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業銀行個人綠色消費信貸業務發展淺析

2022-07-21     華道視界

原標題:商業銀行個人綠色消費信貸業務發展淺析

圖片來源:網絡

2021年有關金融數據顯示,我國消費、投資、出口增速有所放緩,其中消費數據更超預期回落。在監管窗口指導下,受疫情反覆的影響,上半年社會融資規模數據的信貸部分同樣表現疲弱,這都預示當前消費及其相關聯的個人消費信貸業務已步入新的發展階段。與此同時,圍繞「3060」雙碳目標,節能汽車、戶用光伏發電、新能源建築改造、綠色家裝家電消費等系列綠色支出或將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將重新定義社會消費支出結構,為銀行消費信貸業務發展提供新賽道。本文旨在通過研究商業銀行個人綠色消費信貸業務發展現狀,借鑑國內外現有綠色消費零售信貸產品形式,為銀行綠色信貸產品開發設計、思考如何切實連接綠色經濟產業鏈的個人綠色消費信貸需求,提供有益參考。

個人綠色消費信貸產品發展現狀

綠色金融發端於西方成熟經濟體。西方已開發國家在過去幾十年的綠色金融實踐歷程中累積了較多典型綠色零售產品的開發與推廣經驗,其中的綠色理念及金融創新值得我國商業銀行發展綠色零售業務學習借鑑。

1.國內外綠色零售金融產品現狀

部分西方已開發國家面向個人及家庭客戶,在節能建築、汽車、信用卡等領域推出了相應的綠色信貸產品與服務(見表1)。

當前我國商業銀行綠色零售業務尚處於起步發展階段。在資產業務方面,部分銀行在綠色消費貸、綠色節能貸、環境權益等領域創新推出綠色住房貸、綠色建築按揭貸、新能源汽車消費貸款等業務,為銀行傳統零售信貸業務帶來了新的發展空間。在負債業務方面,綠色儲蓄卡、綠色債券業務是商業銀行綠色零售業務創新的另一個重點方向。在中間業務方面,綠色信用卡、綠色理財成為商業銀行積極創新發展的方向。詳情可見表2。

值得一提的是,國內部分商業銀行現已積極推進綠色消費金融向個人業務領域的延伸探索,雖然推出的產品大多還未形成規模,但其產品創新思路值得研究借鑑。例如,浙江省衢州衢江農商銀行於2021年8月推出了全國首個基於個人碳帳戶且面向個人發放的綠色信貸產品「點碳成金貸」,為商業銀行零售信貸業務支持「雙碳」提供了新的實踐樣本;中信銀行於2022年4月推出了個人碳普惠平台——「中信碳帳戶」,該平台經授權後採集用戶在不同生活場景下的低碳行為數據,計量用戶碳減排量並計入個人碳帳戶,後續還將引入綠色出行、二手物品回收等更多低碳場景,方便用戶將積累的碳減排量兌換成一定權益,由此激勵用戶積極踐行綠色低碳生活方式。

2.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綠色消費信貸產品面臨的問題

商業銀行作為個人消費信貸產品的核心供給部門,置身於傳統消費金融產品轉型發展和新型市場開發培育的窗口機遇期。近年來,我國商業銀行的綠色金融產品日益呈現多樣化發展趨勢,但個人綠色消費信貸產品在信貸結構、信貸規模、產品體系及價值貢獻等多個方面還存在一定局限,面臨更多的挑戰。

一是綠色金融產品承貸主體存在結構調整空間。人民銀行發布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本外幣綠色貸款餘額15.9萬億元,同比增長33%,比上年末高12.7%,高於各項貸款增速21.7%,全年增加3.86萬億元。從承貸主體觀察,企業綠色貸款占比達九成,由此可見,目前大部分綠色金融信貸資源仍高度集中於服務企業端,面向個人的綠色金融產品仍亟待積極開發。

二是綠色消費識別及其生態價值轉化面臨挑戰。我國銀行個人綠色信貸業務發展仍處於探索階段,尚未形成新的利潤增長點。主要有以下幾方面原因:首先,如果不能聯合政府、企業、消費者,以共建、共治、共享原則共同推動構建全方位的綠色消費政策體系,任何金融機構都不具備廣泛滿足並大力推動全民綠色消費所需的社會公信力。其次,從供給側和需求側相結合的角度,國家需建立並完善統一的綠色消費標準和評估體系。這一體系不僅是打造綠色消費核心驅動力的關鍵所在,也是識別和確認綠色消費行為及其環境價值的基本前提。例如,在減排減碳方面,目前我國碳市場建設主要針對生產企業,居民消費層面的節能減排尚未切實納入計量。最後,商業銀行缺乏支持個人綠色消費的有效激勵機制及成熟手段工具,使得綠色消費不易於通過規模化、市場化的方式實現商品在消費流通領域的綠色價值轉化。

