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將「核食」出口美國,白宮找中國當「替罪羊」,中方絕不慣著

2023-09-13     利刃觀察眼

原標題:日本將「核食」出口美國,白宮找中國當「替罪羊」,中方絕不慣著

日本將「核食」出口美國,白宮找中國當「替罪羊」,中方絕不慣著

《朝日新聞》的報道指出,由於中國全面停止進口日本水產品,日本政府已經發布了一系列援助措施,旨在支持水產品產業。這些援助措施的核心政策包括「改變出口目的地」和「強化國內加工體系」,主要目標是減少對中國市場的依賴。日本計劃將歐美和東南亞定為新的出口目的地,但實現這一目標面臨著多重挑戰。根據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數據,中國一直是日本最大的水產品出口市場,而日本的水產品加工業也嚴重依賴中國。援助政策還包括加強國內水產品加工體系的措施。

日本的水產品銷售主要集中在中國市場,因此中國的進口禁令對日本水產品業務帶來了巨大衝擊。僅在2022年,有700家日本企業依賴中國市場生存。自進口禁令實施以來,訂單量急劇下降,水產品的海關通關率下降了90%。這對於日本水產業來說是一個嚴峻的挑戰。日本外相岸田文雄批評中國對水產品的禁令沒有任何科學依據,要求中國撤銷禁令,並表示將對水產業和漁民遭受的損失承擔全部責任。他親自前往東京最大的魚市,宣傳日本的水產品,並制定了五項措施,以彌補損失。

然而,這一決策可能導致日本不再向中國出口來自福島等地的海鮮,而計劃將其進行本地加工後直接出口到美國和歐洲。這對於日本來說是一次重大戰略轉變,因為以前許多日本海鮮都是在中國進行加工後再銷售到其他國家。儘管美國駐日本大使伊曼紐爾最近支持日本水產品,但實際情況可能更加複雜。根據日本的數據,今年上半年,美國已成為禁止日本農林水產品進口規模最大的國家之一,其中一些食品來自福島核污染區。因此,儘管美國表面上支持日本,但他們可能會限制來自福島核污染區的水產品進口。

儘管日本政府的這一決策有望在短期內為漁業帶來利潤增長,但從長遠來看,它可能面臨一系列的風險和挑戰。首先,亞洲市場的反應是不可忽視的。考慮到亞洲市場在日本魚類出口中的重要性,突然的出口策略調整可能會損害日本與其鄰國的貿易和外交關係。對於日本國內消費者來說,這一政策可能會導致魚類供應減少和價格上漲,從而增加他們的生活成本。此外,日本的這一決策也可能引發全球水產品市場的競爭和調整,特別是在亞洲市場,這將對整個全球漁業產業鏈產生深遠的影響。

外交部發言人毛寧主持例行記者會時,有記者提到日本外務省已向世界貿易組織提交書面文件,表示中方在日本核污染水排海後宣布的進口管制措施「完全不可接受」。對此,中國表示,針對日本核污水排海問題,中方已多次表明堅定立場。日本強行向海洋排放核污水,這在人類和平利用核能的歷史上沒有先例,也沒有被國際社會公認的處理標準。國際社會普遍關注日本此舉可能對海洋環境和公眾安全造成的風險,並採取了相應的防範措施。

中國認為,在明確的風險情況下,缺乏充分的科學證據,中國有權依據《實施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協定》第5.7條的「預防原則」採取臨時衛生與植物衛生措施。管健進一步解釋道,根據國際法,中國有權進一步收集科學證據或額外信息以對措施進行評估。然而,這些科學證據或額外信息可能主要由日本提供,因此需要日本積極合作,提交科學證據,證明其已採取適當措施以防範可能產生的風險。中國有權對這些證據的可信度進行調查和論證,並決定是否調整這一臨時措施。

國際法禁止向海洋排放核污染物,包括1972年簽署的《防止傾倒廢物及其他物質污染海洋的公約》和1982年簽署的《聯合國海洋法公約》。因此,日本政府的核污水排海政策已被視為違反國際法的典型海洋環境污染行為,應該承擔相應的國際法責任。毋庸置疑,海洋環境是全球共同的寶貴資源,對於維護其生態平衡和保護海洋生態系統至關重要。而日本核污水排海政策可能會對海洋環境造成難以評估的災難性影響,這無疑引起了國際社會的高度關注。

為了挽救受到我國進口禁令打擊的日本水產品業,岸田政府發布了所謂的「五大支援措施」,試圖減輕相關從業者的損失,以及支持率下滑的政治壓力。據悉,這五大對策分別是:刺激內需消費、消除負面風評、強化本土加工、尋找新的出口替代、由東電補償水產業者和漁民。實際上,這五條措施中的三條正在實施,但強化本土加工和尋找出口替代仍面臨挑戰。過去,日本的水產品通常是先運往中國加工,然後再出口到美國和歐洲,而現在中國已全面禁止進口,這使得本土企業承受了更大的加工壓力。

美國駐日本大使率先嘗試日本水產品,鼓勵日本就水產禁令向中國提起訴訟,與此同時,岸田政府將中國告上了世界貿易組織。美國眾議院議長麥卡錫也前往日本試吃水產品,並發表言論支持日本,指責中國的禁令沒有科學依據。這引發了中美外交爭端,中國堅決維護其決定。中國採取的進口禁令可能會導致美歐採取出於政治原因的水產品進口,然後通過更改產地標籤等方式將其再次銷售給中國。然而,中國有能力採取措施來防止這種情況發生,包括加強進口水產品的檢疫力度和法律手段。

中國對日本核污水排放採取的措施是合理的,因為核污水排放可能對中國國民和海洋生態環境造成潛在風險,因此採取禁令措施是一種必要的預防措施。然而,日本試圖通過國際社會改變對其行為的評價,這引發了國際爭議。日本聲稱中國的禁令沒有科學依據,宣稱核污水經過處理後不會對水資源造成污染。這一說法在國際社會引起了廣泛的質疑,因為大多數國家都認識到核污水排放可能帶來嚴重的危害。日本試圖將自己從加害方轉變為受害方,這種做法遭到了廣泛反對。

日本的核污水排海政策引發了國際爭議,導致水產品訂單急劇減少。儘管日本政府試圖通過將魚類銷售給歐美市場來挽回損失,但歐美國家對受到核污染的水產品仍然保持謹慎態度。挪威採取的「暗渡陳倉」行動進一步惡化了局勢,引發了市場信譽和友好關係的問題。中國則通過內陸海鮮產地的崛起,逐漸減輕了對日本水產品的依賴。

面對這一複雜的局面,各國都需要謹慎應對。首先,需要加強食品監管,確保水產品的質量和安全。其次,維護國際市場秩序至關重要,各國應本著公平競爭的原則,處理貿易爭端,避免採取不正當手段干擾市場。此外,國際社會需要就核污水排放問題進行廣泛的科學研究和國際合作,以更好地理解和解決相關風險和問題。

最重要的是,這次爭端凸顯了民眾聲音和行動的力量。日本漁民和中國政府都採取了法律行動,捍衛他們認為正確的立場。這展示了公民社會在環保和食品安全問題上的積極作用,以及對全球化時代面臨的複雜挑戰的深切關切。綜合來看,福島核污水排海爭端的背後充分展示了全球社會需要以開放、合作和法治為基礎來處理這些挑戰的必要性。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同時維護全球貿易體系的穩定性和公平性,以確保我們的世界更加安全、可持續和公正。這個問題需要各方共同努力,以找到可行的解決方案,促進國際合作和共贏局面。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838b5ed36982346f14d1a6811eec9a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