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野副司令員張宗遜,為何僅被授予上將

2023-12-31     一畫書畫

原標題:一野副司令員張宗遜,為何僅被授予上將

在1955年的將帥授銜儀式上,一幕令人注目的場景發生在第一野戰軍的副司令員張宗遜身上。譚政、粟裕、陳賡都被授予大將軍銜,而張宗遜卻只獲得上將軍銜。這引發了廣泛的猜測與討論,為何一個擁有豐富軍事經驗、在抗日戰爭中屢建戰功的老革命家,最終沒有躋身大將之列呢?

張宗遜,陝西渭南人,早年即參加新民主主義革命,畢業於黃埔軍校,參與秋收起義,是中國革命的見證者。然而,儘管他在抗日戰爭中屢次立下赫赫戰功,授予上將軍銜卻成了一段稍顯遺憾的軍旅生涯。為了理解這一情況,讓我們深入挖掘張宗遜在抗日戰爭中的表現與在大同集寧戰役中的瑕疵。

首先,張宗遜在抗日戰爭中表現卓越。擔任120師358旅旅長,他與賀龍共同挺進晉中,成功參與指揮齊會戰鬥、陳莊戰鬥等多場大捷。其中,齊會戰鬥殲敵700餘人,陳莊戰鬥更是殲敵1200餘人,這兩場戰鬥為八路軍樹立了威風。然而,這段豐功偉績並沒有使張宗遜躋身大將之列。

然後,我們來看大同集寧戰役。這場戰役是張宗遜軍旅生涯的一次滑鐵盧。他擔任前線指揮,但在戰鬥中遭遇到了晉綏軍楚溪春部的堅守,未能迅速突破敵軍防線。傅作義的出手也讓我軍陷入被動。這一戰役的失敗,直接影響了我軍在西北戰場的形勢。但值得注意的是,組織上在戰役後迅速做出調整,彭老總前往指揮,最終穩定了西北戰場。張宗遜在這場戰役中並未顯露出應有的軍事才能。

進一步分析大同集寧戰役的失敗,我們發現其中一個原因是晉綏軍堅守大同城,抵擋住了我軍的攻勢。同時,傅作義出兵扭轉了整個戰局,使得我軍在戰術上處於相當被動的地位。這也讓組織上對張宗遜的評估發生了變化,導致他在授銜儀式上僅被授予上將軍銜。

當然,這並不是對張宗遜整個軍旅生涯的全盤否定。在大同集寧戰役後,張宗遜主要作為彭老總的副手,協助指揮西北野戰兵團作戰,儘管他在此期間很少獨當一面,但他的出色協助和積極配合,仍然為鞏固西北戰場的形勢發揮了重要作用。

最終,1955年的將帥授銜儀式上,張宗遜被授予上將軍銜。這也是考慮到湘鄂西蘇區和第一野戰軍都需要大將代表,最終大將的名額被許光達所取代。許光達雖是張宗遜的下屬,但他在大同集寧戰役中的表現卓越,成為最適合代表湘鄂西蘇區的人選。

在這一場充滿曲折的將帥授銜儀式中,我們看到了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的高風亮節。許光達作為一野的兵團司令,卻被授予大將軍銜;而張宗遜雖然只獲得上將軍銜,卻展現了忠誠、服從的品質。這種無私、胸懷坦蕩的精神,讓人深感欽佩。

綜上所述,張宗遜的軍旅生涯雖有遺憾,但他在抗日戰爭中的出色表現以及對西北戰場的卓越貢獻,依然值得我們敬仰。他的軍事才華和無私品質,為我們樹立了崇高的榜樣,激勵著新一代革命者不忘初心,繼續前行。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0a7067b1c3e00695cd328b3dabdec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