三是綠色信貸管理行業標準有待完善。現階段,綠色金融標準體系建設中存在的主要問題是綠色金融標準制定整體滯後於綠色金融業務的現實發展,綠色金融標準統計口徑不夠統一、標準不盡完善。一方面,監管統計口徑不完全一致。人民銀行發布的《綠色貸款專項統計制度》與銀保監會發布的《綠色融資專項統計制度》雖然同樣基於國家發改委等部門聯合印發的《綠色產業指導目錄》編制,但兩者在細分領域的統計範圍有所不同,譬如較人行同類制度,銀保監會制度則增加了對新能源整車及軌道交通裝備製造、客運鐵路建設、綠色航運等產業項目的涵蓋。另一方面,綠色信貸標準的業務類型覆蓋還不完備。雖然我國綠色信貸業務已發展多年,但從2012年原銀監會《綠色信貸指引》出台以來,監管部門發布的綠色信貸統計制度、綠色銀行評價實施規範等綠色信貸的標準和統計要求,幾乎都是針對法人綠色信貸業務,尚未出台針對個人綠色信貸業務的細化標準。持續完善並構建全面統一的標準指引,才能切實幫助商業銀行在研究設計個人綠色信貸產品時,制定符合監管要求的具體產品信貸政策及實施細則,提高商業銀行個人綠色信貸業務措施的操作規範性。

四是個人碳帳戶體系及應用仍需加快建設。商業銀行深入開展個人綠色消費信貸業務的一大基礎是與相關政府及監管部門充分聯動,實現個人碳信用的有效採集和標準化應用。但國內目前還尚未推出將個人消費者納入碳排放權交易體系的相關機制。早在2018年初,人民銀行衢州市中心支行全國首創「個人碳帳戶」,指導轄區銀行機構運用金融科技手段,參照原北京環境交易所碳排放的權威標準,綜合折算個人綠色金融行為碳減排量,計算碳積分,大力推動銀行個人碳帳戶的場景應用,實現個人碳帳戶在金融場景應用領域創新。截至2021年8月,衢州市26家銀行業金融機構共開立個人碳帳戶144萬戶,累計減少碳排放量4329噸。近年來,國內多家商業銀行也積極探索打造基於個人碳帳戶的綠色金融產品。此類綠色金融改革發展的實踐成果在提供有益參照的同時,也表明當前我國「個人碳帳戶」體系建設及其金融場景應用尚處於起步階段。

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綠色消費信貸業務的建議

「十二五」時期,我國首次將「綠色發展」提升至戰略層面。2021年10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完整準確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做好碳達峰碳中和工作的意見》發布,正式提出2030年前實現碳達峰、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的雙碳目標。在「3060」雙碳目標推動下,金融機構的綠色轉型已成為未來發展的必然要求。

1.明確個人綠色金融業務的戰略意義

發展綠色金融業務和踐行綠色發展理念是一個逐步實現的過程。商業銀行應儘早明確個人綠色金融業務在綠色轉型中的戰略意義與地位,從組織架構、政策制度、產品體系、流程管理、風險管理、企業文化、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著力構建個人綠色金融戰略體系,全方位打造個人綠色金融產品。

對於現有個人消費信貸業務,應基於ESG評價體系,考量各產品的現有商業模式、授信準則、核心競爭力、產業鏈合作是否符合ESG評價要求,審慎評估既有零售產品的客戶准入、授信方案的綠色環保因素等,研究在零售風險模型中逐漸引入綠色評分因子,避免過多奢侈型消費的個人融資支持,穩健提升個人綠色消費信貸業務水平。

2.加大對綠色消費領域及市場需求的宏觀研究

《「十四五」推動形成綠色消費和生活方式的政策建議》指出,在中國,衣、食、住、行(及通信)、用(生活用品及服務)占居民消費的76%,商業銀行可根據「十四五」規劃指引,在上述五大領域優先研究發展個人綠色消費信貸。另根據可計算一般均衡(CGE)模型研究,居民消費結構在未來15年內將不會產生明顯變化,而衣、食、住、行、用五大領域也是居民消費構成中對資源環境影響較大的領域。在這些領域中,單位綠色產品消費對整體經濟拉動和資源環境績效改進作用明顯。借鑑相關國際經驗,我國商業銀行也應著手研究,在「十四五」時期及未來一定時期內,推動綠色食品、綠色家居、綠色服飾、綠色建築、綠色出行、綠色旅遊等領域個人綠色產品及服務的有效供給。

