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很多痛苦,都是因為沒找到意義

2023-07-29   筆記俠

原標題:人生很多痛苦,都是因為沒找到意義

內容來源:來自網絡公開資料。

責編 | 奇衡三

第 7584 篇深度好文:8284 字 | 19 分鐘閱讀

內容來源:來自網絡公開資料。

責編 | 奇衡三

第 7584 篇深度好文:8284 字 | 19 分鐘閱讀

思維方式

一、活得快樂,才是人的追求

哲學有什麼用?典型回答無非有以下幾種:

等你年紀大了,閱歷豐富了,你就知道哲學很有用了(期望)

哲學確實沒有什麼用,但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故作神秘)

某某某說,哲學是什麼什麼(引經據典)

等你年紀大了,閱歷豐富了,你就知道哲學很有用了(期望)

哲學確實沒有什麼用,但無用之用是為大用(故作神秘)

某某某說,哲學是什麼什麼(引經據典)

最早的哲學家也是最早的科學家。

以泰勒斯為代表的米利都學派,是西方最早的一批物理學家;

以畢達哥拉斯為代表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是數學家;

以巴門尼德、芝諾為代表的愛奧尼亞學派,是最早的一批邏輯學家。

以泰勒斯為代表的米利都學派,是西方最早的一批物理學家;

以畢達哥拉斯為代表的畢達哥拉斯學派,是數學家;

以巴門尼德、芝諾為代表的愛奧尼亞學派,是最早的一批邏輯學家。

這就要求我們去認識人與人的交往之道,人群得以組織起來的底層邏輯。畢竟,獨樂樂不如眾樂樂,人與人之間的可能傷害,遠甚於自然對人的傷害。

人與人的交往,跟動物群的交往不太一樣。動物們考慮的往往是,如果我餓了,你可以吃嗎?如果我想繁衍了,你可以配合嗎?如果我想打個盹,你會是個威脅嗎?

三者都不是,那我就不理你。我才不想在無關的事情上浪費精力。

網上有很多非洲國家公園的短視頻,遊客開著敞篷車在獅子面前招搖,似乎也沒有危險。為什麼?

因為出現在視頻中的獅子問過自己三個問題,都給出了否定的回答。它們才懶得搭理你呢。

動物都是極簡主義者,如無必要,勿找麻煩。當然,沒有出現在視頻中的獅子,它們的答案可能不同。

人不一樣,除了生命安全、身體健康、種族繁衍之外,我們還想在一起做點別的,比如,搭個訕,掃個碼,交個朋友,談談學問,憧憬未來。

於是就有一些哲學家開始分出精力,去思考這些問題,把人組織起來,讓我們在一起,如果不能幸福,也要快樂。

二、為什麼感覺哲學無用?

1.樸素的工具思維

通常,如果一件東西能夠幫助我們實現目標,我們就會認為,這件東西對我們有用。換言之,有用性與工具性是一回事。這就是工具思維。

如果行動者完全被簡化為慾望的集合體,目標被簡化為對慾望的滿足,那麼這種工具思維就是樸素的。

任何生命體都需要維持個體的生存,儘可能地保證族群的繁衍,並在此基礎上趨樂避苦。生命的過程,就是在特定環境中不斷滿足這些慾望的過程。

一個沒有任何慾望的生命體,必將失去其存在的條件。因此可以說,樸素的工具思維,是一切生命體的共有特徵。

根據這種思維,慾望的滿足品最有用,並且它們的用處不容質疑。食物滿足了想吃的慾望;房屋滿足了居住的慾望;wifi滿足了想上網的慾望。只要相應的慾望存在,這些慾望滿足品就是有用的。

