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2歲的李先生是一位高血壓患者,一直以來堅持用藥,血壓控制較好。但是,李先生髮現,雖說自己的收縮壓(高壓)一直都能控制在140mmHg以下,但是舒張壓(低壓)卻一再下降,平均壓差能達到70mmHg,有時候甚至能到100mmHg。聽說壓差大就是血管硬化的表現,這讓李先生心中不安。
壓差大到底為何?
高壓與低壓之間的壓差,專業術語稱之為脈壓,其正常值約為40 mmHg,大於60mmHg稱為脈壓增大,小於20mmHg稱為脈壓減小。李先生平均壓差達到70mmHg,已經超出正常值範圍,而壓差增大確實與動脈硬化相關。脈壓能夠體現患者動脈彈性能力,同時反映出機體血液循環的波動情況,是臨床上評估大動脈僵硬程度的主要指標之一。
其實,壓差增大在老年患者身上是很常見的,也是老年高血壓的臨床特點之一。高壓是指心臟收縮時,血管承受的壓力;低壓則是心臟舒張時,血管回彈所測血壓值。
老年患者常伴有動脈硬化,這就使得大動脈順應性下降,導致心臟射血時無法緩解主動脈內壓力,收縮壓因此而升高;心臟舒張時血管回縮能力不足,從而使得舒張壓降低,進而出現壓差大的現象。而老年高血壓患者所表現的單純收縮壓升高的特點也與之息息相關。
當然,壓差增大的原因並非只有動脈硬化一個,也可能是其他疾病所致,如長期高血壓控制不佳、先心病所致的主動脈關閉不全、甲亢等都有可能導致壓差增大。若患者有壓差大的表現,應先排除以上的可能性,再考慮動脈硬化的可能。
壓差大怎麼辦?
老年高血壓患者普遍有高壓高,而低壓不高或偏低的現象,而降壓藥的作用是不分高壓和低壓的,這就使得患者在追求高壓降低的同時,低壓也會降低。而研究發現,低壓過低可能會影響冠狀動脈的灌注,誘發心臟缺血性事件。
因此,對於老年收縮期高血壓患者而言,既要考慮降低高壓,使血壓達標,又不能使低壓過低。為此,降壓治療應在患者耐受的前提下,平穩、緩慢進行,絕不可操之過急。這就要求患者一定要注意控制用藥劑量,不可隨意加量,尤其是初始用藥時,必須從小劑量開始。
另外,對於壓差大的患者而言,絕不可將高壓降得太低,一般降至140mmHg即可,一再追求更低的水平值可能會致舒張壓太低,反而會出現嚴重的後果。
目前,相關指南推薦,對於≥65歲的患者,血壓應降至<150/90mmHg,如耐受可進一步降至<140/90 mmHg;對於80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可適當放寬至<150/90mmHg;老年高血壓合併糖尿病、冠心病、心衰和腎功能不全的患者,降壓目標應為<140/90 mmHg。
最後,王藥師想要強調一點,年齡不是決定老年高血壓降壓目標的唯一因素。降壓治療的目的是改善患者生活質量、保護靶器官、預防心腦血管併發症的發生。而不同人的高血壓發病機制不同,對降壓治療的耐受度不同,對降壓藥的反應不同,治療應注意個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