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年200多名蘇聯專家來華,幾十年後「趕都趕不走」,這是為何?

2024-05-05     文史風雲

原標題:91年200多名蘇聯專家來華,幾十年後「趕都趕不走」,這是為何?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91年末,200多名蘇聯的專家,越過國境線,來到了中國的土地上。

對於這些專家而言,這是一次有些沉重的旅途。

因為,這一年的12月,紅色巨人蘇聯解體了。

這些曾經的蘇聯專家們,也有了一個新的國籍——烏克蘭。

為了遠離動盪不安的環境,養家餬口,他們才不得不背井離鄉。

人才爭奪

當年,他們來到中國的時候,由於剛剛經歷了國家的崩塌,所以滿心忐忑,對未來也不敢抱有多大的期待。

但如今,幾十年過去了,這些專家絕大部分還是生活在中國的境內,還把家人也接了過來。

人們戲稱,這些專家如今是「趕都趕不走」了。

那麼,這幾十年間發生了什麼,讓他們決定永久的留下呢?

故事當然要從動盪的1991年說起。

事實上,烏克蘭宣布獨立的時間,比蘇聯正式解體更早,他們在八月便正式宣布獨立。

烏克蘭和蘇聯這個大家庭之間,其實一直存在很深的矛盾。

所以,當年的獨立公投中,90%的烏克蘭民眾是贊同脫離蘇聯的。

而在剛剛獨立的時候,烏克蘭的日子看起來還很有希望。

烏克蘭國土面積雖小,卻繼承了蘇聯35%的軍工企業。

這份豐厚的遺產,也讓烏克蘭一躍成為當時世界第六大武器出口國。

當然,蘇聯留給烏克蘭最珍貴的一筆遺產,是大量的軍工技術人才。

這些軍工專家長期服務於蘇聯的各大軍工企業,有著豐富的經驗。

當時,烏克蘭的人才儲備量,幾乎讓所有國家都感到眼紅。

按照正常的邏輯,一個剛剛獨立、欣欣向榮的國家,擁有這麼一批潛力無限的人才,應該是一個互相成就的故事。

但很遺憾的是,烏克蘭所擁有的,不過是虛假的繁榮。

烏克蘭並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府,對於自己未來的規劃也一塌糊塗。

所以,縱然分得豐厚的遺產,卻也不懂得如何合理的使用。

而且,烏克蘭頹靡的經濟,無法支撐大量軍工企業的運轉,也根本沒辦法給專家們開出工資,這些人才最基本的生活都成為了問題。

更為糟糕的是,隨著蘇聯的崩潰,科學技術人才不再像過去那樣受人重視,烏克蘭政府也沒有給這些人才提供足夠的保護。

以至於許多專家,不得不靠兼職來養活一家老小,甚至還要遭到外界的歧視。

所以,專家們意識到,如果繼續留在烏克蘭,等待他們的一定是淒涼的命運,想要活下去,就必須向外走。

而在外界,一場爭奪人才的大戰正在打響。

誠意十足

這是個可悲的現象。

全世界所有的國家都明白,這些人才有多麼重要,但只有烏克蘭不夠珍惜。

最先出手的是美國。早在烏克蘭未獨立以前,美國就重金資助了烏克蘭國內大量的組織,比如「烏克蘭人民聯盟」、「烏克蘭-美國老兵委員會「、「美烏企業基金會」等等……

他們利用這些組織,在烏克蘭國內收買人心,等到這些專家日子過不下去的時候,美國就立刻指使這些組織的人員找到他們,對專家們開出極高的價碼,誘惑他們為美國服務。

不得不說,美國的策略大獲成功,他們一出手,便哄得烏克蘭出賣了自己的黑海造船廠。

因為,相信了美國的糖衣炮彈,所以烏克蘭竟然主動放棄了黑海造船廠的航母,同意讓造船廠原有的幾位高級工程師前往美國工作。

而這幾位工程師,掌握著當時蘇聯絕密的材料塗層技術。

這口子一開,美國接下來的行動更是無比順利。

大量的烏克蘭專家選擇向美國移民,而烏克蘭只從美國那裡,得到了一筆微薄的好處費。

除了美國之外,韓國、以色列、朝鮮等國家也紛紛出手,就連和烏克蘭矛盾重重的俄羅斯,也開出了優厚的條件。

與此同時,中國也決心加入這場人才爭奪戰之中。

