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要你覺得,我要我覺得」,和父母無法溝通,孩子有多絕望

2019-12-03     識物集

不管我們的家庭成員是誰,不管我們是否喜歡交朋友,每一個人都是害怕孤獨、渴望溝通和被理解的。

有時候我們不能及時的明白對方的話,但是隨著溝通的增加我們應該習慣對方的說話方式。

很多父母會發現,隨著孩子的慢慢長大,父母和孩子的共同語言越來越少,有的時候孩子在外面受了委屈也不願意告訴自己的父母。很多的父母總是把這個問題歸結為代溝問題,其實並不僅僅是代溝的原因。


今年6月份,在湖南的一所中學,一個初中女生離家出走,找到時已經溺水身亡。一個上初中的女生,生命就這樣永遠定格在12歲了,小女孩的父親說,女孩的成績很好,只是後來發現孩子偷錢,父親問女孩原因,女孩什麼只是說「再也不敢了」,後來又偷錢,女孩依然什麼都沒說,只是輕輕地哭泣,父親看到就動手打了女孩。再後來女孩就離家出走了。原來女孩被同班的男同學威脅,每周給他50塊錢,女孩向老師求救,竟被認為是撒謊,女孩無奈之下只能偷父母的錢。

女孩這個遭遇竟然沒有和父母說,對父母是有多大的失望和絕望,才選擇了投河自盡。

父母們是孩子的至親,不知道從什麼時候,溝通成了父母和孩子之間難以跨越的難題。

父母總是一副「我要我覺得,不要你覺得」的態度和孩子「溝通」。孩子的內心想法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認同,甚至孩子都沒有機會說出內心的想法,就被強勢的父母給打消了。

得不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是孩子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的開始。

孩子怎麼變成最親近的陌生人?

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和家長溝通了?很多父母不關心孩子內心的感受,只在乎自己的想法。


孩子:「媽媽,我想看電視。」

媽媽:「看電視對眼睛不好,你先寫作業。」

孩子:「我不想寫了,我想睡覺。」

媽媽:「但是你必須先把作業寫好。」

孩子:「媽媽,我感冒了。」

媽媽:「不是叫你多穿衣服嗎?你不聽話,這下感冒了吧。」

孩子:「媽媽,我跑步崴腳了」

媽媽:「幹什麼都是粗心大意的,你不崴腳誰崴腳啊。」

這樣的場景很多人應該感到很熟悉,當孩子極力反對一件事情時,家長們總是很堅持。

不去關心孩子內心的真正想法,即使孩子和父母說了很多,但是都被父母搪塞回來,這樣的溝通只不過是把父母的意願在給孩子強調一遍,並沒有起到溝通的作用,溝通是雙向的,在父母對孩子的單向溝通下,孩子和父母溝通的結果下,只能一次次的放棄和父母的溝通。

當問題孩子一遍遍問家長:「既然你們不愛我,為什麼要把我生下來」時,是否家長心裡在滴血呢?我們不愛孩子嗎,答案當然是愛孩子,只是愛的方式讓孩子有了誤解,愛的方式讓父母和孩子之間產生溝通的障礙。

孩子怎麼和父母的溝通越來越少了?

很多父母都不曾真正的聽孩子說,當孩子遇到問題責備他們時「有什麼心裡話為什麼不及時說呢?」,或許作為家長的我們應該先問問自己,當孩子真正找我們溝通時,我們是如何回答的?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個啟蒙老師,當孩子出現問題時,往往在孩子問題的背後都有一個問題家長,孩子並不總是不願意和父母溝通的,只是孩子一次次的滿腔熱血被父母的回應澆滅。

真誠:

不管和誰相處、和什麼樣的人相處,相處的基礎都是「真誠」,只有當你真誠的對待別人,別人也會認真和你溝通。

父母真誠的和孩子交流溝通,孩子才能和父母交心,不至於孩子在一次次的失望中放棄和父母的溝通。

接納:

接納孩子,不管自己的孩子怎樣,父母都應該愛自己的孩子,接納自己的孩子,哪怕孩子不優秀,父母都應該接納自己的孩子。

接納,就是給孩子最好的尊重,也是給自己一個和孩子溝通的機會。每個人都希望自己被別人接納,在孩子心裡父母就是自己的一切,孩子渴望父母接納自己。

不被自己的父母接納的孩子是悲哀的,父母的接納,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同理心

理解是對孩子最好的回應,當孩子遇到難過的事情時,孩子向父母傾訴,父母如果不能理解孩子的感受,可以試試從孩子的角度看待問題。比如:孩子在學校和同學發生矛盾,不要總是站在大人的角度想「小孩子打鬧沒事」,這些事情在大人眼裡確實是沒事的,但是在孩子看來並不是一件小事,所以作為父母不要總是「高高在上」,適當的「蹲下來」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

和父母溝通不暢的孩子,最後怎麼樣了?


陳喬恩一個有名氣的台灣女演員,她曾經和母親上過一檔綜藝節目,節目中他們的相處模式卻透漏著一絲絲尷尬,陳喬恩和母親一起卻無話可說。

和母親的關係疏離,是因為陳喬恩小時候和媽媽的溝通方式不對,她說:「小時候對媽媽的又不好的印象,他經常壓力很大,我不知道怎麼跟她講話,我怕她隨時會打我。」

溝通既簡單又複雜,簡單的事語言相同,複雜的是情緒不同。溝通需要雙方耐心的聽對方訴說。

「我們都想真實的和對方相處」,不管是誰都想要一個溫馨和諧的家,但是我們並不一定都能夠做到理解對方,溝通是最好的解決方法。

孩子小的時候喜歡和父母說話,但是父母總是不能耐心的聽孩子說,時間長了,孩子就不願意和父母溝通。有的人在外面是個能說會道的人,但是回到家裡就不願意開口和父母交流。

孩子信任自己的父母,內心渴望得到父母的理解和認同,但是當每一次孩子開口時,父母總是敷衍。

國際著名的親子溝通專家阿黛爾.法伯在她的書里給出過3個傾聽的小技巧

用「哦」、「這樣啊」代替評價和建議

用「說出孩子的感受」代替「否定感受」

用「幻想的方式實現願望」代替邏輯上的解釋。

當孩子向父母傾訴一些事情時,父母應該放下手中的事情,聽孩子慢慢地說,看著孩子的眼睛。孩子就會覺得自己的爸爸媽媽尊重自己,孩子也會有勇氣和信心說出自己的遭遇和想法。

其實教育孩子的前提就是良好的親子關係。良好的溝通是建立親子的關鍵,和諧的家庭也離不開良好的溝通。良好的溝通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感情連結,孩子能夠得到父母的理解和幫助,這時候就不用父母擔心,孩子自然會和父母積極地溝通。

父母和孩子之間建立感情的基礎就是「良好的溝通和耐心的傾聽」。作為家長不要總是站在自己的角度考慮問題,學會換位思考,站在孩子的角度考慮問題,也許會發現孩子的思想真的不同於大人,自己也會在換位思考中學到新的東西。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D75y24BMH2_cNUgedv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