由於它們對慾望的滿足是直接的,幾乎不求助任何中介,質疑的聲音就無從置喙。

我們完全不能想像,當麵包塞入飢餓者的嘴時,飢餓者能有什麼理由去懷疑麵包的用處。從麵包那裡,他當下就得到了滿足,體會到了麵包的用處。

能夠帶來慾望滿足品的技術和錢財,也是有用的。例如,麵包製作的工藝,雖不能直接滿足想吃的慾望,但它可以製造出麵包,所以,這種工藝是有用的。

一切技術的有用性,都源於它們的中介地位:通過它們,可以得到慾望滿足品。

但是,由於技術無法直接滿足慾望,就可能出現對它有用性的質疑。急切地想吃麵包的人,會認為麵包的製作工藝沒有用:遠水不解近渴。

有些東西不是慾望的滿足品,不是技術或錢財,但它能夠為技術提供支撐,所以它也是有用的。

例如,數學不是麵包,我們不能拿數學去換麵包,看數學書我們無法學會怎麼製作麵包;但是,有了數學,可以優化我們製作麵包的工藝,節省時間和食材。所以,數學是有用的。

在樸素的工具思維看來,全部基礎理論的有用性,都在於它們能夠提供或改進技術。自然,由於它們離慾望太遠,其有用性就不如技術、更不如錢財和慾望的滿足品了。

因此,判斷一個東西是否有用,只要問以下三個問題就夠了:它滿足了我的慾望嗎?如果沒有,那它是能帶來慾望滿足品的錢財或技術嗎?如果也不是,那它能為相關技術提供支持嗎?

要是三個回答都是否定的,那這個東西就沒有用了。

由此形成了金錢崇拜和技術崇拜。這些崇拜的實質,不過是以慾望滿足為焦點訴求的樸素工具思維使然。

在此思維模式之下,哲學被視為無用之物,再自然不過了。

首先,哲學不是慾望的滿足品。

對大多數人而言,哲學無法直接用來維持個體的生存,也跟種族的繁衍無關;同時,閱讀哲學或從事哲學活動,也沒有什麼快樂可言。

其次,哲學也不是錢財;不是能帶來慾望滿足品的技術,通過學習哲學,我們似乎並沒有學到任何跟滿足慾望有關的工藝流程。

第三,哲學好像也無法為相應技術提供支持。不像數學、物理等基礎學科,哲學缺乏相應的技術應用。

一個不能滿足慾望、也不能幫助人們滿足慾望、甚至於連對慾望滿足的幫助者都沒有幫助的學科,當然沒有用了。

2.樸素工具思維的問題

不難看出,樸素的工具思維可以極大地提高行動效率。它讓行動者遠離跟慾望無關的因素。

在相關因素里,它又根據同慾望滿足的遠近關係,排出了一個有用程度序列:最有用的優先,無用的靠邊。

人們的日常生活,無意識中就是這樣安排好的。

為人父母者一般會這樣教訓孩子:要想享受人生,就得有很多的錢;要有很多的錢,就得有一個好工作;要有一個好工作,就得上一個好大學;要上一個好大學,現在就得努力學習。所以看閒書、打遊戲純屬浪費時間。

在這種工具思維里,慾望具有極其重要的地位。

它具有至上性。它是最高的目標,一切行動都為了滿足慾望。

慾望具有排他性。它是唯一的目標,一切行為都只為了滿足慾望。

慾望具有當下性和唯我性。當下的慾望、我的慾望處於優先位置,當下的行動要以當下我慾望的滿足為中心。

慾望還具有既定性。慾望就在那裡,行動就是為了滿足它,可以改變的是行動的方案,而不是作為目標的慾望。

有用,固然好;當下有用,就更好了;當下對我有用,那才叫真的好。這就表現出它的樸素性來:一切動物,大致都會按這種思路行動。

對老虎來說,如果肚子是飽的,眼前的綿羊就沒有用。對老鼠來說,農耕技術是沒有用的,雖然它知道貯存糧食。對於一些人來說,基礎學科是沒有用的,雖然他知道去學點實用技術。

在樸素的工具思維指導下,慾望是一切活動的中心,行動者或多或少都會急功近利。

實際上,慾望的以上特徵都值得懷疑。我們可以承認慾望的基礎性,卻反對任何慾望的至上性和排他性。

各種慾望是生命的基礎,唯有滿足一些慾望,生命才能延續,唯有生命延續,其他活動才有可能。

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識形態》中明確指出,「全部人類歷史的第一個前提無疑是有生命的個人的存在」,因此首先必須吃、喝、住、穿。

