雍正王朝:扮豬吃大象,看似忠厚老實的弘晝,才是隱藏最深的皇子

2023-11-16     楊角風發作

原標題:雍正王朝:扮豬吃大象,看似忠厚老實的弘晝,才是隱藏最深的皇子

在《雍正王朝》中,最經典的劇情,無外乎九子奪嫡了。在這個過程中,九位皇子為了皇位勾心鬥角,各顯神通,那叫一個精彩。

但有句話說的好,叫虎父無犬子,既然老爹靠跟兄弟們的鬥爭才上的位。那麼,作為雍正帝的兒子們,即使在數量上比不上康熙帝,但個個也不該是省油的燈。尤其是弘時,為了奪得皇位,沒少算計四弟弘曆和五弟弘晝,最終落得被逼自盡的下場。

跟兩位哥哥的鬥狠不同,五阿哥弘晝一直以來的形象便是糊裡糊塗,甚至還干出一些類似「活出喪」的荒唐事。身在帝王家,難道他就沒有爭奪皇位的野心,還是說,我們都被其看似荒謬的外表給騙了?

楊角風談雍正王朝系列文章:論偽裝,沒人比得上弘晝,他才是全劇隱藏最深的野心家!

一、

跟弘時和弘曆不同,五阿哥弘晝不管是在康熙朝還是雍正帝,其存在感,一直就很低!

在康熙朝,如果我沒記錯的話,弘時和弘曆的出場次數很多,而弘晝僅出場了一次。當時老四胤禛將鄔思道從揚州帶回北京,除了暗中給自己當參謀以外,還有便是府邸聘請的教書先生。

弘時歲數要大一些,雖然在劇中看不大出來,但歷史上的他是比弘曆大七歲的。弘晝雖然歲數小一些,但其實他跟弘曆僅差一歲,可就因為這一歲之差,他就沒機會在鄔思道教書的時候出現了。

這也導致,鄔思道在教書的時候,面對的只有弘時和弘曆,甚至於去熱河狩獵,弘晝也因歲數小,而沒機會參加。

可以說,弘時和弘曆在很小的時候,在其老爹還沒成為皇帝之前,劇中就已經透露他倆的結局了。比如弘時就跟老八胤禩走的要近一些,他生病了,也是八叔、九叔、十叔、十四叔去看他,八叔還說:

「等你的病養好了,八叔帶你去野外放鷹兒去。」

所以,這小子從小就愛玩鳥,不愛學習。也導致在熱河狩獵前,鄔思道給他倆開小灶上課,剛講到關鍵時刻,這弘時就尿遁了:

「先生,先生,我要撒尿,我要撒尿!」

結果人家弘曆學到了康熙帝英勇狩獵的典故,且在狩獵場上大放異彩,獲得象徵儲君意味的金如意一枚。

二、

也就是說,雍正帝的皇位傳給誰,根本就沒啥懸念,康熙帝就已經幫他選好了!

所以,自從熱河狩獵之後,弘曆就不用再跟著鄔思道學習了,轉而到了康熙帝身邊,由皇爺爺親自教授。甚至於,小小的弘曆就敢騎康熙帝的「尿脖」寫字,美名其曰「騎大馬」:

「皇爺爺,你可要扶好我啊!」

這個「扶」可不僅僅是扶著他,別讓他從脖子上掉下來,更是有扶他當皇帝的意味在裡面。

當然,康熙帝不僅教弘曆學習文化知識,在武藝方面也不放鬆。西北戰事起來之前,康熙帝就跟長大了點的弘曆在比劍,一招一式比劃的確實像那回事。

在這一點上,雍正帝就不行,他在劇中唯一一次展示武藝,就在西北戰事起來之後。他想去競爭大將軍王,於是跑到自家後院,穿上戎裝射箭,可惜射出的箭就跟竄天猴似的,到處亂竄,沒個准性。

相對於跟老八胤禩親密的弘時,受康熙帝青睞的弘曆,五阿哥弘晝的存在感就低多了。他唯一出場的一次,是在鄔思道剛到雍親王府不久,還是年秋月抱著他,去給鄔思道獻殷勤送護膝:

「弘晝,把護腿給鄔先生試試!」

雖然劇中沒有出現過弘時、弘曆和弘晝他們三個在一起讀書的場景,但是老八胤禩被抄家的時候卻說過這麼一句話:

