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三國都在爭,到底是中國人?是朝鮮/韓國人?還是日本人?

2023-06-04     邑人電影院

原標題:他,三國都在爭,到底是中國人?是朝鮮/韓國人?還是日本人?

本文作者:李嘯天

他,中國人說他是中國人,哈薩克說他是哈薩克人。他,叫李白。

他,中國人說他是中國人,哈薩克說他是哈薩克人,蒙古說他是蒙古人。他,叫鐵木真。

以上,是古人,沒啥太多可以爭論的。但是,有位近代人,就不一樣了。

他,中國人說他是中國人,朝鮮/韓國說他是朝鮮人,日本說他是日本人。他,叫尹東柱。

按屬地原則,尹東柱1917年出生於中國的吉林省延邊自治州龍井市明東村,曾先後就讀於明東小學、大砬子漢族小學、恩真中學、崇實中學和光明中學。22歲後去了韓國漢城延禧專門學校文學專業學習。而且,尹東柱死後落葉歸根,歸葬於龍井市。所以說,這是標準的中國人,怎麼說理都是中國人,而且他也從來沒有更改過國籍啥的。

但是,朝鮮/韓國人卻不這麼認為。

這裡涉及到了一些對於延邊自治州的一些認識了。

首先,必須要旗幟鮮明地講明白延邊自古以來都是中國的領土。我們都知道,中朝邊境是沿著 鴨綠江、圖們江一線為邊界的。但是,這並非自古,且說明代中朝,因為大明首次與朝鮮明確了邊界問題。那時候,邊界線也根本不在鴨綠、圖們江,而是以半島蜂腰部為朝鮮北界。同時跨鴨綠江、圖們江設立衛所,並保持女真人控制的緩衝地帶。這在《大明一統志》里說的非常清楚。換言之,明與朝鮮根本不是鄰國,也沒有共同邊界。鴨綠江、圖們江不是明朝的東界,更不是朝鮮的北界。所以後來毛文龍以皮島為基礎在半島北部建立根據地時,才會強調那裡是明的國土。但後人忘記真實歷史,反而有毛文龍在朝鮮境內建立抗擊後金據點的錯誤表述。

結果,在朝鮮高麗王朝末期派大將李成桂去討伐大明,想要與明朝為敵。結果,一向親向大明的李成桂率軍反叛,一舉推翻了高麗王朝,建立了李氏王朝,並向大明交好,向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稱臣。朱元璋大喜,自己剛剛打下基業,邊遠之地就向自己臣服,這可是大好事。於是,大筆一揮,將明朝邊界西撤,首次確定雙方以鴨綠江、圖們江為界。

到了清朝以後,滿清皇帝為了保護龍興之地,對實行東北封禁政策。禁止漢人出關到東北,也禁止朝鮮人染指圖們江以西的地帶。滿清皇族是怕萬一在中原呆不下去,他們還可以退回到關外去。不得不說滿清很有遠慮,雖然後來的歷史證明一點用也沒有。

可正是由於這個封禁政策,差點使中國失去更多的土地。在清朝大部分時間裡,經常有少數朝鮮農民越過圖們江開墾荒地,基本上那裡沒人,也沒人管,兩國邊境處於比較寬鬆的狀態。

1860年以後,朝鮮北部發生大規模自然災害,越來越多的朝鮮難民湧向圖們江北岸。到1870年,進入中國的朝鮮難民多達上萬戶,清政府一邊進行救助,一邊默許他們開荒自救。

清政府此時已經意識到東北封禁政策的危害,因為在鴉片戰爭後,沙俄從《尼布楚條約》規定的中俄邊界大舉南侵,強占了外東北。沙俄之所以輕易得手,重要原因之一是封禁政策導致當地的中國人太少。

有鑒於此,清政府開始加緊開發東北,封禁政策越來越鬆弛。1880年清朝在琿春設立招墾局,打算從山東等地移民實邊,朝鮮難民正是此時被招墾局看中的。影片《東柱》一片的男主角尹東柱的曾祖父原本出身咸鏡道,就是這個時間移居延邊並定居來成為中國人的。

清政府在圖們江以北劃出一塊土地,供給朝鮮難民耕種,這塊土地長700里,寬40餘里,面積差不多有0.7萬平方公里。此外,招墾局還提供農具、種子、耕牛給朝鮮難民,換取他們歸化為籍。

