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年好呀寶寶們!不知道大家今年有沒有看春晚,對哪個節目印象最深?
斯文這兩天沒怎麼出門,從除夕到現在,我把央視和各個地方台的春晚都看了個遍,然後就被楊迪和葉逢春合作的默劇一把子驚艷住了。
之前看到東方衛視官宣楊迪要參加今年春晚的時候,斯文還以為他要表演語言類節目,畢竟我們迪哥的喜劇人形象深入人心,在各大綜藝上的搞笑藝能也是一絕。
結果楊迪竟然選擇了表演默劇,全程一句話都沒說,全靠肢體語言表達創意,但卻依然很好笑。咱就是說,今年東方衛視的春晚確實有點東西,沒想到還能這麼玩?!
而且我看完晚會還被「種草」了,不知道看過的觀眾有沒有同感,反正斯文已經在心裡立好了flag,如果年後有機會出去玩,那我的首選必然是上海。
不得不說這屆導演組真的很用心,我看東方衛視今年的春晚,愣是看出了一種沉浸式體驗上海文化的既視感,就連舞美這塊都有在狠狠拿捏上海特色。
嘉賓在台前表演的時候,背後很多螢幕都能看到上海的地標性建築,一眼望去像極了站在城市裡的天台,是那種哪怕捂住台標光看畫面,也能感受到上海那味的程度。
1.海派味道,科技之美
說實話,春晚咱們年年都會看,絕贊舞美也見過不少,但把AR、VR、XR等高科技手段都應用到春晚舞台上,能讓觀眾身臨其境般感受到上海文化的,東方衛視還是頭一家。
晚會從開場大片《新時代春遊記》起就是一道「硬菜」,它結合了VR、AR技術,通過沉浸式拍攝和二維影像,帶觀眾一秒來到烏中市集,感受民生煙火氣息
在上海天文館,領略上海的科技實力
來到滑板公園,體驗當代上海的運動活力
還有上海五個新城的地標建築,在現在倡導就地過年的號召下,上海可玩可去的地方還有那麼多,隔著鏡頭都覺得那麼有趣。
畫面感給人的感官衝擊永遠更為直接,無需太多的語言鋪墊,上海新春的喜慶氛圍,已然在這幾個場景的切換之間體現得淋漓盡致。
晚會還請來了《雪孩子》的原唱朱逢博老師,「無論你飛到海角天涯,我們的友誼永遠不融化」,當熟悉的旋律響起,舞台上也出現了雪孩子的鋼琴投影,現場還原了上海美影廠的一大經典動畫 IP。
那是一代人的童年回憶,在42年後的今天,東方衛視選擇用這首《雪孩子》來做一場投影冰雪秀,同時也向正在舉辦的冬奧會和運動員們致敬。
「人間百靈鳥」龔俊的《恭喜發財》上了熱搜,引起了人民日報的注意,還被趙立堅轉發,因為跟龔俊一起表演情景短劇的「合作嘉賓」,是兩個可可愛愛的機器人,一個叫「恭喜」,一個叫「發財」。
他唱歌的時候還有12個機器人充當伴舞團,而這些機器人背後的公司團隊,包括整個公司產業鏈、製作基地、總公司都在上海。
楊迪和葉逢春的創意肢體劇《我的星辰夢》之所以能一眼驚艷到斯文,除了他倆的動作、表情等肢體語言都很到位以外,關鍵是今年春晚的黑科技也足夠給力。
舞台結合了類似「滾筒洗衣機」的大型裝置,運用摳像、AR 技術,展現出兩位航天愛好者對太空的浪漫想像,可以說是某種程度上的「藝高人膽大」。
就連太空人在機艙內的失重現象、跟同伴無聲的溝通、在漫天星河中自由漫步…從視覺上都做得很還原,要不是親眼看到,斯文真的很難想像,這種舞台效果無需吊威亞就可以達成。
這正是東方衛視春晚今年的一大創新之處,導演組敢於突破舞台常態,打破傳統的鏡框式拍攝手法,運用各種舞美手段和黑科技,讓觀眾在實景和虛擬的結合中,沉浸式體驗一場上海文化。
2.江南傳承,文化之美