「你們兄弟三個在一起讀書,弘晝是最不用功的一個,可哪一次背書,他不是倒背如流?」

三、

按照剛才的推斷,熱河狩獵之後,弘曆就去宮裡讀書了。弘時嘛,又不怎麼用功,那鄔思道能全身心教授的,便只有弘晝一個了。

因為鄔思道的人設在劇中擺著呢,註定是一個拿不上檯面的人,這也是雍正帝即位之後,非要當晚回到府邸想滅了他的原因所在。也正是因為他以陰謀論著稱,康熙帝擔心教壞了弘曆,才特意將其帶到自己身邊,教弘曆正大光明的帝王之術。

換句話說,鄔思道思想的精髓,也就只能傳給弘晝了。對,你沒猜錯,弘晝就像鄔思道一樣,在暗處默默使勁,一看情況不對,立馬退隱了的高人!

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小小的弘晝,作為一名資源最少,資質最薄,背景最差的皇子,他有沒有奪嫡之心,又有沒有付出行動呢?

弘晝其實就像老八胤禩評價的那樣,善於偽裝,用不用功和荒誕不經的表象,來掩飾自己的倒背如流和與光同塵:

「他做了那麼多荒誕不經的事情,可哪一件是違背家法祖制的,他是變著法子與光同塵啊。」

他很聰明,但卻表現出一種傻乎乎的樣子,童叟無欺,見誰都是一臉尊敬的樣子,且總是在講自己笨。這種表現,不僅僅是雍正帝面前,在皇叔面前,在大臣們面前,即使在李德全,李公公面前,也是如此。

所以,見面都是李公公長,李公公短的叫,時不時還塞點鈔票,求指教。李公公呢,也樂於指教,面對雍正帝心情不好的時候,也會善意提醒。

四、

倒是弘時,聰明不用到該用的地方,見李公公還一副高高在上的樣子,甚至還當面揭人家的短:

「別跟我玩這花花套兒,就您老公公這套把戲,只能哄外頭那些暈頭鴨官兒,以為我不知道?」

李公公可是兩朝元老,哪能這麼挖苦,既然你弘時這麼不懂人情世故,想見皇上可就沒那麼容易了,您啊,就在下面跪著吧!

弘時表面上聰明,其實實在是蠢笨,科場舞弊泄露試題就不說了,但就參與八王議政逼宮一事上,從一開始他去提議讓自己管這事,雍正帝就已經看透他了。當時,他還傻呵呵的說,八叔那麼厲害的人,也只能對整頓旗務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兒臣怎麼,怎麼……

雍正帝直接陰森森問了一句:

「這話是誰對你說的?」

雍正帝那麼多眼線,當然清楚老八胤禩他們是什麼心思了,不然的話也不會在老十三胤祥提出邀請旗主王爺進京有風險時,特意回到:

「要是膿包,遲早得擠了他!」

既然已經是膿包了,總得找個機會擠掉吧,何不趁著這次旗主王爺們進京呢?畢竟,當時雍正帝推行的新政,士紳一體當差一體納糧,以及攤丁入畝都已成功,只差旗務了。

這也恰恰說明,雍正帝早就做好了應對之策,來了一出將計就計,就是要引老八胤禩他們上套。他只是沒想到的是,這件事,竟然是弘時過來請命,難道弘時也跟老八他們攪合在了一起?

五、

反觀弘晝就聰明多了,雍正帝在答應弘時的請求後,不過是喊了一聲他的名字,弘晝就直接答非所問了:

「兒臣既沒有三哥的這份心思,也沒有四哥辦事的能力,只是身子骨結實,只望能把皇阿瑪的病,移到兒臣身上,就算替皇阿瑪分憂了!」

所以,他這一套說辭,成功欺騙到了雍正帝,雍正帝還讓他坐到身邊,並教育他。說,平時啊,要多讀讀書,多練練騎射,不要整天跟和尚和道士們攪合在一起。

這說明什麼?

這說明弘晝對權力沒有慾望,對皇位沒有想法,自己也沒有什麼野心的偽裝很成功!