哪知,朝鮮先是要求清朝遣返這些難民,清朝雖然同意,但沒有採取強制措施,難民也不願意回去。然後朝鮮突然提出這片土地本就屬於自己,中朝界河並非圖們江,而是更往北的圖們江。

接下來,中朝兩國在1885年和1886年進行了兩次勘界,否定了朝鮮方面關於圖門江的錯誤提法,確定圖們江為界河,並豎立了「華夏金湯固,河山帶礪長」十塊界碑。

甲午戰爭後,朝鮮從中國的藩屬國變成「獨立國家」,又在1897年自稱大韓帝國。有了日本人的暗中撐腰,朝鮮在邊境問題上開始強硬起來,炮製出所謂的「間島」問題。

「間島」就是清朝撥給朝鮮難民墾種的中國土地,大韓帝國派了許多特務混入難民,鼓動、恐嚇他們不許加入中國籍,並聲稱這塊土地本來就是朝鮮的。

1904年,事情終於發展到不可收拾的地步,「大韓帝國」出動6000人馬攻擊當地清軍,企圖造成既成事實。清軍在列強面前不夠看,對付曾經的藩屬國卻綽綽有餘,很快鎮壓了暴動。

1909年9月4日,中日雙方代表在北京簽訂《中韓界務條款》,又稱「間島協約」,確定間島為中國領土。之後, 南北韓都承認間島是中國的領土,但是也有部分韓國民眾和社會團體認為間島應該是韓國的領土。一直耿耿於懷,每年都要搞活動,很是鬼扯。

基於上述原因,很多韓國人覺得尹東柱是朝鮮/韓國人,而非中國人。

至於日本,是因為在1910年8月22日,日本伊藤博文政府迫使朝鮮政府簽訂《日韓合併條約》。條約的簽署標誌著日本正式吞併朝鮮,朝鮮終於淪為日本的殖民地。由此,日本人覺得從那天起,直到二戰結束,整個朝鮮半島都屬於日本的一部分,那麼尹東柱當然也是日本人了。

畢竟,尹東柱大學是在日本讀的,而且改了日本名,喚作平沼東柱。因此,日本人也振振有詞。包括後來韓國一直對日本徵用韓國勞工、慰安婦等問題追索不已,耍賴的日本人同樣振振有詞,說那個時候的整個朝鮮都屬於日本的一部分,那不叫徵用,是自願,是國內矛盾,而非後來所指的日韓兩國之間的國際矛盾。所以,日本人寧願對華賠償也不堅拒向韓國人賠償。

這個尹東柱,又是何德何能,讓中日韓三國爭相索要,都認為是自己人呢?

因為他是文化名人,所以中日韓三國都想搶。

他是一名詩人,而且是寫的一手漂亮的詩歌。甚至可以說是韓語創作史上,最偉大的新詩創作者都不為過。儘管,尹東柱只活了27歲,但他的文學成就是很大的。尹東柱之於韓國詩歌文化,大概類似於海子至於中國現代詩吧。

韓國人一心想要把尹東柱說成韓國人,就源於此。

對於中國人來說,則相對有些小尷尬。因為,在幾年前還幾乎沒人知道尹東柱是誰。

尹東柱在國內的名聲,很大程度上要靠韓國人的一再鼓吹。結果讓中國人發現他居然是一名中國人。就像中國人自己說李白出生於哈薩克的碎葉,於是哈薩克人就很自然地將李白說成是哈薩克人。

扯了這麼多,開始評論電影《東柱》。

先說下導演李濬益,他的名氣與奉俊昊、朴贊郁比起來,似乎要小一些,但是說到他的作品,像《素媛》《思悼》《茲山魚譜》,部部都是經典佳作。

李濬益尤其擅長於無聲處見驚雷,他的作品都不是那種以劇烈的情節衝突來帶動影片的發展的,整體上他的作品故事偏於平淡,全靠細節的轉換,靠演員的演技,靠情緒的調動,一點一點將觀眾帶入故事之中,看完後又久久走不出來,後勁十足。