但我們不能因此就說,生命活動是為了滿足慾望,且只是為了滿足慾望。同時,我們可以克制當下的慾望,甚至是我們自己的慾望,以期在未來更好地滿足它。

只要不會餓死,農夫就會留下種子,以期待來年的豐收。這體現了人的深謀遠慮,也是人類文明得以發展的核心要素之一。

就算從慾望本身來考慮,屈從於慾望的當下性和唯我性,會忽視慾望的豐富性和慾望滿足的複雜性。慾望要求得到滿足,它是自私的,不會顧及到別的慾望。

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滿足當下的慾望,就會無形地壓制未來的其他慾望;如果我們只是一味地滿足自己的慾望,就會忽略別人的慾望。

從長遠來看,這很可能形成對慾望總體滿足而言的一個不利局面:慾望單調化、既定化,從而造成慾望滿足感的下降;人與人之間相互衝突的慾望得不到調節,牽制之下慾望的滿足量總下降。

正是出於深謀遠慮,人類不單具有生物的本能慾望,而且還派生出關於慾望的慾望:我不但想吃飽,我還想我想吃飽的想法能得到實現;為了讓我想吃飽的想法得到實現,我又產生了一系列的想法……

不斷地想下去,派生出來的慾望已經遠離了最初的慾望。樸素的工具思維顯然遺漏了這種情況。

鑒於以上考慮,樸素的工具思維就會沒那麼有說服力。依據這一思維而認為哲學無用的人,也就不會那麼理直氣壯。

哲學是不是慾望的滿足品,是不是帶來滿足品的錢財或相應的技術,是不是能為相應技術提供支持的基礎理論,完全取決於需要滿足的慾望是什麼。

就算哲學真的不能滿足生物本能的慾望,但是,它為什麼不能滿足某些派生出來的高階慾望呢?

如果能,那哲學就是有用的。認為哲學沒有用,很可能是因為,我們對哲學、對我們自己還不夠了解。

三、哲學的用處

哲學,幾乎總是工作在人類知識的邊緣。它會帶來一個壞處,很難有一個確定的進步。

我們差不多無法理直氣壯地說,今天的哲學比孔子柏拉圖的哲學要好得多。

所以,今天的大學,還在學習他們的著作。但在科學領域,這是顯然的。牛頓的物理學就是比亞里士多德好。

不過,哲學的工作性質也帶來一個好處,那就是,哲學的學習者寬容、堅韌,富有進取精神。

寬容,因為我們都不太清楚到底是怎麼回事。

堅韌,因為如果不堅持下去,就會一無所獲。

富有進取精神,因為前面是無人區。這就讓哲學學習者具有第四個美德——對未來充滿希望:每一個小進步,都是真實的。

《哈佛大學通識教育紅皮書》,是世界教育的經典。關於哲學,它這樣說,頂尖的高等院校要讓學生學習哲學。

通過哲學,學生們學會詳細審查自己的基本思想,養成自我批評的習慣;學生們具有高瞻遠矚地把握真理的能力。

有了自我審查式的反思,我們就可以疊代改進;有了高瞻遠矚的視角,我們就會看到整體,不再內卷。

無論學習、戀愛,還是別的什麼,我們都要有強大的內驅力。

我們的生活,不是給別人看的。我們不是別人世界裡的演員。我們的生活,也不是跟別人比的,我們不是別人世界裡的假想敵。我們要過自己的生活。

當然,我們還有更大的抱負。我們希望自己變得更好一些,希望通過自己變得更好一些,來讓身邊的人變得更好一些。

如果整個世界因為我們的更好,真的變得更好了,那就再好不過了。在此之前,我們努力。就像雷軍說的:「永遠相信,美好的事情即將發生。」

客觀看待哲學,就會發現,哲學有很多用處。

1.澄清觀念

觀念和本能一起塑造了人的慾望。並非像樸素的工具思維所以為的,人是既定慾望的集合體。跟其他生物一樣,人有很多本能慾望。

但是,跟其他生物不同,人的慾望具有文化性。文化觀念對本能慾望有一個揀選過程,觀念會抑制某一些慾望,放任另一些慾望,並生成高階慾望。

人從什麼都吃,到不吃同類,再到不吃耕牛和寵物,甚至主張素食,就典型地體現出觀念的作用。

又如,求生是動物的本能,人卻可以為了某個觀念而甘受身體傷害以至於接受死亡,選擇做殺身成仁的義士。

毫不誇張地說,人的全部生活都是在本能驅動下由觀念來組織的。從充飢到美食文化,從溫暖到服飾文化,從交配到婚戀制度……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莫不如此。