這種偽裝不僅騙了雍正帝,也騙過了其他人,比如老十三胤祥,他臨終前也只是囑咐雍正帝說剩下的皇子中,一定要提防弘時:

「弘晝沒心思,但願弘時不會!」

以及老八胤禩,他給弘時分析情況時,也是認為弘晝雖然聰明,但也是無心皇位,不用擔心:

「你無需擔心弘晝,他不像你皇爺爺,也不像你皇阿瑪,說到像,他倒真有點像你皇太爺世祖章皇帝,他知道當皇帝是苦差事,平安做個王爺是真正的福分,所以,他不會和你爭!」

可以說,弘晝沒有奪嫡之心的表象,騙過了朝野上下所有的人,但唯獨沒有騙過我,因為他太像雍正帝了!

六、

當年雍正帝還是老四胤禛的時候,鄔思道就對他說過這麼一句話,他也一直在照做,這句話就是:

「爭是不爭,不爭是爭,夫唯不爭,天下莫能與之爭。」

不一樣的地方在於,雍正帝理解的自己不爭是假不爭,他理解的弘晝的不爭是真不爭,但真實情況並非如此。

弘晝很清楚,相對於弘時和弘曆,自己去爭取皇位的勝率幾乎為零,除非他倆都死了,皇位才有可能落到自己頭上!這跟當初雍正帝上位的情況還是很像的,他也是幹掉了太子、老大、老三、老八後才上位的。

所以,弘晝只能韜光養晦,慢慢等待時機,就像當年太子胤礽給任伯安寫的書信一樣。老四胤禛只需稍做點手腳,就讓太子跟老八乾了起來,最後漁翁得利。

而這個時機,恰恰就是弘時自薦要去整頓旗務,並點名弘晝一起跟著。

弘晝不傻,關鍵時刻雍正帝將弘曆派到了江蘇李衛那,弘時又跟老八胤禩走的近,且已經被雍正帝猜忌,這裡面鐵定有事。

在豐臺大營,弘時說旗主王爺們要來接管,見眾將領不信,還特意問弘晝:

「讓四位旗主王爺進京整頓旗營兵務,是皇上的旨意,五弟你也聽到了是嗎?」

弘晝只知道皇上讓他整頓旗務,但並沒有講接管豐臺大營的事,況且豐臺提督自己都說了,只有皇上聖旨和十三爺手諭才能接管大營,其餘人想都別想。弘晝作為皇子,這點基本常識難道沒有嗎,平時謹小慎微的,怎麼這次這麼痛快的肯定了?

七、

說到底,他就是在套路弘時,甚至擔心自己表現的太爽快,對方會起疑,還特意在回來的路上問弘時:

「皇阿瑪是說整頓旗務,但並沒說讓他們共同管理防務!」

他若是起疑的話,為啥不在豐臺大營說,偏偏在回來路上再說呢?

一方面,他這時候說,事已至此,已經無法挽回,確保弘時上套。另一方面,以後事發之後,自己有了這段問話,也可以洗脫嫌疑。

當然,若是八王議政逼宮真成了,那也白搭,所以,他還得確保弘時的計謀成功不了,這才有了第二天朝會前,他故意磨磨蹭蹭,欲言又止,將情況告知了老十三胤祥。

等到朝會上面,雍正帝問弘晝怡親王去哪了時,他明知老十三胤祥去處理豐臺大營的事了,卻隱瞞,說去看病了。

此舉一方面可以穩住老八胤禩一夥,另一方面也給了老十三胤祥更多的時間,同時也麻痹了弘時,讓他自己暴露自己。

等到軍隊真被「接管」了,雍正帝惱羞成怒,問弘晝這究竟是怎麼回事時。他其實可以將弘時供出來,但不能那樣做,只能支支吾吾看向弘時,向其求助,等於點名了弘時才是幕後主使。

他這個舉動,恰恰是讓弘時當著雍正帝的面將責任往自己頭上推:

「五弟也就是誤說了一句,是聽皇阿瑪親口說的……」

而這個責任,雍正帝作為皇上,一眼就能看出來是假的,畢竟在他心目中,弘晝並做不了主。這樣就可以在事後,徹底洗脫自己的嫌疑,自己確實是無辜的。

八、

但這只是奪嫡的第一步,接下來弘晝的騷操作,才是其權謀的頂級表現!

之前我(楊角風)詳細解釋過很多遍,八王議政逼宮就是雍正帝設下的圈套,就是為了引他們上鉤的。這樣一來,老八胤禩這個膿包就可以名正言順的擠掉了,而雍正帝派去抄他家的人,恰恰又有弘時和弘曆。

明知道豐臺大營被接管一事跟弘時和弘曆有關,他們倆有可能跟老八胤禩串通一起的,雍正帝為啥還派他倆去?