因為,即將到來的21世紀必然是科技的世界,只有技術上領跑,才能夠實現國家的復興。

所以,烏克蘭這一批流失的人才,對我國未來的發展至關重要。

要招攬這一批專家,讓他們願意為我們工作,首先,物質條件是必然不能少的。

中國為這些專家來華提供了絕對便利的條件,從簽證到機票完全包辦。

另外,我們給這些專家開出的工資標準,絕不低於美國和韓國。

當然,在這樣一場爭奪戰之中,任何一個國家,都會在薪水上下功夫,我們很難在工資上拉開巨大的優勢。

所以,我們就要拿出其他的加分項。

和其他爭奪者相比,我們和這些烏克蘭專家之間,是有很深的淵源的。

中國剛剛建國那幾年,和蘇聯維持著十分友好的關係,蘇聯當時派遣了大量的專家援助我國。

而這一批烏克蘭的專家之中,有一部分就是多年前援助過我們的朋友,他們在中國有過長期的生活經歷。

除此之外,當年,中國也派出了大量的人才前往蘇聯學習。

這批學生和蘇聯的專家們,同樣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所以,這些前蘇聯的專家和中國,本質上是老熟人,他們在中國有許多的朋友、學生,這也為他們將來在中國工作提供了很大的便利。

當然,除去過去積累的感情,更打動烏克蘭專家們的,是中國拿出來的誠懇態度。

中國下定決心之後,專門派遣工作組前往烏克蘭去考察,和烏克蘭的各大軍工企業談合作。

烏克蘭方面回憶,當時中國工作人員不辭辛勞,奔赴萬里,和他們交流合作之中的種種細節,還專門拜訪了各位專家,和他們商定來到中國之後的工作環境、工資條件等等。

另外,中國還提出,願意用輕工業產品來交換烏克蘭的工業設備。

當時急於將設備變現的烏克蘭,對此欣然接受。

就這樣,第一批烏克蘭專家來到了中國。

中國按照此前的承諾,為專家們提供了舒適的工作環境。

無論是官方還是民間,都對專家的到來表達了熱烈的歡迎,而專家們也投桃報李,協助中國攻克了許多技術難題。

為了讓今後的合作更加便利,中國更是在此後啟動了「雙引計劃」,調撥大筆資金來引入烏克蘭的人才和技術。

同時,國家還為遠道而來的烏克蘭專家設立了「政府友誼獎」,用來表彰那些在雙方技術合作中,做出了突出貢獻的烏克蘭專家。

多方考量

對烏克蘭專家們來說,中國所表現出來的這份尊重,是很難得的,也促使更多人選擇了中國。

當時放眼世界,烏克蘭專家們看似有很多選擇。

但實際上,對於許多國家,他們是心存顧慮的。

比如砸下重金的美國,雖然也吸引了很多專家,但不可忽略的是,美國長期作為蘇聯的對手而存在,而且蘇聯的崩潰,背後也有美國的推動。

對於愛國的蘇聯科學家而言,蘇聯剛剛消逝,便要轉投曾經的敵人,他們心理上很難接受。

許多人覺得前往美國,無異於叛國。

而俄羅斯和烏克蘭,表面上看來都是前蘇聯成員,但是俄烏之間歷史上多次爆發大戰,如果不是蘇聯強行統一的話,雙方之間本來是世仇的關係,很難同心同德。

蘇聯解體之後,俄烏之間矛盾日漸加深,許多烏克蘭人對於俄羅斯的恨意,比美國更深。

而且,俄羅斯官方雖然願意接收烏克蘭專家,但俄羅斯自己也是剛剛經歷了解體,朝不保夕,無法為烏克蘭專家提供穩定的工作環境。

何況,不管是美國還是俄羅斯,他們內部對於烏克蘭移民都存在著很深的歧視,不能報以完全的信任。

所以,許多烏克蘭專家去往美俄之後,也沒辦法充分發揮自己的才能。

至於韓國、朝鮮、以色列這些國家,本是小國,發展空間有限,能夠提供的工作崗位和待遇和大國無法相比。

他們內心還有一個擔憂,就是上述這些國家都野心勃勃,將來很可能與烏克蘭發生軍事方面的衝突。

萬一真的有那一天,就等於把刀子遞給了敵人。

所以,中國成為了烏克蘭專家們的最優選。

一方面,中國可以提供合適的條件,另一方面,中國人民有著極大的包容性。

正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對於這些不遠萬里來到中國的烏克蘭專家,中國人民是真誠的把他們當做自己人的。