不管有沒有去過上海,提到這座城市,大家心裡應該或多或少都會浮現一些關鍵詞,要斯文來講,那多半是:精緻、時尚、環保、顧家…總之,既有江南古城的溫柔靈秀,也有國際化大都市的流行前沿。
這一點也能從東方衛視的春晚上看到,好多節目裡都出現了「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比如關曉彤和上戲舞蹈學院學生、上海民樂團一起合作完成的絕美國風舞蹈秀《織》中,就有絲竹文化和絲織文化(顧繡)。
絲竹文化這塊,《織》的背景樂就用到了箜篌、簫、阮三種漢代樂器。絲織文化這塊,節目直接請來了顧繡傳承人沈麗莉,現場為觀眾講解顧繡文化,唐嫣還親自上手體驗了一把。
李宇春和上海小熒星藝術團的孩子們合唱,用一首《銀河中的星星》來致敬我們的功勳人物。導演組還請來了上海市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剪紙(撕紙)」技藝代表性傳承人華興富,帶李宇春和藝術團的孩子們一起體驗「撕紙」的快樂。
她和孩子們現場撕出了小老虎和一個「春」字,那既是李宇春名字的「春」,也是祝大家五虎賀新春的「春」。
2021年「最美家庭」代表也給觀眾們送上了來自各個領域的新春祝福,導演組還送給他們一份特殊的禮物,是已經被列入上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由海派絨線編結技藝製作的「永不凋謝的玫瑰花」。
今年冬奧會的頒獎花束也是由這種技術編織而成,從「最美家庭」代表手中象徵愛情的玫瑰花,到運動員手中代表國家榮譽的頒獎花束,東方春晚這「小家大國」的格局一下子就打開了。
楊迪在《星辰夢》里穿的那身道具航天服,直到節目結束都沒捨得脫,沒想到導演組真請來了東華大學航天員服裝研發設計團隊的負責人,李俊教授和他的團隊。
也是經過李教授介紹斯文才知道,原來航天員們在太空中並不是只有一套服裝,他們執行地面任務時會穿常服、在空間站里會穿運動服、還有一套休閒服。(有趣的知識又增加了!)
《石庫門裡的時裝秀》講了新中國第一支時裝表演隊的故事,一群女工人自發地組織起來,不顧別人異樣的眼光和非議,認定了這份「展示美,傳播美」的事業,從她們的第一場秀開始,摩登審美在中華大地生根發芽。
節目最後還請來了當年時裝隊的叔叔阿姨們,雖然他們已經年過六十,但挺拔的身形、標準的台步、自信的面貌卻一如當年,就很符合斯文心裡「上海阿姨大多精緻」的印象。
周深首次在舞台上演唱的《和光同春》,是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公約》締約方大會第十五次會議的主題曲。歌里充滿大自然的聲音,有「月光波動天地琴弦」,也有「萬物生長如歌行板」。
老話說「金山銀山不如綠水青山」,上海作為國內首個推行垃圾分類的城市,隨著環保理念深入人心,在城市裡長大的孩子們,也明白了「山水林田湖草,永續著愛的詩篇」。
就很感慨,也只有東方衛視能做出這樣的春晚,因為上海這座城市的文化,本身就是獨一份的難以複製。非遺文化的傳承讓上海不曾丟掉江南文化的古典雅致,新時代快速的經濟發展又讓上海擁有了足夠的開放與包容。
3.城市溫度,人情之美
「海納百川,兼容並蓄」的海派文化,體現在上海文化的方方面面,而尊重多元化、個性化,儘可能照顧到每個群體的感受,已經成為了刻進上海DNA的城市溫度,這一點也在東方衛視的春晚中展現得淋漓盡致。
