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兵百萬,歷經70年,隋唐兩朝為何一定要滅了高句麗?

2023-09-01     讀史

原標題:發兵百萬,歷經70年,隋唐兩朝為何一定要滅了高句麗?

高句麗壁畫

01

這故事得從商朝講起。

周武王姬發滅了商朝,但是紂王他叔箕子不願意投降,就帶了5000人從河南出發,一路往東北溜達。

剛滅了商朝,周朝也沒實力派遠征軍去打箕子,但為了噁心箕子,姬發就想了個嗖主意:箕子跑到哪,他就派個人過去,下道詔書把箕子封到哪。

天天看著這種嘴炮,箕子覺得很噁心,就想離姬發越遠越好,於是,一路就跑到了朝鮮半島北部,沒辦法再跑了,再跑就進海里喂魚了,就在那裡建立了個國家,史稱「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很能熬,周朝滅了他還在,秦滅了他還在,後來劉邦統一天下後,就把自己的小夥伴盧綰封到了燕國當燕王。

再後來劉邦大殺異姓王,盧綰怕了,就造了反,但事情很快就敗露了,只能跑到了匈奴。

而盧綰手下有個叫衛滿的人,則帶了1000多人跑到了箕子朝鮮。

箕子朝鮮好心收留了衛滿,結果卻是引狼入室,一年之後,衛滿就反了,滅了箕子朝鮮,建立了「衛氏朝鮮」。

當時的東北亞國際形式大概就是下圖那樣子(因為沒找到合適的地圖,就自己畫了個,邊界肯定非常非常不准,大家知道那個意思就行)

扶餘和高句麗又是咋會事呢?

這倆都是中國東北少數民族濊貊( huì mò )建立的。

他倆原來都屬於扶餘國,後來扶餘一位太子不受老爹待見,就跑到了南邊,建立了高句麗。

衛滿滅了箕子朝鮮之後,就向漢稱臣,年年朝貢了。

又往後傳了兩代,衛滿的孫子「右渠」當了國王,但這傢伙是個二貨,不知道漢有多強大,以為自己老牛逼,就不朝貢了,而且還挖漢的牆角,招收漢人流民,不讓其它小國去漢朝進貢。

右渠的運氣不好,遇到了神擋殺神佛當殺佛的千古一帝漢武帝。

但漢武帝當時一心想打匈奴,就派了個叫涉何的大臣去勸右渠老實點,但右渠就是不聽,讓一個大臣護送涉何回大漢。

涉何也是個暴脾氣,走了一路氣了一路,覺得太沒面子了,剛到兩國邊境,就把右渠的大臣給殺了。

漢武帝知道這事後,非但沒生氣還任命涉何做了遼東郡東部都尉,專門針對朝鮮。

右渠氣不過,就率兵突襲了遼東郡又把涉何給殺了。

漢武帝怎麼可能忍受這種悶氣,於是,派了5萬大軍兵分兩路,就把衛氏朝鮮給滅了。

並在那裡設了4個郡,長官都由大漢直接任免。

ps

最近幾年,在漢四郡發現了幾千座漢代墓,墓葬的風格,裡面的東西和當時漢朝的一模一樣,也能說明這裡在當時絕對屬於漢朝領土。

02

王莽篡漢後,天下群雄並起,這四個郡也割據了一方。

劉秀統一天下,建立東漢後,又把這四郡收了回去。

東漢滅了之後,就到了魏晉南北朝,中原地區不斷混戰,這時候原來那個位於中國東北的高句麗就變強大了,滅了扶餘國、還滅了四郡。

到隋朝時,東北亞局勢就變成了下圖的樣子:

公元668元,新羅聯合唐朝,滅了高句麗。

之後,唐朝在此設置安東都護府,676年唐將安東都護府遷至關內,隨後朝鮮人才統一朝鮮半島。

也就是說,從周到唐,大概有1600多年,朝鮮半島北部的政權都是由中國人建立的。

所以,楊廣以及後來的唐朝派兵去打它,絕對是名正言順,這叫收復故土。

所謂,中國雖大,但一點也不多餘!

