀登梅魯峰》,

電影記錄了3個登山夥伴一起前往環境惡劣的梅魯峰的一次冒險,豆瓣評分9.1分。

因為金國威也是一位專業的攀登者,十分熱愛極限運動,在大學畢業後做過一段時間的full-time climbing dirtbag(全職岩棍),

所以能看到他對攝影獨到的理解和把控,以及鏡頭中流露出的對自然的敬畏與熱愛。

他將極限運動和攝影同時做到了極致,仿佛本就為此而生。

《徒手攀岩》則是金國威和妻子共同執導的第二部影片,

其實他們已經跟拍了亞歷克斯10年,本想做成一部人物傳記式的紀錄片,結果中間得知了他要徒手攀登酋長岩的消息,

電影獲得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 最佳紀錄長片,第72屆英國電影學院獎 電影獎 最佳紀錄片,第43屆多倫多國際電影節 觀眾選擇獎 紀錄片單元……

蜚聲國際。

不同於金國威的專業攀登者視角,

伊莉莎白作為一個攀岩領域的「局外人」,更懂得如何從大眾的角度,去講述亞歷克斯登頂背後的故事,所以她主要負責生活與情感的部分——

亞歷克斯在山下的小房車裡起居,做飯,不用碗而是直接捧著小鍋子、用飯鏟做勺子大快朵頤;

日復一日的訓練、寫「攀登日記」,不是記錄自己看到了什麼樹和風景,而是為自己攀爬的過程、步法、心境變化復盤;

他「奇蹟般」地戀愛,與女友的感情在磕磕絆絆中一點點變親密;

以及萬聖節朋友聚會,童年的記憶,偶爾也會感受到的壓力和恐懼……

都讓這個「大神」離普通人的距離更近了一些。

所以在看到他成功登上酋長岩頂端時,觀眾席自發響起了雷鳴般的掌聲,

每一個人,都發自內心為他祝福。

除了導演,《徒手攀岩》的每位攝影師,真的是用生命在拍攝。

因為在眾目睽睽之下攀岩,比獨自攀岩要克服更多障礙,

為了確保拍攝順利,還要盡最大可能保證他的人身安全,不讓無人機、繩索妨礙他前進,

更不能因攝影組的存在,改變他原本的路線和思維方式,

整個攝影團隊也是煞費苦心。

不僅需要提前上山固定好機位,開會確定意外發生時的應對方式,

在正式挑戰時,更是要用繩索掛在懸崖峭壁上,跟隨亞歷克斯移動,

有時貼在岩壁上,有時雙腳騰空,做出危險係數極高的動作,專業和敬業程度令人敬佩。


導演金國威在拍攝

有一個令人悲傷的消息是,擔任此片攝影師之一的安德魯·貝倫茲,在今年3月突然去世了。

死因沒有公布,但這位優秀的電影人止步於46歲的年紀,著實令人遺憾。

導演伊莉莎白在ins上發表哀悼,懷念這位「美好的朋友」,並感謝他為電影做出的奉獻。

可以說電影前面做的所有鋪墊,都在為最後攀登時的驚心動魄做準備。

正如亞歷克斯攀岩20年來對自己嚴格的要求,都帶領他走向登頂的巔峰時刻一樣。

03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酋長岩


雖然亞歷克斯只有34歲,但他攀岩已經有20個年頭了。

在他很小的時候,父親查理就開始培養他攀岩,

可惜父親在和母親離婚後不久就去世了,沒能看到兒子征服巨岩的那一刻。

攀岩是體力和腦力運動的結合,而無保護攀岩,等於把自己的生命寄託於手腳在岩石上的小小支點,

像一場壓上了全部身家的賭博,任何一個小小的失誤都會導致死亡。

真敢拍!這樣的電影看一部少一部

沒人能保證自己會贏,只能儘可能地提升贏的機率:

做倒掛、引體向上,提高身體素質;

做好周密計劃,算好攀登時間、季節條件、陽光照射條件;

藉助繩索攀爬過近60次,一遍一遍控制自己的動作來擴大舒適區,克服緊張情緒;

還要將內心裝上堅硬的鎧甲,這是他一直以來對親密關係感到顧慮的原因……

最後,也是最重要的,就是相信自己,跟著直覺走,當然這份感覺也來源於千百次的演習、鍛鍊和規劃。

亞歷克斯說:

「我一遍遍經歷恐懼,直到不再恐懼。」

「無論我做得多好,都還不夠好。」

「我不要做一個幸運的攀岩者,我要做一個優秀的攀岩者。」

電影中,他的女友認為,生命的價值在於追求幸福;

而他認為是取得成就。

在別人眼中,他做了前無古人的事情,偉大而瘋狂;

在他自己看來,他只是專注於自己的追求,站在了恐懼之上。

只是太過專注,太過純粹,反而顯得瘋狂。

儘管這在一些人眼中是自虐、是毫無意義的,儘管有許多人問:「你為什麼做這個?」

但那又怎樣?他甘之如飴。

就像喬治馬洛里在1923年,被無數記者追問「為什麼要攀登珠穆朗瑪峰」時回答的那樣:「因為山在那裡。」

挑戰極限,遊走在成功和毀滅之間,享受征服世界之巔的快感,需要理由嗎?

最終,亞歷克斯征服了他的酋長岩。

儘管在他自己的回憶中,那天完全沒有感到恐懼,反而很舒服自在……

但看的人卻止不住地手心冒汗。

攀爬過程的驚心動魄,登頂那一刻的酣暢,你可以自己去影院體會。

哪怕他為攀岩放棄了很多普通人的快樂,無數次和死神擦肩而過,

但那是他真正熱愛的事情。

因為是這樣單純而執著的人,所以他的眼睛裡總是有星辰。

而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酋長岩。

願你早日找到它,然後傾注全部心力和熱情征服它,

相信我,你也會收穫自己的極致幸福,和只屬於你的星辰大海。


請轉發文章,

致敬每一位不服輸的勇士




你有什麼 想實現的夢想?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JKqFG0BJleJMoPM4y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