既然觀念如此重要,觀念的清晰性和正確性就是我們追求的一個目標。錯誤的觀念將會導致錯誤地壓制某些慾望而放縱或生成有害的慾望,如纏足的觀念,就錯誤地壓制了對天足的喜愛和女性對行動自由的追求。

含糊的觀念則可能混淆任性的想要與客觀的需要,甚至因觀念內部或諸觀念系統內部的自相矛盾而自我摧毀。人類關於理想社會的激進烏托邦實驗就是明證。

這方面的另一個例子是因推崇自然而反對技術。自然的概念相當模糊,技術恰恰是自然發生的並基於自然的。未經理性省視的人生之所以不值得去過,因為這樣的人生可能是荒唐、虛妄和自我毀滅的。

哲學在澄清觀念方面具有優勢。任何理性的學科,在一定程度上都可以澄清觀念。

但是,這些具體學科對觀念的澄清只限於本學科內部,要基於本學科的基本預設。

哲學則不同。歷史地看,哲學是一切學科之母。其他學科有一個準確的問題需要回答,哲學則常常「不得不首先去搞清楚你應該回答什麼問題」。

它討論一切需要討論而又不能納入到成熟學科的話題,直到這些話題成熟到可以納入到成熟學科為止。

奧斯丁曾把哲學比喻成星系形成時期的中心太陽,充滿變化,是一切之源。基於人類認識的有限性,我們有太多的課題需要得到哲學的討論或者以哲學的方法來討論。

比如,一人一票的民主到底好不好?平等更重要,還是自由更重要?自利是行動的根本指南嗎?

通過檢視那些「根本性的前提和預設,價值和生活方式」,哲學能幫助我們找到「有意識和無意識的態度以及到處可見的深層……偏見」,這也便是斯特勞遜所說的哲學能「使人有自知之明」。

2.建構意義

人是意義的存在者。跟樸素的工具思維看法不同,人活著不只是為了滿足慾望。慾望的滿足帶來快樂,意義的實現獲得幸福。人對幸福的追求有甚於對快樂的追求。

百無聊賴者,往往不是因為他們找不到快樂,而是因為他們找不到意義,於是便陷入到「在快樂中空虛,在空虛中快樂」的閉環;甚至會因為缺乏意義而感到痛苦,就此抑鬱困頓。

要獲取意義,就得回答「我是誰」「我在世界中的位置」「我可以希望什麼」這樣的哲學問題。就像慾望不是既定的一樣,我和世界也不是既定的,而是由觀念建構起來的。

一切東西,本質先於存在,而人類,存在先於本質。

我是什麼樣的我,不是靠照鏡子,或者做醫學檢查,就可以得到答案,它更大程度上取決於我的觀念。而觀念,又取決於我的建構:「是懦夫把自己變成懦夫,是英雄把自己變成英雄。」

與此類似,有意義的世界也不是擺在面前的客觀物,依然取決於觀念的建構。並沒有一個既定的世界等著我們去認識,我們對世界的觀察已經滲透著我們的觀念。

通過改變這些觀念,你就「把自身改變了」,從而也就「改變了你眼中的環境和世界」。

面對同一個物理世界,同樣的際遇,有人為之慶幸,有人感到不幸,從而形成「幸福者的世界不同於不幸者的世界」這一結果。

經驗觀察和科學實證不但無法完成意義的建構,而且還會造成意義的崩解。經驗科學不能給出意義,它只給出材料,給出滿足慾望的工具。

科學看不到愛情,只看到了荷爾蒙;科學看不到快樂,只看到了多巴胺;科學看不到道德和禮節,只猜測為生存的隱忍手段;科學看不到堅定的信仰,只揣測到對更大傷害的恐懼……

甚至,科學都看不見民族、國家和人類,它只發現了一個一個的人,和這些人相互影響的活動。至於人生的目標和理想,它也許會被視作大腦中某個特定的電化學反應或生物分子狀態。

