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斯卡遺珠,我含淚五星推薦

2022-04-08     24樓影院

原標題:奧斯卡遺珠,我含淚五星推薦

每年的奧斯卡金像獎獲獎名單都會觸發爭議,我的意難平是最佳紀錄長片提名中的《以火書寫》

很久沒看到這種充滿力量的作品了!

01

眾所周知,印度種姓制度將人大致分成婆羅門、剎帝利、吠舍、首陀羅四個等級。其實,還有排除在傳統印度社會之外的第五種姓——達利特

達利特占據印度總人數的16%,卻是研究者眼中「世界上最受壓迫的群體」,被上等種姓視為賤民、不可觸碰者。

達利特婦女更是深受性別偏見、種姓歧視和經濟剝削,毫無社會地位可言。

而《以火書寫》記錄的群體正是一群抗爭的達利特女性。

她們是一群農村記者,供職的報社叫《Khabar Lahariya》,中文意思是《新聞浪潮》。

《新聞浪潮》開始於2002年,創刊人和主編是卡維塔。結束自己不幸的婚姻後,卡維塔把注意力放在了學習掃盲上。

她寫下的第一篇文章是向村人解釋何為迷信謠傳。當時她所在的村莊盛行一種傳言,野獸會把睡夢中的村人擄走,搞得人心惶惶。

「為什麼不能有一份兩頁或者四頁的報紙,專門用來談論村子裡的問題?」

於是,《新聞浪潮》應運而生。

不同於印度官方語言——英語和印地語,它使用的是四種不同的本地語言,以便文化程度不高的村人閱讀。

紙媒時期,《新聞浪潮》影響力覆蓋600多個村莊,關注的多是當地的社會民生話題。

2016年,它又搭上了媒體數字化的便車,推出視頻報道。至今,視頻播放量已經超過1個億

林圖·托馬斯和蘇什米特·戈什夫婦歷時四年跟拍記錄的《以火書寫》,就開始於《新聞浪潮》轉型時期。

所以在紀錄片開始,我們看到的畫面就是《新聞浪潮》社長以及首席記者梅拉在教其他記者們如何使用手機。

有些人沒摸過手機,有些人認不全26個英文字母。學會認識手機並用它拍視頻、發郵件,是這些半文盲女記者們需要跨越的難關。

不過一旦跨越過去,發現的就是新世界。

紀錄片的主要跟采對象是梅拉、蘇尼塔和夏姆卡三位女記者,在她們身上《新聞浪潮》在數媒時代下的發展歷程一步步展開。

02

報社的主要根據地在北方邦農村地帶,在這裡,印度社會弊病體現得淋漓盡致。

《新聞浪潮》不關注網絡熱點、流行潮流,而是立足於現實生活。

比如一些在主流大媒體看來不夠有爆點的小事:

缺乏醫療資源的邊緣化社區,在曝光後就會獲得藥物和醫生;

不通電的偏遠村莊,新聞發布半個月後,當局就安排上了電路;

正在修的道路因為施工耽誤,事情報道出來後,就不會成為爛尾工程;

需要灌溉的乾旱農田,求助《新聞浪潮》,水源問題便會迎刃而解。

這些和老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事情,一般都是本地人主動給記者們提供新聞線索。高度的本地化,使她們可以關注到主流媒體很難關注到的話題。

