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隊》是今年賀歲檔的影片里,非常特別的一部。
它是近年來你很少見到的那種現實主義的國產片。
它的現實感不僅在於肌理,也在於內核。這部電影一步步地打破觀眾的預設,最終讓你很驚訝地看到:原來現在還有人是這樣講故事的。
正如你也很難相信,原來在我們身邊,還有這樣的一群人,還有像程兵這樣的人。
《三大隊》講述的是一個追兇十二年的故事。
刑偵大隊隊長程兵帶領的三大隊,在辦理一起惡性案件的過程中,導致嫌犯之一意外死亡,被判入獄。
看守所里,地頭蛇指著他的額頭,羞辱他說,你不是警察了,以後也不會再是了。
但出獄以後,他依然堅持以普通人的身份,去追蹤另一名在逃的嫌犯。
最開始,跟他一起做這件事的,還有三大隊從前的兄弟們。但慢慢地,他們都因為各自的理由離開了。
只剩下程兵一個人,還在繼續做這件事。他沒有辦法停下腳步。
其實直到影片中段的時候,我都以為《三大隊》會像是那種很精彩的好萊塢類型片,主角從低谷里站起來,再走向人生的巔峰。
影片里也確實有一場這樣的戲:出獄之後,程兵去拜訪了從前的兄弟們,所有人決定一起再追一次。
昔日的三大隊,現在變成了開出租的、訓烈狗的、做保安的、開宵夜攤的……但他們寶刀未老,在一個深夜,乾脆利落地破獲一個拐賣窩點。
警笛聲響起時,五人功成身退。雖然脫下了警服,他們還是可以做夜晚的無名英雄,守護這座城市。
但恰恰是從這裡開始,影片走向了另一個拐點。
再往後,有人為了妻子離開,有人為了兒子離開。
有人是為了愛情,他還年輕,他還有未來。而有人則身患絕症,他的人生已走過半場,他無力再追。
你會指責他們半途而廢嗎?
老實說,真的很難。
影片定格在每一個人離開的瞬間,在他們不得不轉身的那一刻,在人來人往的車站,在下著大雪的跨年夜,在望不到盡頭的河岸。
特寫對準他們的臉,每一張中年男人的臉上,都寫著歲月的蹉跎,時間的溝壑,和無法用語言來言說的痛苦、糾結和不舍。
他們不願意走。他們也想要回頭。
但有更多沉甸甸的重量,壓在他們的身上。必須做出選擇,必須放手,必須離開。
看到這裡的時候,大概就能明白,《三大隊》的落腳不僅在於案件,更多還是在於人。
影片講的是一些人的放手,和一個人的堅持。
這裡面沒有所謂的道德審判,更沒有高下之分。為什麼放棄,和為什麼堅持,都很重要,都很值得被書寫。
因為正是這些「為什麼」,拼湊出了每一個普通人的人生。
影片取材自真實事件,其中改動最大的一點可能就在於,將它從一個人的故事,變成了一群人的故事。
之所以是群像戲,其實也是出於一個非常樸素、非常善良的希望:主創們希望程兵不要那麼孤獨,希望他身邊的小夥伴們能再陪他走一段路。
但這樣的脈脈溫情是短暫的,就像我們每個人人生半場曾經歷過的那些,很珍貴的、最終卻只能變成回憶的溫暖。
很殘酷、也很真實的是,他們的確只能陪他走一段路。
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些人也映照了程兵的人生。
一方面你可以看到,程兵其實也是可以有選擇的。
他身後擺著無數條退路,他也可以選擇安穩的小家庭,昔日同事、現在的楊局甚至還可以安排工作。
一方面你也會聽到,其實程兵的耳邊自始至終都有很多的聲音。
讓他放棄的聲音,讓他回頭的聲音,告訴他「你想做的事情根本不可能」的聲音。
是他自己聽不見,也看不見。他選擇一路向前,逆水行舟。
最後他的確也沒什麼可以放棄的了,他已經孑然一身,只剩下他自己了。
他在手機里編輯「我追不動了」,卻不知道發給誰。
他親手斬斷了自己所有的路,所以他只能繼續追下去。
在那一刻我坐在影院裡是很難受的,因為真切地感受到了他的無力。
而藉由這種巨大的無力感,影片也在重新審視程兵的執念,去重新向程兵、向每一位觀眾追問那個問題:
為什麼還要繼續追?
