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漢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起,同為開國之君,劉秀為何如此低調

2022-08-14     史鏡說

原標題:為何漢光武帝劉秀很少被提起,同為開國之君,劉秀為何如此低調

毛主席的著名詩詞《沁園春 雪》中一共提到了五位中國歷史上傑出的皇帝,分別是: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宋太祖、成吉思汗,但是,沒有漢光武帝劉秀。

如果把開國皇帝放在一起比一比,一提到秦朝開國皇帝秦始皇,就想起車同軌、書同文以及滅六國、統一華夏、開疆拓土、實行大一統之功,一想到漢朝開國皇帝劉邦,就想起西楚霸王項羽居然被劉邦打敗了,還想到了韓信、張良、蕭何三個超級人才被劉邦所利用。

一提到晉朝開國皇帝司馬炎,就想起他的祖先司馬懿發動高平陵政變奪取曹魏政權,以及西晉末年發生的八王之亂與五胡亂華,一想到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就想起他那傑出的兒子李世民的玄武門之變而奪取了李淵的政權。

一提到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就想起陳橋兵變、黃袍加身,一想到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想起「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戰略以及「驅除胡虜、恢復中華」的口號,一提到清朝開國皇帝努爾哈赤,就想起他以十三副甲冑起兵,在關外歷戰幾十年的艱辛。

那麼提到東漢開國皇帝劉秀,你會想起什麼?

也許你會想劉秀那句名言「仕宦當作執金吾,娶妻當得陰麗華」,意思是當官就當執金吾,也就是負責京城治安的官員,娶妻就要娶陰麗華這樣的美女,陰麗華是劉秀的原配,除此之外,你很難記住劉秀還有什麼特別突出的印象,網絡上有人把劉秀稱為「位面之子」,意思是運氣特別好的人,事實上,劉秀的成功跟運氣關係不大,靠的完全是個人能力。

劉秀這個皇帝在中國歷史所有的皇帝之中,顯得很普通,這種普通就是把劉秀放在人群中,沒人會多看他一眼的感覺,因為他在各方面的表現都不像一個皇帝,儘管他的才能非常高,並且還文武雙全,但劉秀始終保持著一顆平常人的心。

1、個人才能方面

劉秀是歷史上少有的文武雙全的皇帝,劉秀喜歡讀書,當過太學生,相當於現在的中央黨校畢業生,這個級別在當時已經算最很高的文化程度,太學生畢業出來就能做官了,絕對是有文化的人,但劉秀很低調。

連劉邦這樣看不起儒生的皇帝,都能寫出《大風歌》這樣的詩歌來傳唱,但劉秀沒有,他沒有寫過什麼詩詞,在文學方面也沒有什麼建樹,但是,劉秀的才能非常高,尤其是軍事才能,看看昆陽之戰就明白了。

講劉秀昆陽之戰是繞不過去的,這絕對是歷史上非常有名的以少勝多的戰役,劉秀率領1萬多起義軍大敗新莽42萬正規軍,除了新莽軍統帥王邑、王尋的昏庸無能之外,劉秀處處表現勇氣、睿智與膽識。

劉秀以部分軍隊堅守昆陽戰,並且自己外出調集援軍,同時向新莽軍隊宣傳宛城已經攻下,動搖新莽軍的軍心,最后里應外合,一鼓作氣,徹底打敗新莽軍主力,導致了王莽政權的崩潰,這一戰劉秀表現得很低調,以如此大的敵我差距,取得戰爭的勝利,在中國歷史上所有皇帝當中,劉秀的這一戰都是數一數二的。

但劉秀在整個東漢統一戰爭中,並非都是親自率軍作戰的,大多數時候,劉秀是在幕後指揮,由前線將領率軍作戰的,這與一般的開國皇帝有些不同,劉秀攻取關東之戰,派的是鄧禹與馮異,收復隴西派的是耿弇、寇恂、來歙等人,攻占川蜀派的是吳漢、岑彭、來歙、蓋延等人。

給人的感覺是劉秀不喜歡打仗,或者不善於打仗,只派出手下去打仗,而自己都是坐鎮指揮,像一般的開國之君,基本上要自己上戰場打仗,親自作戰,比如劉邦、趙匡胤、成吉思汗、朱元璋,都是親自率軍作戰,一路打出來的、

但劉秀就完全不一樣,他靠駕驅人才,讓這些人才為他作戰,打下的天下,正因為劉秀沒有親自作戰,所以史書上關於東漢統一天下的戰爭,記載劉秀時,也就只能是幕後指揮了,比不上劉邦那樣名氣大,但是論個人才能,劉秀遠超劉邦,論駕驅人才,劉秀也不亞於劉邦。

