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請故事丨紐約大學藝術管理准學姐的追夢之旅!

原標題:申請故事丨紐約大學藝術管理准學姐的追夢之旅!

恭喜Me留學L學員收穫

藝術管理類碩士錄取大滿貫

學員背景

美本藝術專業

GPA 3.7+

多段藝術設計相關實習

錄取院校

波士頓大學藝術管理

紐約大學視覺藝術管理

普瑞特藝術學院藝術與文化管理

New York University-MA in Visual Arts Administration

我是加州某大學的藝術類專業畢業生。一直以來,我對藝術和藝術家群體都抱有一種真摯的熱情,希望能夠長期在這個領域發展,成為一名優秀的藝術管理人。本科畢業後,我打算申請Art Administration的研究生。不巧的是2021年美國疫情太嚴重了,於是我推遲了研究生申請計劃,準備用一年時間充分準備後,申請我的夢校——紐約大學的藝術管理專業

於是2021年夏季我啟動了申請季。這一路走來,我最大的心得是:事無巨細,每一件都要提前規劃,都要儘量做到極致

選校準備階段

因為選擇了Gap一年,所以我有大把的時間可以研究目標專業和學校。選校時,我會通過官網探索學校的課程設置、師資情況,並通過人脈關係找到研究生項目在讀的學生或者校友了解情況參加學校的Online Info Session等等。這些Info Session有很多乾貨,去聽一聽是非常有用的。而且一定要勇敢去露臉,就算只是和招生官泛泛而談地交流,Session後給他們發郵件,也可以留下一些印象。

這些聯繫在面試的時候,也可以成為話題。不管面試官是誰,同一部門的同事,肯定是認識的。他會覺得這申請人是真的在意這個項目,想要來我們Program,才在前期做了這麼多努力。我面試時談到我前期通過哪些途徑了解項目,面試的氛圍通常變得很好。而且,我之前參加了一個比較早的Info Session,還拿到了Free Application Code,幫我免除了申請費。

* 所有圖片來自:L學員 Instagram: dawnfled

推薦信小插曲

我提前半年就開始和本科的教授聯繫並索求推薦信了。因為申請季也正值老師們上課最忙以及期末考試的階段,所以我趕在暑期放假之前就和老師們聯繫了。我一口氣聯繫了6位老師,原本以為萬無一失了,結果還是在推薦信環節遇到了小挫折。當時有一個推薦老師在校外是一名全職的畫家,她本來答應幫我推薦,但是後來就沒有迴音了。申請期間,這位老師有辦一個畫展,我還帶上朋友去露臉了,可是她整個活動都忙著social,最終也沒有給我推薦。最讓我不開心的是一位老師在我發了一些申請材料給他後就消失了,算是默拒我了吧。

最後救我的那位老師,我不僅上過他的課,還去參加過他組織的一個行為藝術項目。雖然不是強制的活動,但我本著所有事情都去試一試的態度參加了。我找到這位老師寫推薦信時,他正在休假。雖然不想麻煩他,但我也暫時找不到其他推薦人。也多虧了他,我的推薦信成功交齊。

因為這次經歷,我建議大家一定要利用好在校時間,和老師打好關係。另外,如果申請的學校較多,還可以找一兩位老師備選,因為有一些老師是不願意提交那麼多封推薦信的。

定製化文書讓我脫穎而出

申請中最重要的一道坎便是文書,這也是Me留學幫助我最大的地方。我在8月物色申請機構時,正好有一位認識的藝術家朋友,研究生申請是Me留學做的。我通過她聯繫到了Me留學。當時這位藝術家朋友對Me留學的評價是:老師們好像是自己的姐姐一樣,全程陪伴很貼心!我也是對比了很多家,感覺和Me留學最合得來。別的機構經常給人一種趕鴨子上架的感覺。雖然能理解這是他們的工作,但是我覺得他們常常忽略了學生本人的意願,沒有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想申請這件事情。而我和Me留學的老師溝通的時候,老師們是在認真傾聽我的需求,而且她們尊重我的獨立性和我的想法,沒有不停推薦任何我不想做的事情,這點我是非常喜歡的。最後我決定選擇Me留學幫助我申請。

關於文書內容,我在心裡有無數次構思。在和文書老師溝通時,我其實大概已經琢磨出一個初稿了。這也是我想要鼓勵未來申請的同學可以努力的地方:寫文書更多的不是在於別人,而是在於自己。和老師頭腦風暴過程中,我提供了很多自己的想法。我的文書老師也詳細詢問了我的背景,興趣起源,未來的規劃等等,將我的想法和我的經歷進行梳理

在文書創作過程中,我也會積極提供一些素材給老師參考,比如我在溝通中提及到的一些行為藝術、藝術家,我都整理了關鍵詞和網站連結,發給文書老師,讓她可以全面了解。老師也是看過了我提供的這些內容後,在文書中更自如地運用這些素材,讓文章更貼切,更專業。

我的文書老師非常耐心和專業。我的文書主線用一個「光」的象徵串聯起來,總體陳述了我過去藝術生涯中的里程碑的思考,文章開頭也是根據我的個人人生經歷精心設計的,我對文書的內容很滿意。在後續文書修改中,老師願意傾聽我的反饋,與我討論,修改細節。這也是我提倡大家做的,在申請中不能完全做甩手掌柜,要積極參與到申請的各個環節,不論是在文書,還是在之後的網申遞交、面試環節。畢竟申請是自己的事情,要肩負起這個責任來。

夢校的面試,自己爭取!

