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蚌埠午餐肉」,你竟是業界頂流

2022-04-22     一碗魚

原標題:「蚌埠午餐肉」,你竟是業界頂流

「蚌埠午餐肉」,你竟是業界頂流

最近,「蚌埠午餐肉」火出圈了

原因大家都知道

在這裡,小碗不太想再去評論這件事。今天只想說說「蚌埠午餐肉」,經過這件事,很多人突然發現,這個「蚌埠午餐肉」竟是隱藏的「寶藏美食」,當地人吃了幾十年的老味道,很多網友稱其為

「午餐肉界的愛馬仕」

它什麼來頭?據蚌埠日報的記者陳瑤實地探訪,傳遞了這麼幾個信息:「蚌埠午餐肉」用料厚道,加工過程規範衛生,生產企業是當地一家有60多年歷史的老企業,產品出口到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了解,捐贈上海的這批午餐肉可不是「沒有品牌」,而是宏業集團罐頭廠的產品。其前身就是蚌埠肉聯廠,從1954年建廠至今,68年的時間,是蚌埠幾代人都忘不了的味道。

說到蚌埠肉聯廠,可是大名鼎鼎!它是國家第一個五年計劃中的一百五十六個重點工程之一,也是安徽省建廠最早、規模最大的肉類冷藏加工企業。當時,擁有1250噸庫容「1號冷庫」裝備的蚌埠肉聯廠不但負責京、津、滬及東三省的豬肉供應,甚至東歐、原蘇聯的儲備用肉也從蚌埠肉聯廠調配。

就這樣,你說它「沒有品牌」?我真是「蚌埠住了」

再來說說用料和生產。陳瑤走進這個企業的生產車間,看到的是:

這種午餐肉品質就像樸實的蚌埠人一樣實在,一刀切下去,大塊的肉粒藏都藏不住,赤裸裸的誘惑。能呈現這種品質,得益於宏業集團是全國目前唯一集屠宰、罐頭製作、生物製藥一體化的綜合優勢企業,當然靠得住。

「蚌埠午餐肉」不止在全國各地銷售,還銷售到東南亞、澳大利亞等全球30多個國家和地區

據宏業集團罐頭廠副廠長邵清介紹:

「這款綠皮罐的午餐肉是要出口到新加坡的,當地70%的午餐肉都是我們蚌埠生產的。這款&apos小白豬』是要銷往香港的。港澳地區每年都會從我們這裡採購大量的午餐肉罐頭,在東南亞,很多華僑、外國友人都很認這些老牌子。」

值得一提的是,在對食品安全高度重視的新加坡,蚌埠肉罐頭市場占有率高達百分之七十。就這樣,你說它不安全?小碗 再次「蚌埠住了」!

實際上,最近不少上海市民收到的蚌埠午餐肉,分別來自宏業集團旗下的「淮河」「豬掌門」兩個品牌。「淮河」牌午餐肉是當地幾十年來經久不衰的老品牌了。而網紅產品「豬掌門」雖然推出才3年左右,但品質精良、包裝討喜,已是國內售價最高的火腿午餐肉之一了

深藏「blue」

沒有想到

蚌埠午餐肉

你竟是業界「頂流」啊!

說到這

我們有必要認識下

午餐肉

午餐肉是一種罐裝壓縮肉糜,通常原料是豬肉或牛肉等。把午餐肉切成片,可以用來夾麵包食用。這種罐裝食品方便食用。由於高溫過程可以殺滅細菌,不需要添加任何防腐劑,食用安全,衛生。

百度百科顯示:1937年,美國人Jay Hormel(荷美爾)發明了稱為Spam的食物,意思是加上香料(Spices)並以火腿(Ham)製成的罐頭食物。當時午餐只常見於中產及上層階級,一般的勞工階層並沒有吃午餐的習慣,而政府官員及公司高層所舉辦的午宴聚會(Luncheon)流行吃Spam,使Luncheon Meat(在午宴聚會吃的肉)一詞逐漸出現。當Spam傳入中國大陸之後,罐頭製造商將Spam依Luncheon Meat翻譯為午餐肉,成為午餐肉一詞的由來。

午餐肉於1957年實現國產。當年,上海梅林罐頭食品廠在捷克斯洛伐克的食品專家指導下,按西餐的口味生產出了第一款午餐肉罐頭。

頗為有意思的是,計劃經濟時期,蚌埠肉聯廠是華東地區最大的肉聯廠,生產罐頭六十多年來, 主要加工生產梅林和長城罐頭,是以出口和軍工保障為主,產品遍布世界幾十個國家和港澳地區。老上海人記憶里熟悉的梅林品牌午餐肉,蚌埠也在加工生產。事實上,早期午餐肉價格很高,多數都是出口,國內一般人是吃不起的,屬於奢侈品。小紅網竟然要把它扔進垃圾桶,誰給你的勇氣?

