樓市「滬七條」有哪些亮點?申城多位專家進行一一解讀

2024-09-29     新民晚報

9月29日,上海市住房城鄉建設管理委等六部門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優化本市房地產市場政策措施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包括「住房限購調整」「優化住房信貸」「調整住房稅收」等七大舉措,又被稱為「滬七條」。「滬七條」有哪些新亮點?申城多位房地產專家對此進行一一解讀。

調整住房限購:滿足剛需購房者需求

「滬七條」明確,縮短非滬籍居民購買外環外住房的社保年限,即繳納社保年限從目前「滿3年」調減到「滿1年」。本輪上海房地產政策調整優化,很重要的一點即是對社保繳納年限的調整。「社保繳納年限縮短,帶來兩個積極效應。」易居研究院副院長嚴躍進分析道,降低社保繳納成本和購房資格等候時間,有助於加快在上海的非滬籍居民購房資格的滿足,尤其是最近幾年新進入上海就業的人群,將更快獲得購房資格。

「滬七條」針對居住證落實購房支持政策,賦予居住證更多購房權益。政策明確,對持有《上海市居住證》滿3年且積分達到標準分值的居民家庭,可享受滬籍居民家庭購房待遇。此次提升持《上海市居住證》且積分達到標準分值群體的購房「門檻」。

上海針對臨港新片區增加1套購房資格的政策,積極回應群眾關切。一些在新片區工作、存在職住分離的群體,其購房意願較強。「滬七條」有助於更好實現產城融合、職住平衡的工作目標。「我們調研發現,約超過一半的在臨港就業的原市區戶籍職工有在臨港再購一套房的意願,滿足自住需求。」上海師範大學房地產與城市發展中心主任崔光燦表示,「滬七條」考慮到這部分職工需要在臨港長期居住,有迫切的購房需求,為解決這部分人群的自住型需求,更好地促進職住平衡,使臨港更好地集聚各類人才。

優化住房信貸:降低購房者入市「門檻」

此次上海第一時間做出響應、積極落實存量房貸利率下調精神。「滬七條」明確,將引導商業銀行穩妥有序將存量房貸利率降至新發放的貸款利率附近,進一步減輕購房人的房貸利息支出。嚴躍進表示,此舉不僅有助於降低購房者的月供壓力,還會釋放一些市民潛在消費需求

值得一提的是,「滬七條」還降低了購房的首付比例。中原分析師盧文曦介紹,目前,全國層面根據所購住房的性質差異,最低首付比例亦有不同,首套最低首付比為15%,二套房則為25%。上海執行首套20%的首付標準,二套35%,差異化區域30%。「滬七條」將首套房首付比例一步降到15%,不是全國最高的城市,釋放對剛需買家的友好姿態。同時,進一步降低二套房首付比例,對於改善需求者而言有較高吸引力。

調整住房稅收:支持置換改善購房需求

「滬七條」明確縮短增值稅征免年限,即「5改2」政策。原政策出自2021年1月上海市住建委、房管局等8個部門聯合印發的《關於促進本市房地產市場平穩健康發展的意見》。當時政策明確,調整增值稅征免年限,將個人對外銷售住房增值稅征免年限從2年提高至5年。此次政策調整,更好支持了改善型住房需求。結合普通住房標準退出的情況,其將發揮較好的減負效應。

同時,上海及時取消普通住房標準政策,主動適應住房從「有沒有」轉向「好不好」發展階段的需要。「適時取消普通住房標準,縮短增值稅征免年限,有利於家庭改善性、置換型住房需求滿足。」崔光燦分析道,非普通商品住房在交易稅收等方面負擔相對較重,對於部分家庭想賣掉原有住房,換新房的交易成本過高。在現實生活中,有一部分家庭擁有非普通住房,但希望賣舊換新,改善居住條件和居住環境;也有部分家庭由於工作變動等需要轉換住房區域,將住房置換到其他區域;還有部分老年家庭希望賣掉大房子換更宜居的小房子。但這些需求都可能因為非普通住房的稅收成本較高,或未能達到增值稅征免年限無法實現。因此,從進一步滿足這部分家庭的轉換和改善住房需求上,適時取消普通住房標準,縮短增值稅征免年限,減少轉換成本,更有利於家庭實現安居。

新民晚報記者 楊玉紅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7cd667e6a1b12f74fa57a870ee847ae.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