3.強化與發展相適應的綠色金融基礎建設

商業銀行應順應金融科技發展和客戶金融服務需求的轉變趨勢,提前規劃建設綠色零售業務運營系統,除了綠色金融產品的開發與創新,也要加快與之配套的相關金融基礎設施建設。依託數字化轉型進程,利用手機銀行App、微信小程序等渠道引導綠色信貸業務創新發展。利用金融科技創新產品和服務,不僅可以降低傳統業務運營和能耗成本,也能為商業銀行發展綠色信貸提供創新平台。與此同時,還應積極構建與業務發展規劃相適應的綠色信貸管理體系和專業化人才隊伍,加強對綠色產業政策和貸款客戶的研究,提高綠色信貸業務的風險預判能力;切實開展零售客戶綠色信貸管理專項研究,探索構建個人綠色信貸風控模型或引入相關風險評價因子;完善貸後管理手段和工具,增加對信貸資產的綠色維度專項監測和預警。

4.分步推進個人綠色信貸產品體系構建創新

商業銀行零售體系可探索最具發展潛力的市場優先投放綠色信貸資源,同時加快綠色消費信貸產品體系創新。第一階段,強化市場有所實踐的綠色信用卡、綠色汽車消費貸等產品的功能創新。面向個人綠色交通出行、綠色建材改造、生態農產品消費、個人閒置物品交易等諸多綠色領域的日常消費資金需求,完善信用卡、個貸等產品功能,打造銀行社會品牌形象的同時構建個人綠色消費金融產品種類。第二階段,依託政府綠色信息交易平台,積極推廣個人碳帳戶(如碳積分、碳信用等),通過個貸、信用卡分期、融資租賃等產品,滿足客戶對節能環保產品大宗消費的資金需求。比如,將個人碳信用資產應用於信用卡利率優惠、透支積分、消費讓利的產品設計,研究信用卡分期付款或循環透支中傳統信貸評分與個人碳信用的有機結合,以及基於農村消費能力提升背景下的信用卡下沉市場的轉型研究。

5.加強科技應用促進綠色轉型發展

商業銀行可以考慮從以下幾個方面進一步拓展金融科技在綠色金融領域的運用:一是運用金融科技搭建個人綠色資產捕捉、識別、打標、溯源和環境效益測算系統平台;二是運用大數據、雲計算等技術實現對個人綠色金融業務數據的統計分析、報送管理、風險監測和績效評價;三是運用物聯網和AI技術,獲取、記錄個人綠色減碳消費行為數據,形成個人碳信用畫像;四是利用區塊鏈等技術記錄各類個人金融基礎資產,設計發行多品類綠色低碳金融產品,促進支持客戶綠色低碳行為;五是運用大數據、人工智慧技術為綠色低碳偏好客戶推送適宜的綠色低碳生活信息或金融產品。

6.加強綠色消費信貸產品業務推廣

發展綠色消費信貸產品不能僅停留在執行國家政策要求的層面,更要具備真正把它作為開發商業銀行可塑性產品的能力。事實上,隨著社會各界對環保標準要求不斷提升,供給側生產領域的高質量發展離不開需求側消費領域的轉型升級,同時,綠色消費市場需求變化的步伐持續加快,綠色信貸產品終將成為商業銀行新的利潤來源。

因此,商業銀行應高度重視綠色信貸產品的業務推廣,提前研發設計操作性強的落地推廣方案,以提升綠色信貸產品社會接受度及客群觸達面。探索綠色零售業態、培育綠色消費習慣,聚焦碳達峰、碳中和目標,做好綠色零售信貸發展規劃,優先發揮綠色信用卡、綠色消費貸款兩大類產品的的支持功能。

通過不斷完善個人綠色信貸產品體系,加強科技創新在金融領域中的實踐應用,可為我國商業銀行發展個人綠色消費信貸業務提供有益幫助。此外,我國商業銀行還應積極開拓國際視野,尋求與國際領先機構合作交流機會,吸收創新元素,結合實際,強化產品創新,踐行高效綠色發展理念。這不僅關乎商業銀行自身發展前景,也代表著企業的責任擔當。

文章來源:中國信用卡

作者:馮紀昆

免責聲明:本文、圖片均轉載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銀行凈利再現超30%增長:供需兩旺推動信貸增長 不良持續下降

銀行消費貸利率降至3.2%,居民信貸能否得到改善?

大家都在看

上半年銀行信用卡業務調整匯總:疫情保障、帳戶管理、交易管控、息費調整等

央行:99%的銀行業資產處在安全邊界內

中信金控來了!中信銀行等股權已劃至旗下,將做強銀證信保和資管五大領域

銀保監會中層換防仍在繼續:年內9大地方局迎新掌門

平安銀行董事長謝永林:資產質量是銀行生命線 堅持零售轉型方向不變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49eb3c1f633058cd507ef55d39666b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