但我們知道,我們追求夢想,可不是在追求一個電化學反應或者生物分子狀態。誠如維根斯坦所言,「即使一切可能的科學問題都已得到解答,也還完全沒有觸及到人生問題。」

3.捍衛自由

自由是人類的持久夢想,它有兩個方面的內容。

在主觀方面,自由意味著自主。自主植根於慾望滿足模式中:慾望渴望自己被滿足。隨著文化觀念的植入,自主就是要求自己的觀念得到貫徹。

在客觀方面,自由意味著另外一種可能性,這讓選擇得以可能。

哲學之所以能捍衛自由,主要是因為它能澄清觀念和建構意義。

首先,通過觀念的澄清,哲學可以消除不由自主導致的不自由。

通過澄清觀念,我們就可以避免由於這些我們自身原因導致的不自由。

其次,通過意義的建構,哲學有助於我們擔當自由。追求夢想是我的選擇,磨難是追求過程中的不可避免的副產品,那麼,我便接受它。

殉道者就是通過自己建構的意義,主動地接受了苦難,並把苦難看成是自己自由的體現。

地藏菩薩「我不入地獄,誰入地獄?地獄不空,誓不成佛」的宏願,早期斯多亞學派並非美德之外別有幸福,而是「美德即幸福」的主張,皆屬此類。

第三,通過觀念澄清和建構意義的雙重作用,哲學還為我們敞開新的可能性。

通過反思觀念,我們接觸到了觀念的邊界,從而領會到新觀念。由於我們總是在用舊觀念來思考和表達,所以,對新觀念的領會就存在著一個表面的悖論:哲學似乎是在說不可說的東西。

具有歐陸哲學背景的學者往往認為,哲學理應如此,「哲學就是用可說的東西烘托出不可說的東西」。

但這一措辭過於神秘。一方面,它假定了存在著原則上不可表達的思想;另一方面,它又表達了這一思想。

所以,真實情況很可能是,「說不可說」,實則是在「以不可說的方式去說可以說的東西」。

我們倒不如直接承認以下事實:哲學的反思可以更新我們的觀念,「擴展我們的思維,讓我們免於約定俗成的暴政」。

同一個世界,有不同的打開方式;這些不同的打開方式,就是不同的觀念。「哲學並不提供事實,它提供組織事實的方式」。

當觀念更新之後,同樣的事實材料,便會在我們眼前呈現為不同的世界,為我們提供新的選項。

更進一步,通過把新觀念建構成我們的意義,我們就會堅定於我們所相信的觀念,接受它對包括慾望在內的各種行為的規範,讓新的可能性實現在我們的生活中。

四、為什麼感覺不到哲學的作用?

必須承認,很多人都沒有感受到哲學的上述作用。這可能也是哲學無用論泛濫的一個原因:因為感覺不到作用,所以沒有作用。

在很多時候,這種思路很多時候是對的。如果感覺不到行為中的愛,多半是這種行為不表達愛;如果感覺不到疼痛,多半是不痛。如果一個作用起不到任何作用,那當然就沒有作用了。

但是,我們應該把起作用和在感覺上起作用區分開來。完全有可能,起作用了卻沒有被感覺到,就像沉浸在閱讀中時,我們感覺不到眼睛的作用;專注地討論時,我們感覺不到嘴巴的作用一樣。

感覺不到哲學起了作用,往往是因為,哲學已經起了作用。普通人已經持有某種哲學觀念,因為不從事哲學研究或者沒有關注哲學著作,而不自知。

例如,遭遇厄運後,在詛咒一番之外,便說「躲過不是禍,是禍躲不過」;這是決定論的觀點。自然或社會中出現造成重大損失的事件後,人們常常認為,一定應當有某人為此負責,這便是「一切都有原因」的觀點。