從午餐肉說到整個農副產品, 安徽一直是上海等長三角地區菜籃子、米袋子最重要的供應地之一。

需要強調的是,如今安徽是全國5個糧食凈調出省份之一,也是南方唯一一個,每年凈調出糧食約200億斤,調往滬蘇浙地區約60億斤,其中名優特糧食品種占70%。

安徽的「二師兄」在長三角也十分「吃得開」。定遠縣去年累計銷往長三角地區生豬達12萬頭。這12萬頭豬里,當然包括赫赫有名的定遠豬。

安徽有多愛吃小龍蝦?看看夏天的燒烤攤就知道了。但你不知道的是,安徽小龍蝦實在太多了,有60%都銷往了滬蘇浙。

除了小龍蝦,太平湖有機魚、萬佛湖鱅魚、花亭湖鱅魚、當塗河蟹……安徽說得上名號的水產多到兩隻手都數不過來。因境內有江淮兩大水域,安徽一直是長三角地區重要的淡水產品生產供應基地。2018年,安徽水產品總產量225萬噸,銷往滬蘇浙地區45萬噸。其中河蟹、青蝦、小龍蝦等優質特色水產品比重達80%以上。

藥材、蔬菜、產業、林特……安徽特色資源豐富。以林地為例,面積達6740萬畝,去年全省林特產業總產值1050億元,到2025年將達1480億元。皖西大別山區油茶、竹筍、山核桃、獼猴桃產業集群;皖北、皖東、皖中薄殼山核桃、石榴、油茶產業集群;皖南山核桃、竹筍、枇杷產業集群;皖北薄殼山核桃、油用牡丹、葡萄、梨產業集群……

安徽是中醫藥資源大省,有中藥材品種3578種,居華東之首。亳州市建成全國最大的中藥飲片加工產業集群,規模以上企業173家,年生產能力超100萬噸,約占全國的20%。

茶,安徽的名片之一。外銷量常年穩定在7萬噸,銷往滬蘇浙地區3.2萬噸。全省有12個市58個縣(市、區)產茶,主產區茶葉收入占農民收入40%以上。2020年,茶葉綜合產值477.3億元,「四大名茶」品牌價值均超30億。

2020年安徽農產品加工業產值達1.12萬億元,其中約3600億元產品銷往滬蘇浙。其中5成銷往上海,超3成銷往浙江省,近2成銷往江蘇。安徽在上海註冊、主要從事農產品貿易的公司600多家,年銷售額550多億元;上海在安徽投資從事農業生產、加工和貿易的企業和經營者達400多家,實際到位資金近百億元。在一體化的洪流,這個數量和比例只會越來越高。

這裡,小碗重點說一個數字 「158」

啥意思?2020年,安徽啟動實施「158」行動計劃,提出圍繞全省糧油、畜禽、水產、果蔬、茶葉、中藥材、油茶、土特產等優勢特色產業,力爭到2025年每個縣至少重點培育 1個優勢主導產業,全省建立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類、加工類、供應類示範基地 500個,面向滬蘇浙地區的農副產品和農產品加工品年銷售額達 8000億元

去年,12月10日,農業農村部與安徽省在京舉行工作會談, 簽署共同推動長三角綠色農產品生產加工供應基地建設加快農業現代化合作框架協議

這意思很明白,從長三角一體化發展的高度看,安徽要 成為長三角的「米袋子」「菜籃子」「果盤子」。到去年底,安徽已建了273個基地,今年還要再建100個。

年產320億斤稻米、350億斤小麥、2150萬頭豬、10.8億隻家禽、232萬噸魚蝦……疫情防控之下,這是安徽帶給長三角的底氣。

所以小碗奉勸一句小網紅: 把垃圾桶里的午餐肉撿起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4de69e353e9ee39de21163d8fd788b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