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峰造極的唐朝宦官專權:弒君欺主,廢立皇帝於股掌之上

2024-01-18     古今記實1

原標題:登峰造極的唐朝宦官專權:弒君欺主,廢立皇帝於股掌之上

序言

從安史之亂以後,宦官專政成為貫穿唐朝中後期發展的主流,唐穆宗李恆以後的八位皇帝有七位為宦官所立,另有兩位皇帝唐憲宗李純和唐敬宗李湛被宦官所殺。

一、宦官集團的崛起

唐初時期的統治者充分吸取東漢宦官亂政的教訓,對宦官有著極為嚴格的限制,其職責不過是看守宮廷,洒掃內院。

即便是執掌內侍省的最高級別宦官,品級也不過四品,但是這一天花板卻被玄宗時期的高力士打破。

高力士幼年入宮,在李隆基還是藩王的時候就侍奉左右,由於參與平定韋後和太平公主之亂,深得玄宗寵信,高力士開始幫助其處理政務,唐代宦官干政從此開始。

史書記載:

「每有四方進呈上奏文表,必先送呈高力士,然後進奉御前,小事便自行裁決。」

高力士在天寶年間已權傾朝野,就連諸王公主都稱呼其為「阿翁」、「爺」,不過高力士處理政務的能力還不錯,雖然干政但不專政。

在李亨是太子的時候,身邊也有一位侍奉左右的太監叫李輔國,據傳其樣貌奇醜無比,只不過是在安史之亂中對李亨忠心耿耿才被信任。

而且與高力士僅掌握行政不同,李亨把軍權也交給李輔國,俗話說:槍桿子裡邊出政權。一旦軍權交出去,事情可就不好預料了。

757年李亨收復長安,迎回李隆基,李亨與李輔國怕李隆基復位,在李亨默許下,李輔國竟強令李隆基遷到皇宮內宮,將高力士等心腹流放,只留下幾個老弱病殘。

正是在李輔國的欺壓下,李隆基在寂寞淒涼中走完自己的一生。

對於朝政,李輔國更是到了大權獨攬的地步,對內勾結張皇后把持宮廷,對外朝臣所奏之事要先經他手,然後才告知李亨。

宰相及朝中大臣想見皇帝都須經過李輔國的安排,皇帝的詔書也需要李輔國的署名才能施行,群臣不敢提出不同意見,權勢之大遠非高力士可比。

在此期間,李輔國與張皇后在繼承人的問題上發生尖銳衝突,李輔國支持太子李豫登基,而張皇后則策劃越王繼位。

後來張皇后密謀暗殺太子,但被李輔國發現,手握重兵的李輔國竟衝進皇宮,將越王及其支持者百餘人全部抓起來。

張皇后逃入重病中的李亨寢宮,被李輔國抓住,而李亨竟因受到驚嚇而當天死亡。

李輔國乾脆將張皇后、越王一黨一併斬首,太子李豫在李輔國的擁戴下即位,是為唐代宗。

李豫上台後冊封李輔國為司空兼中書令,李輔國成為大唐第一個宦官宰相,這使得李輔國氣焰更加囂張,甚至對李豫說:

「大家但內里坐,外事聽老奴處置。」

李豫卻只能忍氣吞聲,還不得不尊其為尚父,不過李豫比他的父親要高明許多。

為了幹掉李輔國,李豫利用另一個有擁立之功的禁軍首領宦官程元振的不滿,削奪了李輔國的權力,不久,李輔國被人刺殺,割下頭顱扔到茅廁中。

隨後李豫又利用朝臣對程元振的不滿,將其削官流放。對於另一個統領神策軍的大宦官魚朝恩,李豫則與宰相元載密謀,以討論軍國大事為名,將魚朝恩留在宮中,後將其縊死。

宋人蘇轍稱讚李豫「去三大奸如殺犬羊,中外不驚,上下厭服。」

雖然李豫順利誅殺李輔國等大宦官,但也不過是藉助一派打另一派,就算是殺魚朝恩,也需要宰相秘密配合,暗中殺害,稍有不慎皇位不保。

二、宦官集團的鼎盛

779年,李豫病逝,李適繼位,是為唐德宗,李適執政初期尚能遏制宦官,但在781年奉天之難後,李適逐漸改變了對宦官的態度。

原因是他信賴的禁軍將領在叛軍進城時竟然不能召集一兵一卒保衛宮室,而他倉促逃亡時身邊最可以依靠的,竟然是自己在東宮時的宦官,宦官的忠心與朝臣的背棄給李適以深深的刺激。