《東柱》同樣如此,沒有劇烈衝突的故事,也缺乏戲劇化的衝突,整部影片都很平淡,卻又蘊涵著一種讓人一直看下去的力量。

影片將尹東柱塑造成民族意識與民族精神的代表,講尹東柱在日據時代如何掙扎著努力留存韓國文化,代表韓國向日本表現出不屈的精神。

就像前兩天我在《醉畫仙》那篇里說的,講歷史的重要時刻,選一個作為代表,聚焦於張承業這樣的畫家身上,並不是最好的選擇,甚至次好的選擇都不是,因為畫家太特俗,擁有更多的個性,而不是普遍性。但導演林權澤偏偏從張承業入手,還將影片拍的挺好看,這就是大導演的功力了。同樣,尹東柱作為一個性格平和,甚至略顯懦弱的詩人,選他來作為日據時代的抗爭代表,其實非常不合格。片中東柱的表哥宋夢奎的表現反而更好一些,更適合作為男一號。但可惜的是宋夢奎的名氣較小,尹東柱在韓國赫赫有名,於是男一自然是東柱了。

宋夢奎是無論在何時何地,都要積極抗爭,積極組織義軍,對日本展開鬥爭。尹東柱反倒是對日本沒有好感,但抗爭形式卻毫不激烈,很平和很內斂。他只在自己的詩文里,蘊涵了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將民族獨立的情緒灌注於其中。

但是,你要說尹東柱的詩歌有多好吧,其實也未必,我特意買了全勇先翻譯出版的《數星星的夜》,閱讀之下大失所望。原以為可以看到一批傑作,結果發現不過是水準線以上而已,並沒有特別突出。與中國的海子一比,更是相形見絀,差的太遠了。

影片中的尹東柱,至死沒有出版一部作品,抱憾終身。

他的故事太過於平淡,僅有的可以說的點,不過是在日據時代,日本統治者一直試圖消滅朝鮮語,強制推行日語教育,逼朝鮮人改稱日本名字。但即便在朝鮮文學被高壓審查的政治環境中,尹東柱依然堅持用朝鮮語寫作,努力作獨立思考。

這當然是日本人不允許的,但實際上他也沒做啥出格的事,對於日本人來說,他只是一名思想上不老實的學生而已,不過卻是一名合格的試驗品,被拿來用作稀釋海水的注射者。

尹東柱之所以被日本人抓捕,是因為日本秘密警察在宋夢奎的住所將宋夢奎和當天聚會的幾人逮捕,其中包括尹東柱。在這之前,日本秘密警察曾因宋夢奎的反日傾向逮捕過他,又一次逮捕前,則已經跟蹤宋夢奎一年多的時間。這一次,尹東柱和宋夢奎被捕的原因,是涉嫌討論「朝鮮獨立運動」。

次年,尹東柱因涉嫌討論「朝鮮獨立運動」違反治安管理法的罪名,被京都地方裁判所判處兩年有期徒刑,關押在日本福岡監獄。在那裡,尹東柱受到了日本人的虐待,而且淪為了日軍人體試驗的試驗品。

那個時候,整個二戰即將結束,日本的藥品已生產不過來,於是用韓國人來做稀釋海水的試驗,直接將其注射進試驗者的體內,以驗證其能否代替生理鹽水的作用。

也正是這一階段,在尹東柱生命最後的兩年里,他拋棄了自己以往羞怯、內向的性格,展現出了自己堅毅英勇的一面,變成了一位勇敢的渴望自由和反對法西斯暴政的年輕人。他在警方面前,毫不猶豫地吐露對朝鮮獨立運動的支持。甚至,思想比宋夢奎走的更遠。當然,這也讓他遭受了更多的不公與虐待。

結果,1945年2月16日,尹東柱死於福岡監獄。21天後,宋夢奎也含恨離世。

在尹東柱與宋夢奎去世半年後,日本遭到原子彈轟炸,宣布投降。

3年後,尹東柱的詩集《天、風、星星與詩》正式在獲得出版。後來,他的詩還被選入了韓國人的課本。

在中國,尹東柱與宋夢奎的墓地相隔只有數百米,這對從小一起玩到大的好朋友,死後也沒有分開。在龍井市智新鎮明東村,在尹東柱故居的基礎上,還修建了紀念館。

最後,摘選幾首片中出現的尹東柱詩歌吧。

投稿、合作、加入讀者群

我們在百家號、頭條號、企鵝號、搜狐、知乎、簡書亦有入駐,敬請關注。

我們的作者來自山川河海,因對電影共同的熱愛而聚在一起,在業餘時間堅持原創寫作,堅持每天更新。希望你喜歡我們的文字,喜歡我們分享的一切。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82e56f74d8a6080190df01385b828bf.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