理論上,答案是一開始就清楚的,程兵心裡有三個執念。
第一個,是十幾歲慘遭不幸的花季少女和程兵女兒年紀相仿,他答應受害者家屬五天破案卻未能做到。
第二個,是師父的去世。
第三個,則是對曾穿過的警服的承諾。
但隨著劇情的發展,你會發現,這些執念也都被一一地消解了。
第一個執念,程兵不僅沒能破案,也錯過了女兒成長最快的那幾年。他不是最稱職的父親,在昔日的家庭里,也失去了自己的位置。
第二個執念,他得知了師父去世的真相,可能和王二勇的關係並沒有那麼大。
這其實是我覺得非常狠、也非常「敢」的一個地方。它是一種反轉,一種對於所謂的「英雄敘事」的消解。
相信在得知真相的那一刻,程兵內心會有一種空蕩蕩的感覺。原來「報仇」只是他的假想,其實並不存在。
但這也是生活。很多時候,真實的生活並沒有那麼多的戲劇性,那麼多偉大的「必然」。它只是一種偶然。
他的師父當年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事實,自己就是老了、不行了。
而現在,程兵也到了這個關口,同樣需要面對自己的衰老和無力。
當然,這個故事最狠的地方還是在於,到最後,連程兵的第三個執念,也被消解了。
真兇落網的那一刻,他用顫抖的聲音問年輕的警察,現在,零口供也能定罪了嗎?
他得到了肯定的答案。
可是當年,正是「口供」二字改變了他的人生。
儘管在某種程度上,程兵的確「戰勝」了科技,用最笨的辦法熬過了兇手,但是人人都在向前,連兇手都戴上人形面具、假裝開始新的生活,只有他還停留在原地。
他勝利了,但這一刻他也無比失意。
這種失意,不僅是成功之後的虛無,也在於他意識到,原來自己也是早就被時代拋下的人。
他盡到了自己的職責,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也就迎來了功成身退的一刻。他不再被需要了。
在新的時代面前,他和他所代表的「舊」的方法和「舊」的人,都必須謝幕了。
這也是《三大隊》很珍貴的地方。一直到最後,它都保持了一種樸素的克制,和非常平靜的現實。
這部電影講的是刑偵,是英雄主義,更是每個平凡人的一生,是他們不得不面對的失意。
三大隊第一次集結,沒能破獲大案;第二次歸隊,還是沒有完成任務。
程兵的小兄弟在與嫌疑人搏鬥的過程中不幸喪生,但那不是他要找的人。
而最終,程兵找到了自己要找的人,如此英雄的、高光的時刻,他也不過是站在街頭,茫然四顧,再淹沒於人海之中。
每一次你以為故事要高高立起的時候,突然又會被輕輕地放下。
因為人生就是這樣,浮浮沉沉,在低谷中尋找希望,又在高潮處面對失去。
這可能會讓我們思考一個問題,表面上看,《三大隊》好像是講了一個沒有那麼商業、沒有那麼熱血的故事。
甚至於,影片中有許多處的情節也都是刻意在反類型、反高潮。程兵作為主角,他的信念也一直在被質疑,他做這件事的意義在不斷被消解、被拷問。
但,為什麼反而會覺得這是一部非常精彩、非常有力量的作品?
可能恰恰也就在於,這部電影講的是人。
是非常真實的、有血有肉的人,更是活在現實中的人。
神可以為了一種理念、為了一個信仰而活著;但人卻不可以。
人要不斷地面對自己的失意、無力和衰老,甚至於要對抗生活本身的虛無。
《三大隊》里沒有所謂的宏大敘事,也脫離了類型片的套路,它只是將鏡頭對準每一個普通人,很平實地講述他們的生活。
程兵也並不是一個一路開掛狂飆的英雄,他只是做出了一個他自己覺得對的決定,並且平靜地付出了所有的代價。
追兇十二年,這個過程里不僅伴隨著看得見的取捨,也伴隨著看不見的沉痛。
這一點也不熱血,直到最後也並不熱血。
因為人生從來都沒有那麼多的奇蹟可言。人活這一輩子,可能也就只能做一件事,也就只活那一個瞬間。
至少程兵找到了,三大隊的任務也圓滿完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