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海經》描述的是一個中心是陸地四面都是大海的世界,對照今天的地圖符合這一地貌特徵的只有澳大利亞和美洲,這顯然可能性不大,而我們所在的亞洲只有東海和南海,沒有西海和北海。如果《山海經》描述的地理是真實的,那麼西海和北海究竟在哪裡呢?
讓我們回到6500萬年以前,當時地球是恐龍時代,根據板塊運動理論的研究,發現那時的大陸只分成南北兩個原始古陸,中間相隔的是比太平洋大得多的特提斯海,特提斯海的北邊包括今天的歐洲、亞洲、北美洲,南邊包括今天的南美洲、非洲、澳大利亞、南極洲和印度。
當時印度板塊還沒有撞過來,四川西部是海岸線,青藏高原還是波濤洶湧的遼闊海洋,所以如果《山海經》描述的地理是6500萬年前的世界,那麼西海就應該是特提斯海,但是特提斯海地區的氣候非常溫暖,是動植物發展茂盛的地域。
在二疊紀晚期,印度板塊與亞歐板塊相撞導致了劇烈的地殼構造運動,使喜馬拉雅地區全部露出海面,特提斯海消亡,宣告了整個高原地區海洋歷史的結束,北美洲漂移與南美洲相連,這也解釋了為什麼山海經中記載了那麼多生活在美洲的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