其實很簡單,就是雍正帝對他們倆的試探,這次試探甚至決定了倆人的生死。

因為這個差事很難干,抄的狠一點,會給人們,尤其是雍正帝留下一個狠毒的印象。抄的不夠狠,又難免給人一種,跟老八胤禩有關係的嫌疑。所以,人家弘晝繼續裝傻賣楞,躲在家裡搞了一出「活出喪」,避開了這件事。

在別人面前,他可以說自己最近總是走霉運,有血光之災,只能找群道士做法,去霉運。但是,到了雍正帝面前,他就不能這樣回答了,只能如實答覆:

「兒臣那些昏話本是搪塞世人的,兒臣實在是因為辦不好差事,怕到頭來又給皇阿瑪添亂子!」

這句話是真是假,雍正帝心裡是打疑問的,所以故意說你整天跟道士和和尚攪合在一起,這是在學當年的朕啊,你這是在明哲保身。

九、

弘晝當時就嚇得一身冷汗就出來了,如果順著雍正帝的話說,那就是居心不良,欺君之罪,不肯為國家辦事,所以不能承認:

「兒臣百無一用之人,就再修上十輩子,也望不上皇阿瑪的項背啊。」

是啊,我要是有用,也就不會出豐臺大營那一茬子事了。幸虧皇阿瑪英明神武,力挽狂瀾,不然這事就糟了。

雍正帝越發覺得他像當年的自己了,於是又放出一個大招,說自己當年也跟他一樣,潛心修行佛法,卻沒想到皇位落到了自己頭上。

這句話就差拍著弘晝的肩膀說,你啊,最適合皇位了。那弘晝哪裡敢承認,只能說自己啊,就像一隻小螢火蟲,哪裡有皇阿瑪的太陽亮。

見弘晝不吃這套,雍正帝便將曾靜罵自己的文章拿出來了,想試探一下弘晝。結果,人家連看都不敢看,直接來了一句:

「這些狂犬吠日的瘋話,兒臣不屑一看,也請皇阿瑪,不要理睬」。

鋪墊到這裡也差不多了,雍正帝也不得不步入正題,詢問當初弘晝在朝廷之上留下的疑點了。是啊,既然弘時說,當初是自己假傳的聖旨,那麼,是怎麼傳的啊?

弘晝怎麼答?

這是一個兩難的選擇,如實回答,就會落下個手足相殘的印象,就像當年對太子胤礽落井下石的老大胤禔一樣,被康熙帝痛罵蠢豬。若是不如實回答,那就會落下,自己替弘時掩護的罪行。

十、

所以,思前想後之後,弘晝給了一個這樣的回答:

「兒臣記不清三哥說過什麼話了!」

就像老八胤禩評價的那樣,弘晝小時候讀書,哪一次不是倒背如流,怎麼可能會忘記?

他這樣說,無外乎想向雍正帝表明,一是自己本性善良,不願意手足相殘;二是這次八王議政逼宮,自己確實不是參與者;三是我對皇位沒有想法,也不想爭奪皇位。

但是,他還有第四個隱藏的心思,那就是先不讓弘時暴露,讓他去完成他該做的事!

事實上,他供不供出弘時,對雍正帝來講意義不大,他早就鎖定了弘時了,不差弘晝這麼個人證。但是,對弘晝來講,意義就不一樣了,因為接下來便是他距離皇位最近的一次。

為啥這樣說?

因為此時的弘時已經派出殺手去殺弘曆了,若不是圖里琛半夜抽風,非要拉雍正帝去見隆科多;若不是隆科多良心發現,突然就供出了弘時;若不是圖里琛及時趕到了江蘇,並告知了李衛情況;若不是弘曆命大,劉墨林用自己的性命替他擋了一刀……

那麼,弘曆一死,弘時再被賜死,雍正帝的皇位屬於誰?

只可惜,弘晝的運氣差了那麼一點點,上天總是在眷顧著弘曆。等到弘時被老爹賜死之後,弘晝也就嚇破了膽,再也不敢覬覦皇位了。

作為一個聰明人,卻要裝一輩子的糊塗王爺,這對於弘晝來講,也是一種折磨。可是,這又能怪誰呢,誰讓他生在帝王家呢?

所以,論偽裝,弘晝才是藏的最深的一個,也有過野心,並非是省油的燈!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2e75de4ec61dfe76a5b7c329bc9b8b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