報社的新聞記者,用的是手機這種最簡陋的方式,但卻是以最努力的姿態做報道,認真程度超乎想像。

蘇尼塔在跟蹤報道非法礦場時,徒步走到了不通公交的廠區。

這個黑礦場嚴重污染當地環境不說,由於缺乏保護設施還造成了重大事故,砸傷了不少村民。

然而,當地警察和礦主勾結在一起,以沒有證據為由拒不處理這起事故。

敢於揭露事故的工人早就被礦主殺害,連他的家人全都被發送死亡威脅。

不過採訪倖存的礦工時,勇敢的蘇尼塔還會面臨輕視。

他們不相信蘇尼塔是大老遠走路過來的,還猜測上新聞頭條需要給錢,但蘇尼塔肯定地告訴礦工們:「如果你的新聞有價值,我們自然會放到頭版。」

蘇尼塔的採訪視頻放到網上,不僅播放量劇增,還引起了主流媒體關注。最終,這個官商勾結的案件得以解決。

除了專注於本地的新聞選題,《新聞浪潮》的另一大特點是來自最底層的記者。

大多數人受教育程度有限,可能起初只具備聽讀能力。成為一名專業記者,還需要專門的采編培訓和經驗累積。

和主流媒體不同的地方在於,《新聞浪潮》帶著一種掃盲啟蒙性質。

片中有一幕令人印象深刻,社長梅拉和「後進生」夏姆卡在討論新聞報道的合適切入點。

得到有效指導的夏姆卡進步很明顯,從一開始做報道會失之偏頗,到後面已經能獨當一面。

在片中,她全程跟進了一起強姦案件。

印度強姦案件的重災區在農村,然而由於媒體霸權以及種族歧視,主流媒體根本不會去關注低種姓的慘案。再加上當地警方不作為,《新聞浪潮》就成了受害者們少有的能提供幫助的對象。

夏姆卡的採訪過程困難重重,警察推諉裝傻,村人讓她少管閒事,一開始連受害人的基本情況都不知道。罪犯甚至恐嚇當事人敢上訴就弄死她。

在夏姆卡的軟磨硬泡、耐心勸說下,女孩子才帶著面紗把自己的遭遇在鏡頭前講出來。

最終迫於輿論的壓力,懶得作為的警察才逮捕了罪犯。

同時,隨著手機普及化,藉助於短視頻載體,《新聞浪潮》的影響力越來越大,記者們關注到的話題也越來越廣。

自從2014年,莫迪當選總理後,以莫迪為首的人民黨政府鼓吹印度教民族主義,政治泛宗教化趨勢越來越明顯。

針對這個問題,《新聞浪潮》做了追蹤報道。

北方邦新上任的僧侶議員實行新政策,引發民間宗教狂熱化。社長兼首席記者梅拉只身前往村莊裡採訪青年組織的頭目,這個青年人句句不離護印度教,儼然已成狂熱教徒。

隨著記者們素質提升,我們也能在片子中看到《新聞浪潮》很專業的一面。

它的工作模式和主流媒體類似,開選題會,討論工作量,總結得失,發薪水,甚至還有團建活動。

沒錯,記者們每一年都會公費旅遊一次。在難得的放鬆時刻,大家臉上都會洋溢出發自內心的笑意。

事實上,在片子中,女記者們採訪時,總是帶著微笑。

她們微笑著追問真相,微笑著面對不想搭理她們的受訪者,微笑著對著鏡頭表達自己的看法。

這種微笑帶著溫和而強大的力量,有時候比憤怒更有用。

手機就是她們的普羅米修斯之火,火焰是炙熱的,溫暖的,治癒的,同時也有摧枯拉朽的力量。

二十年來,這群女記者為底層群眾吶喊和呼籲,靠自己打破了由高種姓精英男性壟斷的媒體話語。

03

女人生在印度低種姓,成長經歷多半不會太好。但她們敢於走進世俗原本將其排除在外的空間後,身上就會散發著迷人自信的魅力。

梅拉14歲就結婚了,一邊上學一邊喂養孩子,靠自身努力拿下了政治學、教育學兩個學位。

雖說梅拉的成就一直不被家屬認可,總是會被「專注於家庭」的話語評判,但她就是一個天生的領導者。

蘇尼塔到了該結婚的年紀,但男方索要的彩禮太多,嫁過去也會成為那家的奴隸,清醒的她一直想做個單身主義者。

儘管為了父母不被嘲笑,她最終選擇了妥協,但依舊堅持記者的工作。

夏姆卡,這個一開始連字都不認識還要經常忍受家庭暴力的女性,最終強硬地同丈夫離了婚。

客觀來說,《以火書寫》整部紀錄片不算精緻,編排很簡單,但好題材可以令人忽略拍攝和剪輯的瑕疵。

我們需要把更多的讚美和注意力給到這些堅持本心的達利特女記者,因為她們體現的力量十分動人:即便身處陰溝,也不要忘了仰望星空。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61934ed8af355f11b33b4952ff6a4c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