整個的申請指導過程我就不多說了,我想重點分享一下我的面試經驗。我一共面試了三所學校,NYU,BU和Pratt。比較特殊的是,有兩個學校的面試機會是我爭取而來的。比如NYU,在它陸續發麵試的期間,我卻還沒有收到面試邀請,等的有一些著急了。於是我和申請老師們商量了爭取面試的方法。整理好思路後,我們一起給NYU的相關部門和系主任寫了郵件表達了對該項目的興趣等。其中,我特別聊到了我對這個項目的Dean的一些作品的理解,我感覺這應該有打動到面試官,她也很快發來了面試邀請。而BU本來是不需面試的,因為我自己對項目有一些疑問,以及希望給招生官留下更深的印象,爭取到了一對一溝通的機會。

面試前的準備當然是非常重要的。我的申請老師給我分享了NYU面試題目並帶我準備面試內容,我自己也到論壇里去看其他學生的面試經驗。並且,我積極聯繫NYU該項目的alumni和在讀學生,詢問他們當初申請時的面試狀況,甚至老師的面試風格如何。在這期間我遇到了非常多暖心的,願意幫助我的人,真的非常感謝他們對我的耐心和無私的幫助。

其次,我非常建議大家對招生官和項目的授課老師進行一些調查。以NYU為例,我對系主任的一些藝術管理思路和研究領域非常感興趣,還特別找到她的一篇文章來讀。在之後的面試中,我也確實發現這些知識儲備讓我從眾多面試者中脫穎而出。尤其是亞裔學生,我希望大家能真誠地去了解自己感興趣的領域,懷著Passion去做這份申請。你會給招生官帶去驚喜,也會為了打破亞洲學生沉默、死板的Stereotype做出一份貢獻。

在NYU的面試中,我壓力很大。因為這是我的Dream School,我實在太想去了,很害怕說錯話。當時是Dean給我面試的。她是一位看起來比較嚴肅的老太太,讓我覺得氣氛有點緊張。而且她常常有捕捉性的追問。很明顯,她更在乎我是個什麼樣的人,為什麼一定要讀這個項目,而不是我的經歷如何,文書寫的怎麼樣,推薦人是誰。因此,我關掉了那個顯示著我的面試題目草稿的iPad,開始全身心投入到和她的對話中。

在她問完了我的想法和經歷,在做筆記的時候,場面安靜下來了。我感到有一些Awkward。但是我知道自己不能讓這段時間就這麼空著過去了。於是我開始主動講我如何聯繫到了這位面試官以前教過的一些學生,和一些我正在讀這個項目的朋友的反饋,談了談我參加Info Session時的感受。就在這時,她突然說了一句,「You』re gonna do well here, even though it’s tough.」瞬間我們的面試氛圍就變得不一樣了。

接著,她問我有什麼想知道的事情。我本來準備了一些比較官腔的問題,比如有什麼建議給我們這些年輕的藝術從業者。她也很官腔地跟我打了個太極。我馬上意識到,這並不是一個非常好的問題。於是我很Casual地詢問她最喜歡紐約哪個藝術機構。她第一次不設防地笑了,說,以往都是我問被面試的人這個問題。她在給出答案的同時,也問了我喜歡的博物館。我突然發覺最後的這幾個問答之間,我和面試官似乎都發現了對方和自己是意趣相投的。我也更加確定我在NYU的藝術管理項目一定會學的很快樂。在結束溝通時,面試官說很高興和你對話,而我感覺這次申請已經十拿九穩了面試兩周後,我拿到了錄取。雖然BU、Pratt等學校也伸出了橄欖枝,但選擇NYU是毫無疑問的。

Gap Year的收穫

Gap申請的這一年,我深刻體驗到了做一行愛一行這種寶貴的心態。像藝術管理這樣的專業,沒有100%的投入是做不下去的。一些我接觸到的同學對藝術管理這個學科沒有特別的熱情就想要申請,甚至會說這個專業門檻低一些,學個皮毛就行。這讓我感到很失望。與其讀一些自己學不好、學不開心的專業,還不如在大學期間勇於試錯,甚至在畢業後還可以考慮Gap、或者花一兩年的時間去工作等等。畢竟將錯就錯地學下去、工作下去、花幾年的時間意識到自己不適合這行,可是比大學期間一兩年試錯的成本要巨大得多了。

我很慶幸,我找到了自己的Community。他們是我身邊同樣對藝術充滿熱忱的同學,是我的才華橫溢願意傾囊相授的大學老師,也是我通過關係網認識的校友、網友、支持我研究生申請的人,其中也包括我在Me留學遇到的老師們。找到這些人的方法也很簡單,就是平時多和周圍的人互動,聯絡。比如,我在疫情期間和同學一起做了一個Project,一起支持學校和周邊的同學們拍短片攝。他始於疫情,止於疫情。但是這個Project也給我增加了很多Connections。而且做這件事不需要注入公利心,就是為了和同學們一起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後來,合作的這些朋友們也邀請我一起做畫展,推進自己的藝術項目。

最後我還想鼓勵大家,要敢於表現自己,為自己說話。這樣說或許有些唐突,但留美近10年,我總覺得在美國的中國人似乎太內斂了。不論在申請還是之後的社會中,需要和很多本土人競爭。如果不敢說話,不會social,在未來的學業和工作、生活中都會遇到許多阻礙的。原來我也不是一個很外向的人,但是我努力去打破這點,努力和同學、老師真誠交流。慢慢的你會發現,有了困難時可以求助的人,他們也會願意幫助你。希望你們也能夠找到自己熱愛的事業,找到自己的歸屬,做一個敢於表達、樂於付出的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6ce4328e301b3c6ce6b2b0c201dca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