而且,中國人民是熱愛和平的,絕不可能為了所謂「霸權」,和烏克蘭產生軍事衝突。

以上種種原因,讓中國在與其他國家的人才爭奪戰中脫穎而出,成為了最優選。

第二故鄉

遼寧號航母的設計者之一——瓦列里·巴比奇,就是當年通過「雙引計劃」來到中國的烏克蘭專家之一。

巴比奇從蘇聯研發第一代航母開始,便一直堅守在科研崗位上。

遼寧號的前身「瓦良格號」,也是巴比奇參與設計的。

瓦列里·巴比奇

他本是意氣風發的科學家,然而蘇聯解體之後,瓦良格號的研發被烏克蘭擱置。

而巴比奇這樣一位享有盛譽的設計師,竟然淪為了失業人群。

巴比奇不願接受美國的招募,只好在國內勉強度日,最困難的時候,全家甚至連一斤牛肉都買不起了。

巴比奇每每想到即將廢棄的瓦良格號,就心如刀絞。

這本是他的得意之作,如今這樣一個優秀的設計卻夭折了。

但巴比奇沒想到的是,瓦良格號得到了重生的機會。

中國收購了瓦良格號,並對其加以改造,同時,中國也給巴比奇這位曾經的設計師發來了邀請。

在烏克蘭長期失業的巴比奇,對中國來說卻彌足珍貴。

從收購瓦良格號開始,中國就把巴比奇等參與了瓦良格號的科研人員們,放入了人才引進的名單。

這讓巴比奇欣喜若狂,他可以繼續投入自己熱愛的科研事業,也不必背負叛國的風險。

更讓巴比奇驚喜的是,他來到中國之後,受到了絕對的優待。

中國為巴比奇建造了專門的研究室,給了他大筆科研經費。

而且,為了讓巴比奇沒有後顧之憂,中國把他的家人也接到中國定居,安排他的孩子們入學。

解決了一切困難之後,巴比奇便可以用百分之百的熱情,投入到航母事業之中。

在中國,他的日子過得十分舒心愜意。

多年之後,巴比奇學會了中國話,交到了很多中國朋友,他的家人們也早就融入了中國。

事業方面,巴比奇始終堅持在科研一線,並因為突出貢獻得到了山東省科學院海洋儀器儀表研究所頒發的2014年度「齊魯友誼獎」,出版了大量的科研作品,並在2017年獲評院士。

當年因為國家動盪而中斷的理想事業,在中國的土壤上重新結出了果實。

巴比奇說:「我早已經將中國當作自己第二個故鄉,中國人很聰明,我選擇永遠留在中國,從事自己熱愛的事業。」

巴比奇的經歷,也是當年奔赴中國的烏克蘭專家們命運的縮影。

蘇聯的崩潰,對於個人命運所造成的影響是不可估量的。

而中國成為了絕望之中的希望,他們來了,就不願離開。

時至今日,來到中國工作和定居的烏克蘭專家,人數已經突破了兩千名。

他們為中國的軍工事業進步,做出了不可磨滅的偉大貢獻。

而且,隨著中國的富強,隨著中烏合作的良好延續,還會有更多的烏克蘭專家,做出和前輩們一樣的選擇。

當年,開展雙引計劃的時候,上級領導是這樣說的:「對於我國來說這是一個千載難逢的好機會,這是一批窮十年或者數十年之力都難以培養的優秀人才,這是增加國家底蘊的最佳時機,絕對不能錯過。」

如今,事實證明,對於烏克蘭人才的引進,是一個有利於千秋萬代的偉大決策。

參考資料:

新軍事《多國爭奪烏克蘭軍工專家》

新周報《軍工帝國烏克蘭是如何衰敗的》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9864cb7c910dae6e2d8e10f265afb4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