可以這樣打個比方,劉秀就像一個低調、喜歡埋頭苦學的學霸一樣,只想埋頭做學問,而不像那些成績好,但為人高調,喜歡出風頭的學霸,所以劉秀直接給人的感覺就是低調,自然也很少被人提起了。

2、劉秀務實的性格特點

中國歷史上的皇帝有400多人,想在這些人出名,就必須有足夠的文治武功,漢武帝雖然不是漢朝的開國之君,但卻是漢朝最有名的皇帝,根本原因是他的文治武功,武功方面,漢武帝打敗了匈奴,打通了西域,開拓了西南,滅亡了南越國,收復了閩越,攻占了朝鮮半島,並設置了漢四郡。

在文治方面,漢武帝推行了內外朝制度,加強了權力集中,實行了推恩令,徹底解決了分封制的問題,最為重要的是漢武帝奠定了獨尊儒術的文化基因,這成為後世幾千年的治國思想,影響深遠,正因為如此,漢武帝才非常有名。

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也不是開國之君,但唐太宗也有非常多的文治武功,論文治,他創造了貞觀之治的盛世,論武功,他打敗了突厥,並不斷開疆拓土,所以他才有名,所以漢武帝和唐太宗能夠出現在《沁園春 雪》中。

但是劉秀呢?他有什麼文治武功呢?

作為開國皇帝,統一戰爭就是劉秀的武功,除了統治天下的戰爭,劉秀並沒有其他任何武功,沒有開疆拓土的對外戰爭,甚至在劉秀統一天下之後,西域諸國請求劉秀派兵重開西域都護府,劉秀都沒有答應。

劉秀為什麼沒答應?因為劉秀不在乎這些功名,他在乎的國家的穩定,統一戰爭結束後,儘管建立了大一統的東漢王朝,但是從新莽末年到劉秀建立政權,也有十幾年時間,整個華夏進行了十幾年的戰爭,人口疲敝、國力衰弱、百廢待興,劉秀選擇了休養生息,這是劉秀與漢武帝、唐太宗之間的區別。

沒有特別的武功,在文治方面,也沒有特別的政績,劉秀在文治方面的政策,大多就是恢復了西漢初年的政策,比如崇尚儒術、抑制豪強、休養生息、收集圖書等政策,這些政策是很普通的政策,算不上什麼特別的政績,這說明劉秀是務實的,只想實實在在地當他的皇帝,跟漢文帝有些類似。

既然劉秀在文治武功方面都不突出,所以在整個中國歷史上就顯得不那麼突出,甚至有點默默無聞的感覺,也很少被提起。

3、在對待功臣方面

劉秀在對待功臣方面很平和,既不像劉邦那樣對待異姓王,東漢也沒有異姓王,也不像朱元璋那樣對功臣大開殺戒,甚至都不像趙匡胤那樣杯酒釋兵權,直接赤裸裸剝奪兵權,而是採用了非常平和的手段。

劉秀是怎麼做的呢?

劉秀只做了一點,就是收回兵權,其他的啥也沒改變,原來是什麼官職,仍然還是,有爵位和官職的都可以繼承下去,東漢初年分封了360多個列侯,每個功臣都被善待,一點波瀾都沒有,一個功臣也沒有被殺害,這是劉秀的自信,也是皇帝對待功臣的榜樣。

作為開國皇帝來說,免不了因為功臣問題而讓歷史關注,比如劉邦、朱元璋這樣的開國皇帝,但凡有一點對功臣的殘酷都會被史書記載得清清楚楚,而劉秀沒有,在這方面甚至就是一筆帶過,正因為劉秀對待功臣太過善待,所以顯得非常普通與仁義,甚至都找不到劉秀的黑點,所以劉秀也很少被提起,非常低調。

劉秀整體上給人的感覺就是:他是一個非常低調的皇帝,低調到各方面你都挑不起黑點與毛病,劉秀沒有特別的文治武功,也沒有特別的事跡讓人一下子就記住他,不像漢武帝,一提起就想到對匈奴的戰爭與開闢絲綢之路,提起劉秀,你半天都想不起他的事跡,就這樣的一個皇帝,當然也不會被人經常提起。

劉秀就像是學霸中的低調者,創業中的務實人,皇帝中的普通人,開國之君中的默默無聞者,這樣一個人,當然就不會經常被提起了。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0ff098813cfbd11d69a2f7f4049210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