當然,這只是在法理上決定了隋唐兩朝一定要攻打高句麗。

03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防止他從小強變成隔壁老王。

《左傳》里有句話說的非常對,「匹夫無罪,懷璧其罪。」

所以,一個國家只可能有兩種命運:要麼吃掉別人,要麼被別人吃掉。

所以,在中國古代,無論是誰建立了政權,第一個目標,都是統一中原。

第二個目標,都是打服周圍所有的國家,讓他們對中原王朝沒有實質性的威脅。

秦漢、魏晉、隋唐、元明清,個個如此。

隋唐四個皇帝為啥一定要打高句麗,因為周圍其它國家都服了,就他一個國家不服氣,而且還咄咄逼人,以為自己是超級大國,有事沒事想踹隋唐兩腳。

當然,高句麗敢這麼干也是有底氣的。

在5世紀初,就兩度擊敗日本,繼而征服了新羅和百濟。

6世紀中,結束了內戰的高句麗已經完全在東北亞構成了一個小天下式的朝貢體系了,這個範圍類似後來的偽滿洲國+日屬朝鮮。

更可怕的一點,地據東北坐擁廣大平原的的高句麗不是一個漁獵政權,而是一個農耕政權,且已經完全建立了律令制國家。

這個體系十分類似於後來日本飛鳥時代晚期的律令制。

這樣的國家是完全有能力消化秦漢故土遼東的,所以收復遼東,越早越好。

更令人震驚的是高句麗的人口。

截止到隋朝,中原政權已經分裂了將近300年,人口銳減,隋文帝休養生息,終於在開皇末年把人口提到了870萬戶,大約5000萬人。

而後隋末天下大亂,有效人口在貞觀年間又降到300萬戶,約1500萬人。

根據秦昇陽教授的研究,高句麗的人口大概在300萬左右。

隨意參考下吧:北宋9000萬人,遼900萬人。

如果按照這個比例,放現在來說高句麗有2億多人。

換句話說,高句麗這個國家作為東北的霸主,又攬有遼東,其對中原的長期威脅遠大於遼對北宋的威脅。

因此隋煬帝不惜發兵百萬身死國滅,唐太宗寧棄一世英名,也要勞民傷財,北上遠征。

但高句麗十分抗揍,一直從隋文帝開皇十八年(598年)扛到唐高宗總章元年(668年)才滅亡。

中原王朝自秦以來,最是提防蒙古高原,然而歷史一次又一次的證明,最有威脅的,還是能把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連成一片的政權。

臥榻之側,豈能容他人酣睡?

揍他,就是為了國家安全。

04

下面,再拓展一下知識面,為何中原王朝對朝鮮的統治力總體比較弱,後來還給丟了?

主要原因就是財政問題了。

朝鮮那疙瘩山地太多,平原太少,以古代的生產力,種地養不活多少軍隊。

駐軍多了,還要從內地調糧,得不償失。

駐軍少了,有叛亂時,又不好鎮壓。

而且中朝之間還有個長白山,運糧、運兵都很不方便。

下圖是朝鮮半島地形,大家可以看一下,幾乎全是山,就巴掌大的一塊平原:

所以,即便是21世紀了,朝鮮也經常發生荒災,需要國際社會運糧去救濟。

即便是韓國那麼發達,水果的價格也高的嚇人不是?一個西瓜29800韓幣,摺合成人民幣差不多180塊。

總之,就是朝鮮那地方,能種地的地方太少,養活不了多少人,統治這地方財政上不划算,所以,歷代中原王朝的態度就是,只要你服我,我就懶得理你。

朱元璋對這一點認知就非常到位:「朕視高麗不止一彈丸,僻處一隅,風俗殊異,得人不足以廣眾,得地不足以廣疆。」

越南、琉球和朝鮮類似,也是這個原因。

其實我國國內也有很多類似的地方,例如明朝之前的貴州、雲南等地,也是因為窮,雖然它們名義上歸朝廷統治,但歷代王朝基本施行的都是羈縻政策。

明清兩代,才開始對雲南和貴州施行「改土歸流」,為啥呢?

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明朝的時候紅薯和玉米傳到了我國,雲南和貴州原來不適合種地的地方,竟然可以種地了,能養活更多人了。

06

只要是有利可圖的地方,老祖宗都幫我們給占領過了。

比如河套地區,「黃河百害,唯富一套」,周圍全是荒原和沙漠,但這一塊卻是綠洲,被稱為塞上江南,原來被匈奴占著,但秦朝時候,秦始皇就派蒙恬率十萬大軍給占了,並遷徙了3萬戶到那裡戍邊。

還有甘肅和新疆,放眼望去全國荒漠,但老祖宗們還是給納入了版圖。

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通過絲綢之路,中原王朝的絲綢、茶葉、瓷器、香料等,可以運到西方,賺取大量錢財。

例如,史書記載,絲綢被運到羅馬後,成為了羅馬人狂熱追求的對象。價格最高時,1斤絲綢價值6兩黃金(約6萬人民幣)

以至於羅馬帝國黃金大量外流,迫使元老院制定法令,禁止人們穿絲綢。

所以,甘肅、新疆等地,就相當於中原王朝的聚寶盆。

西北還有一個地方非常典型,就是伊犁,它周圍降水量都在400毫米以下,就這一塊在400毫米以上,加上還有伊犁河,也非常適合農耕,能夠提供財政收入,所以,唐朝時給占了,還調撥了大批常備軍進行駐防。

套用現在吃貨們所說的一句話:凡是可以吃,但中國人不吃的,肯定是不好吃。

以此來形容咱老祖宗對領土的觀念就是:

在古代那種經濟條件下,凡是可以占領,但沒有占領的地方,肯定都是些不好的地方。

今日推薦關注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22bdd8ea4c7c3e6837b2422df4223f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