金靖、周鐵男等人和孩子們合作的《減減更健康》,節目背後是教育中的「雙減」話題。家長望子成龍,孩子不堪重負,一聽「孩子們在準備跳繩比賽」就不耐煩,知道「比賽可以保送」後眼睛又亮了起來。
凡是在上學期間被其他科目「搶占」過體育課的朋友,應該都對這種場面不陌生。好在孩子們承受的壓力已經引起了社會重視,節目最後出現的幾十個花式跳繩的小朋友,就是上海重視「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小小縮影。
陳印泉、侯振鵬的相聲《超能一家人》,講的是家中有四位「最強老人」,媽媽喜歡喂養流浪貓,爸爸熱衷於學外語,爺爺年過九十不僅身體硬朗,還學會了掃二維碼、註冊帳號、實名認證、人臉識別一條龍,奶奶更能玩轉各種網購、直播。
媽媽老有所為、爸爸老有所學、爺爺奶奶老有所樂,這誰聽了不得給咱們新時代的上海老人豎個大拇指?斯文就希望等自己上了年紀,也能成為這種心態「永遠年輕」的老人。
兩對結婚五十年的金婚家庭,著名配音藝術家喬榛八次與死神狹路相逢,夫人唐國妹為了照顧丈夫,放棄了自己的專業和愛好,全身心守護在他身邊,兩人風雨同舟五十年,喬榛那一聲聲「老伴」的背後,是藏不住的深情和體貼。
劉西拉、陳陳夫婦曾經雙雙被公派到美國學習,取得博士學位後又默契地一起回國,從此攜手為高校科研和教育奉獻一生。
如果說他們當初在一起是因為志趣相投,那麼能夠彼此扶持走過五十五年,就是因為兩人有著共同的理想——「我們的事業在中國」。
韓雪、賈冰等人合作的小品《職場真情》,內涵的是那些把職場競爭搞得宛如宮斗的打工人,夫妻倆競爭同一個項目,一個使壞介紹對方是「司機」,一個試圖點一桌子對方不能吃的辣菜,可勾心鬥角兩敗俱傷有什麼意思呢?
明明兩個人在同一家公司工作,任何項目都不可能靠自己獨立完成,既然需要一起合作,那誰來做這個「經理」又有什麼關係,良性競爭、鍛鍊自己、共同進步才是真的香啊!
喬杉、黃齡、檀健次等人合作的音樂小品《觸摸到愛》,故事原型就是上海永康路的熊爪咖啡。工作人員會戴上熊爪手套,將製作好的飲品從洞口遞出,而在可愛的熊爪背後,是一群默默溫暖著城市的聾啞員工。
熊爪咖啡館為這些聽障人士提供了工作崗位,幫助他們解決生活、工作問題,聾啞員工們也在用自己的方式回報社會,清晨的一杯咖啡、雨天的一把傘、紀念日的明信片和驚喜禮物…這是愛的傳遞,也是城市與居民之間溫暖的雙向奔赴。
一個個被精心打磨過的節目,濃縮著過去這一年裡的熱門話題,這才是我們每年都堅持且喜歡看春晚的意義所在。而東方衛視的春晚不懸浮也不誇張,體現的正是這一方土地的文化,以及我們在這片土地上的生活和故事。
先是被神奇的舞美黑科技吸引,又為上海深厚的文化底蘊和細節處溫暖的人文關懷所折服,這就是我對今年東方衛視春晚最深刻的印象。
斯文也相信,凡是看過這台晚會的朋友,不論是跟家人團圓的上海居民,還是漂泊在外沒能回家的遊子,或者只是像我這樣對上海感到好奇的遊客,都能從這台春晚中,品出一份獨特的「上海味道」。
也歡迎看過春晚的寶寶們,在評論區跟大家分享一下,你最喜歡哪個節目呀~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0cca1610f30aec6dd427684d5a60bbd.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