於是在784年,李適重返京師三個月就任命竇文場和霍仙鳴兩大宦官為神策軍統帥,並在786年擴建神策軍,使神策軍凌駕於羽林軍等傳統禁軍之上。

805年李適駕崩,太子李誦即位,是為唐順宗。

李誦此前已當了二十五年太子,多年儲君生活的壓抑,使李誦極端憂鬱,在即位前身體狀況已十分不樂觀,甚至中風喪失語言能力。

但是他繼位後深感宦官專政的危害,不顧重病在身,重用王叔文、劉禹錫、柳宗元等人進行改革,加強中央集權,遏制宦官勢力,史稱「永貞革新」。

但改革動搖了宦官的利益,導致宦官進行瘋狂反撲,以俱文珍為首的宦官集團與太子李純合謀,日夜聚集在李誦周圍,逼其讓位。

身體本來很差的李誦竟然懼於俱文珍等人的逼迫,把軍國大政交給太子並禪位,只做了七個月皇帝的李適就這樣被俱文珍逼宮退位了,王叔文等改革派大臣也紛紛被貶,806年李誦鬱鬱而終。

李純繼位後,是為唐憲宗,李純在位期間銳意進取,整頓吏治,打擊藩鎮割據勢力,中央集權得到加強,史稱元和中興。

但即便如此,也逃不過宦官影響,在和藩鎮的戰爭中,李純竟任命心腹宦官吐突承璀為左右神策將軍,作為統帥帶兵出征。

「吐突承璀只不過是一個家奴,不管給他多大的權力,我要除掉他,還不是如同拔掉一根毛那樣輕而易舉。」

晚年李純迷信長生不老,因經常服金丹,導致脾氣躁怒,宦官往往獲罪被殺,最終被陳弘志等宦官害死。

李純暴死後,神策軍中尉梁守謙以及王守澄等宦官擁立太子李恆繼位,是為唐穆宗。

李恆整日聲色犬馬,不理朝政,一切政務全由王守澄等人把持,皇權基本被架空,824年李恆吃丹藥毒發身亡,年僅30歲。

此後長子李湛繼位,是為唐敬宗,在位期間耽於玩樂,沉迷蹴鞠和打夜狐,玩樂程度比他的父親更加瘋狂,而朝政任由權宦王守澄把持,826年宦官劉克明趁李湛酒醉更衣,將其殺死,年僅17歲。

之後劉克明竟偽造遺旨,欲迎唐憲宗李純之子李悟為帝,兩天後,王守澄、梁守謙又指揮神策軍入宮殺死劉克明和李悟,擁立李恆次子李昂為帝,是為唐文宗。

李昂一心想剷除宦官勢力,便從下層提拔鄭注、李訓為御史大夫和宰相,然後利用宦官之間的矛盾,任命王守澄部下仇士良為左神策中尉,掌管部分禁衛軍,以削弱王守澄的軍權。

接著又削去王守澄的兵權,下令王守澄飲毒酒自盡。

之後李昂又與李訓等合謀想殺死仇士良,835年以觀看甘露為名,將仇士良等宦官誘至金吾仗院,準備一舉殲滅,可惜被仇士良察覺。

仇士良等宦官趁亂劫持李昂,並立即展開血腥報復,宮廷內逢人就殺,死者六七百人,接著關閉宮城各門搜捕,又殺千餘人,李訓等朝廷宰相大臣全部被捕殺,經過這次宦官大屠殺,朝廷幾乎都空了。

「自是天下事皆決於北司,宰相行文書而已。宦官氣益盛,迫脅天子,下視宰相,陵暴朝士如草芥。」

而李昂只能整日飲酒買醉,他對當值學士周墀慨嘆,自己境遇都不如漢獻帝,因為漢獻帝被強臣挾持,而自己卻受制於家奴。

後來李昂病重,詔命太子監國。仇士良知道消息後,竟闖入宮中,聲稱:

「太子年尚幼,且有疾,請更議所立。」

隨後不顧朝臣反對,竟假傳聖旨,把太子降封陳王,立李昂之弟李炎為皇太弟。

李昂死後,仇士良扶持李炎上位,是為唐武宗。而仇士良則在李炎和新任宰相李德裕的聯合打壓下,於843年以老病為由提出辭職。

李炎順勢解除其軍權,在他退休不久就在自己的府邸死去,仇士良歷經六朝,專權二十餘年,史稱「挾帝有術」。李炎算是暫時剪除了宮中的宦官勢力,加強了皇權。

三、宦官集團的衰弱

從840年至859年,唐武宗李炎和唐宣宗李忱兩任皇帝執政的近二十年是宦官相對消停的時間。

一來是因為這兩個皇帝比較有進取心,手段強硬,將權力牢牢控制在自己手中,二來兩任皇帝重用朝廷大臣,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