這些觀點歷史悠久,但不一定正確。專業的哲學思考可以破除對它們過於執著的堅信。

感覺不到哲學起了作用,還可能是因為,哲學的替代品起了作用。也許有人不願意把上面的例子看成是哲學起了作用,而更願意看成是常識、迷信或宗教信仰起作用的結果。

常識是我們生活的基礎,但常識往往是得過且過、不斷變化的:救死扶傷是常識(人之常情),見死不救也是常識(怕被訛詐)

比常識更具持久性的是迷信和宗教信仰。見了血會倒霉,由此更容易形成見死不救的穩定模式;傷害生命會下地獄,救死扶傷從此就難以出現例外。

由哲學帶來的觀念和信仰,比之於常識,會更穩定;比之於迷信和宗教,會更理性,因此,如果有錯誤,也更容易得到糾正。

人際的衝突往往潛伏著觀念的衝突。種族屠殺、人類戰爭這樣的悲劇,不是因為其中有人天生是壞蛋,而是因為其中有人持有了壞觀念。

不同國家都有針對不同觀念的禁區,這也從一個反面也印證了哲學的作用。讓觀念接受哲學的審視,而非一味聽從常識、迷信或宗教信仰的指引,更有助於緩解和消除衝突。

感覺不到哲學起了作用,還可能是因為,對有用性標準的設置不當。

例如,有的人要求哲學必須具有獨一無二的用處,才是有用的,否則就沒有用。「哲學應當有的用處必須是符合哲學本性的,屬於哲學本身的,他者無法取代的用處。」。

這個要求,既太高又太低。太高,是因為,在這種要求下,往往找不到哲學的用處。

哲學可以鍛鍊思維,數學和邏輯也可以;哲學可以確定世界觀,宗教也可以。不但我們找不到哲學的用處,甚至其他所謂的有用學科,我們也找不到它們的用處。

拿土木建築為例。這門學科可以幫助我們更好地建房子。這似乎是它獨特的功用。

但是,在有這門學科之前,人類就不住房子了嗎?我們的日常經驗和歷史傳承照樣可以幫我們造房子。

如此說來,它便沒有獨特的用處,從而是無用的。這一要求太低,是因為,為哲學找一個獨特的用處又太容易了。

哲學的獨特用處在於,它可以幫助我們從哲學角度更好地理解這個世界、理解我們自己。

誠然,沒有哲學,我們可以從物理的、數學的、化學的角度去理解這個世界,但這些理解都不是哲學的。

8月5日至6日,武漢大學哲學院教授蘇德超將在武漢市萬達瑞華酒店進行授課,主題是《企業家的決策思維課——從西方哲學演變,推動企業家精神覺醒》。

蘇德超是誰?

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武漢大學榮譽學院弘毅學堂教學院長,文科學部責任教授,武大通識教育中心副主任。

他是武漢大學教學的標誌性人物。教學事跡被學生寫入武漢大學畢業歌,為新華社、光明日報等央媒報道。

他在抖音上講嚴肅哲學,被22萬人催更。他主持的《哲學核心問題》入選首批國家級一流課程,其主講的《西方哲學史》《西方文化概論》均入選國家精品課程。

授課內容是什麼?

問時政:貿易戰源自西方文明與東方永遠的不可調和之痛?

問文化:生命的意義都沒有搞通透,談什麼企業使命願景?

問管理:商界哲學只有稻盛和夫,世界哲學史其實只有兩個人?

問制度:以德報怨,何以報德? 不明眾人之事不談制度激活?

問品牌:既然活著是為了好體驗,品牌難道不應該是聊心事嗎?

問組織:員工的「私」到底可以到什麼程度? 應該到什麼程度?

問核心競爭力:為何已然「已經不行了」,其實並非終點,而恰逢新的起點?

掃碼參與

用好哲學

解決你的問題

參考資料:

1.《蘇德超|為什麼我們要學哲學?哲學能帶來什麼?》,伐課兒;

2.《蘇德超(武漢大學哲學學院教授)| 哲學有什麼用?》,中西方哲學思想。

*文章為作者獨立觀點,不代表筆記俠立場。

分享、點贊、在看,3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