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進攻蘇聯?讓自己陷入雙線作戰的境地?

2023-09-14     文史風雲

原標題:二戰期間,德國為什麼進攻蘇聯?讓自己陷入雙線作戰的境地?

閱讀前,誠邀您點擊一下「關注」,方便您接收更多精彩內容,感謝您的支持!

1941年6月22日,德國突然對蘇聯發動了襲擊,蘇德戰爭就此爆發。

這場持續了三年之久的戰爭,也可以稱之為二戰之中最重要的一場戰爭。

因為,二戰的轉折點就發生在蘇德戰爭期間。

人們在回望這段歷史的時候,都不免疑惑,德國為什麼好端端的,突然要對蘇聯下手,使自己陷入兩線作戰的困境之中?

自掘墳墓

人們感到困惑,是情有可原的。

因為,在蘇德戰爭之前西線戰場上,英法等國家已經結成同盟。

雖然這些國家在德軍的威壓之下,處在劣勢。

可是,西線戰場畢竟規模龐大,德軍在這樣關鍵的時刻,沒有選擇對英法趕盡殺絕,反而把一部分力量分出來去對抗蘇聯,這簡直是自尋死路的做法。

另外,蘇聯本身還處在一種隔岸觀火的狀態,德國閃擊波蘭的時候,蘇聯並沒有動靜。

這主要是因為,德國在歐洲的一系列動作,雖然恐怖,可沒有觸及到蘇聯自身的利益,蘇聯當時也有足夠的信心,能夠防範住德國。

當然,這也是整個歐洲的普遍心態,以為只要坐山觀虎鬥,就不會波及到自己。

蘇聯的想法固然是錯誤的,可是,德國如果穩住陣腳,真的讓蘇聯持續性的隔岸觀火,那麼,等到西線戰場收拾出來,再騰出足夠的實力去對付蘇聯,不是更十拿九穩嗎?

但德國似乎在所有的選項之中,選出了最冒險的一條路,那就是雙線並進,讓自己的壓力陡然增大。

最讓當時的德國後悔莫及的,大概就是惹了蘇聯這個龐然大物。

德軍絕對沒想到,自己沒能打下蘇聯,反而是蘇聯成為了德國的墳場。

只是,這一切是不合邏輯的,德國當時的軍事準備是非常充足的。

而且,德國在前期勢如破竹,說明他們在戰略方面相對於其他國家,也很是高明。

就算是蘇聯,在史達林格勒戰役之前,也是吃盡了苦頭。

這就很矛盾了,一個戰略上眼光超前的德國,怎麼會做出進攻蘇聯這樣的蠢事呢?