唐朝在他們的努力下呈現中興局面,先後經歷武宗「會昌中興」和宣宗「大中之治」,尤其是唐宣宗李忱,在位時國家相對安定,直至唐朝滅亡,百姓仍思詠不已,稱其為「小太宗」。

但即便如此,宦官仍然牢牢掌握中央禁軍的軍權,宣宗李忱對此雖苦惱不已,但卻無可奈何。

859年李忱病逝,宦官集團一如既往地掌握皇帝廢立,神策軍中尉王宗實矯詔立李漼繼位,是為唐懿宗。

李漼身上一點也沒有父親宣宗的影子,他游宴無度、驕奢淫逸、政治腐敗、民不聊生,宣宗時期取得的成果幾乎全部喪失,浙東、安南、徐州、四川相繼發生動亂,而李漼對這一切毫不關心。

873年彌留之際,李儇在宦官田令孜的擁戴下繼位,是為唐僖宗,由於他即位時年僅12歲,政事全由宦官田令孜把持,而且李儇自幼由田令孜照顧起居,感情上還很倚賴,甚至稱呼田令孜為「阿父」。

不過好景不長,公元874年,黃巢起義爆發。起義軍勢如破竹,一路攻到長安,田令孜在沒有與皇帝及朝臣商議的情況下,便率五百神策軍保著李儇逃離長安,急急如喪家之犬奔向成都。

四年後黃巢起義失敗,田令孜帶著皇帝回到長安,但昔日繁華的長安城已成為一座空城,藩鎮割據的局面在全國形成。

經過黃巢起義的浩劫,神策軍遭遇重創,主力幾乎喪失殆盡,而李儇被田令孜壓迫卻無力反抗,只能以淚洗面。

不過此時的田令孜已是窮途末路,雖然名義上挾持皇帝,但在內缺少軍權,在外無法號令藩鎮,宦官集團已是一個空架子。

田令孜的專權跋扈激化了各種矛盾,在李克用、朱玫為首的藩鎮軍閥支持下,僖宗下令削田令孜的官爵,將其流放到嶺南,後被唐昭宗李曄殺死。

不過可悲的是,李曄也是在另一個大宦官楊復恭擁立下上位的,後來李曄為了重振朝綱,與楊復恭的矛盾逐漸加深。

李曄得知楊復恭造反後,派兵前去逮捕,但楊復恭竟然令其家兵抗拒,雙方大戰,從白天一直打到深夜。

不過最終楊復恭還是寡不敵眾帶家人逃跑,雙方互相糾集節度使的兵力又打了一年,楊復恭才被殺死。

經過一系列鬥爭,李曄狠狠打擊了多年以來驕橫跋扈的宦官集團,使宦官多年來第一次遭受重創。

公元900年,以中尉劉季述為首的宦官垂死掙扎,進行最後的抗爭,他們發動兵變囚禁李曄。

不過此時以朱溫、李茂貞為代表的藩鎮勢力已經坐大,朱溫聽聞李曄被關後,將實行政變的宦官們全部暗殺,903年朱溫攻進長安,將宮中所有宦官殺掉。

小結

在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中,宦官作為一個特殊的政治力量貫穿中國始終,東漢、唐朝和明朝是宦官最為猖獗的時代,其中又以唐朝最甚。

東漢晚期宦官不過是借皇帝年幼或憑藉其信任,以侍中、中常侍等秘書身份攬權,只要皇帝稍加控制,宦官權力就被收回。

明朝宦官如王振、劉瑾、魏忠賢,雖以「批紅」或廠衛特務機構擅權朝政,但也不過是代行皇帝權力,對抗文官集團,只要皇帝動動手指,宦官勢力就被輕易扳倒。

唯獨唐朝宦官最難對付,皇帝不僅難以動手,還處處受制於宦官,生殺廢立全由宦官掌握。而晚唐宦官集團的消亡主要是因為黃巢起義使其掌控的禁軍遭到大清洗,藩鎮軍閥憑藉強大武力割據地方,架空中央權威。

歸根結底,宦官專權是因為控制了軍權,中央禁軍為宦官「私有」,當皇帝的旨意無法調動自己的軍隊就意味著自己的命運被徹底交代出去。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805b0abfa79fcb71e6ac2333a39008bb.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