一個原因是,此前戰事的成功給了德軍超凡的自信心。

1939年9月,德軍閃擊波蘭,拉開了二戰的序幕。

這次戰役,德軍用了很短的時間攻占波蘭全境,並且,此戰中波蘭軍隊死亡6萬,受傷21萬,投降60多萬。

這個數字,哪怕放在今天的現代戰爭之中,都是相當驚人的。

而在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這樣的戰績足以震懾整個歐洲。

更讓德國人感到得意的是,別說波蘭這樣的弱國,就連英法這樣的強國,也拜倒在德軍的攻勢之下,特別是法國,在二戰之中的表現堪稱災難。

最初,法國認為自己有馬奇諾防線,所以不懼德軍。

但沒想到,德軍直接從阿登森林找到了突破口,越過了馬奇諾防線。

這也意味著,法國人精心構築的防線,竟完全沒有發揮作用。

與法國的一戰,直接讓德國人沖入了英吉利海峽,法國的首都巴黎直接淪陷,法國政府不得不流亡英國。

法軍被俘虜了足足185萬人,同時,英法聯軍在德軍的攻勢之下,不得不進行敦刻爾克大撤退。

而在整個戰鬥過程之中,法國政府竟然沒有組織起一場像樣的抵抗,就這樣稀里糊塗的亡了國。所以直到現在,法軍的表現依然被人詬病。

各懷心思

在法國戰敗之後,歐洲大陸幾乎全面淪陷,只剩下英國還在苦苦支撐。

所以,當時德國面臨的西線戰場,幾乎沒有什麼巨大的威脅,眾人都認為,英國遲早是德國的囊中之物。

在這種情況下,德國做出進攻蘇聯的決定就並不意外了。

因為在他們看來,西線戰場已經完全的穩定,可以開闢新的戰場了。

開闢新戰場的另一個原因,是德國對於英國的作戰其實並不順利。

由於不列顛海峽的限制,德國沒有辦法迅速的攻入英國本土,於是,不列顛空戰就此爆發,雙方在天空上展開了血腥的戰鬥。

而此時的英國一反常態,爆發出了驚人的戰鬥力,法國等國家的軍隊也被臨時編入了英軍的隊伍,倫敦的天空每分每秒都響起轟炸聲。

德國的策略是,利用密集的轟炸,使得英國人屈服。

但英國人以命相搏的態度,讓德國不得不轉變戰術。

顯然,在英國這裡,沒有辦法迅速取得作戰成果,但德軍是等不起的。

此時的德國,由於軍國主義的膨脹,所有人都處在一種極端狂熱的狀態之中,打仗就想要快速的取得勝利,所以,德國開始把自己的矛頭轉向東線。

在東線,德國其實只剩下了唯一的敵人,那就是蘇聯。

而蘇聯是不同於英國和法國的,它的軍事實力肉眼可見的強大。德國一開始也不打算直接與蘇聯為敵,但是,國際形勢的變化,讓德國最終還是下定了決心。

德國發動二戰,最根本的目的是要瓦解世界原有的體系,為自己爭取更多的利益。

所以,英國、法國這些老牌資本主義國家,是德國必然要打擊的對象,而蘇聯則被德國看作為隱藏的盟友。

因為,在國際舞台上,由於政治形態的不同,蘇聯和英法等國家是始終存在矛盾的。

而且,在英法所構建的殖民體系之下,蘇聯同樣是吃虧的一方,這和德國所追求的利益卻不謀而合。

所以,在一戰戰敗之後,德國的戰術是向蘇聯示好,同時,伺機在英法之間製造矛盾。

另外,德國還面臨著幾個必須要通過蘇聯才能解決的問題。

首先,是英國、法國與蘇聯之間正在談合作,如果這三個國家聯合起來,那德國將腹背受敵。所以,德國要不惜一切代價,拆散這三方之間的合作。

其次,中國的兵法之中,就曾談到過遠交近攻。

對德國而言,英法和它的距離太近,有著直接的利益衝突。

而蘇聯遠在東方,他們之間不存在直接的矛盾。

所以,穩住蘇聯,才是德國最初的策略。

而且,在二戰前期,德國這個策略是取得了良好效果的。

因為,蘇聯、英國和法國之間各懷心思,雖然嘴上在談合作。不過,英法擔心與蘇聯合作會引狼入室,蘇聯也擔心英國和法國會聯手,將自己出賣。

所以,他們的談判遲遲沒有結果。而且在談判期間,雙方所關注的核心問題,不是如何遏制德國膨脹的法西斯主義,而是如何讓自己插手更多的國際事務。

更要命的是,在這三方談判的同時,其實,他們都分別和德國進行過談判。

而他們的利益出發點也是一致的,不管德國將來要對誰下手,他們只要保證德國不對自己下手,就算勝利。

他們的這種心態,導致了德國法西斯肆無忌憚的崛起,並且最終也把自己推進了火坑。

互相利用

在這三個國家之間,蘇聯一開始和德國之間的關係,表面看上去最友好的,雙方還簽訂了《蘇德互不侵犯條約》,悄無聲息地完成了雙方的利益分配。

如果按這個態勢發展,德國似乎更沒有必要去進攻蘇聯了。

但是,簽了互不侵犯條約,不意味著雙方之間不會互相算計。

德國最後下定決心進攻蘇聯,正是因為德國發現自己的利益已經遭受了損失。

蘇聯之所以面對德國步步退讓,是為了爭取自己在巴爾幹半島的權利,以此完成自己擴張的目標。

但巴爾幹半島是一個兵家必爭之地,在德國的戰略上,巴爾幹半島也是不可失去的。

只有通過巴爾幹半島,德國才能夠進軍中東,繼而和亞洲的日本會師。

但蘇聯可不會同意德國這樣做,這等於直接把大軍擺在了蘇聯家門口,即便蘇聯再不想打仗,也不可能容忍這樣的事情發生。

德國在西線戰場發揮的時候,蘇聯也早就已經開始了自己的擴張行動。

1940年,在與芬蘭的戰爭結束之後,蘇聯直接占領了芬蘭12%的領土。

1940年6月,蘇聯占領了通往巴爾幹半島的北方通道。

1940年8月,蘇聯又直接將波羅的海三國,納入了自己的領土範圍之內。

這下,巴爾幹半島快要徹底置於蘇聯的掌控之下。

等德國從西線戰場緩過神來,才發現蘇聯一直在背後捅刀子。

此時此刻,歐洲大陸上發生的戰爭,對蘇聯來說反而是極為有利的。

由於德國、英國、法國打成一團,所以,蘇聯毫不費力的完成了向西擴張的任務。

這對於德國來說卻是致命的,一旦讓蘇聯徹底拿下巴爾幹半島,那德國在亞洲的戰略就完全破碎。

而且,蘇聯憑藉自己的領土以及兵力優勢,隨時可以對德國發起反攻。

到時候,就等於德國辛辛苦苦拿到的勝利,要完全被蘇聯人摘了果子。

那時候的德國終於意識到,蘇聯不再是盟友,而是巨大的威脅。

在歐洲各國苦戰的時候,蘇聯國內的經濟已經悄然實現了飛躍,工業生產水平遠超當時的德國,成為了世界上第二大工業強國。

這樣一個占盡優勢的國家,將來要打德國,豈不是易如反掌嗎?

當德國人清醒的意識到這一點之後,再也坐不住了,決心對東線的蘇聯發起一場新的戰爭。

而且,這次他們的目標是在英德戰爭結束之前就擊垮蘇聯。

因為,蘇聯人也並不愚蠢,在雙方利益衝突的大前提之下,戰爭遲早會爆發。

而蘇聯很有可能利用德國深陷英國戰場的機會,直接反擊德國。

到時候,英國和蘇聯有可能結成同盟,德國會陷入孤立無援的境地。

一戰的失敗,已經給德國人帶來了濃重的陰影,德國人再也不想經歷第二次,所以,德國方面一致認為,對於蘇聯的戰爭必須要快,要儘早的解決蘇聯這個麻煩。

於是,巴巴羅薩計劃開始了。

玩火自焚

而在暗地裡,德國方面其實也存在著悲觀的想法。

即便西線戰場的戰事再順利,即便東線的蘇聯也掉了鏈子,可德國終究是兩線作戰,他們有可能取得兩場戰爭的失敗。到那個時候,德國該如何自處呢?

對於這一切,希特勒在1943年曾經這樣說:「德國目前的地位與英帝國進行消耗戰是無希望的;希望擊敗蘇聯來使英國喪失信心,再次恢復德英諒解。」

希特勒對於國際局勢,顯然還認識的不夠深刻。他認為,自己同時進攻英國和蘇聯,總能逼迫一方先屈服,到時候,即便德國不是最終勝利者,也不至於淪落到滅亡的境地。

但是他忘記了,他發動的是一場非正義的戰爭,這樣的戰爭必然激起全世界人民的激烈反抗。

不管是英國還是蘇聯,哪怕他們在前期表現的軟弱無能。

可是,當國家真到了命懸一線的時候,他們的人民也都有勇氣和德國來一場殊死搏鬥。

蘇聯很快就告訴德軍,蘇聯人不是輕易可以戰勝的。

從莫斯科到史達林格勒,德國人一次又一次的見證到了蘇聯紅軍的真實實力。

當然,德軍自己的傲慢也是他們失敗的重要原因。

在打這場戰爭之前,他們根本沒有一個人預料到,這場戰爭會持續很久。

當閃電戰的計劃破碎之後,德國的軍心立刻開始渙散,接連不斷的失敗,更是讓他們對未來產生了迷茫。

可以說,德國最後的失敗是必然的,納粹所行使的永遠是玩火自焚那一套。

他們也許能夠一時的蠱惑人心,但最終,正義還是會戰勝邪惡。

從歷史的角度而言,蘇德戰爭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德國膨脹的野心以及蘇聯當時的擴張戰略,使得他們的矛盾一觸即發。

這場戰爭對全人類而言是一場浩劫,因此而死傷的人不計其數。

今天的和平背後,是當年付出的巨大代價。戰爭距離人類從來都並不遙遠,所以,銘記歷史,才能夠更好的珍惜今天。

參考資料:

讓·洛佩《巴巴羅薩行動》

鄧肯·安德森《東線戰場:從巴巴羅薩行動到攻克柏林》

喬恩·萊克《不列顛大空戰》

本文由「文史風雲」原創,已開通全網維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侵權必究!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5d29b5591c85e4c2bc36db598b7ba3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