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孩子學會分享之後,把選擇的權利交回給孩子。
前段時間帶灣灣出遊,在旅途中發生了這麼一件和「分享」有關的小事:
去水族館的時候表演區送了2個長條氣球,回到車上的時候,其中一個還是好的,另外一個已經破了,但是孩子還是寶貝似的留著。
在她旁邊的好朋友小朵看見了那個破氣球,就說,「可以給我一個嗎?」,結果灣灣卻不願意。
小朵說:「我們不是好朋友嗎?好朋友就應該分享啊?」然後還轉過來跟我告狀:「灣灣媽媽,我想要那個氣球」。
我於是順勢引導灣灣說:「對呀,你們不是好朋友嗎?好朋友一起分享才會更開心呀?」
但灣灣還是堅持不給,我也沒有再強求。但小朵開始生氣了,說:「那我不跟你當好朋友了」。
我於是跟小朵說:「要不我們來玩這個手機美拍吧」,然後小朵也很快地轉移了注意力,開心地玩起了自拍。
結果看到我們一起玩得很開心,灣灣卻開始不開心了,她說:「媽媽,你為什麼只跟小朵玩?」我說,「你看,你不願意分享氣球給你的好朋友,所以你只能孤單地一個人玩,所以不開心;而我願意把我的東西分享給小朵玩,所以我們一起玩很開心」。
「在氣球和友誼之間,你願意選擇哪一個呢?」
但灣灣還是堅持不肯給,我也就作罷了。
沒想到回到酒店,時隔一個多小時之後,她似乎又突然想通了,跟我說:「我好想小朵啊,我現在想去把這個氣球拿給她。」
我說可以呀,於是帶她去找小朵,當她把氣球分享給小朵之後,兩個小女孩又很開心地玩了起來。
不久之後,車上的另外一個媽媽小A卻和我探討起「分享」這個概念。
她說,「雖然那天你一直在跟灣灣說分享的概念,但我始終覺得,你跟她說的道理,其實是一種交換,而不是分享。真正的分享是不計回報地給予。你跟她說用氣球交換友誼,但友情是用物質交換得來的嗎?」
「這是我們成人的邏輯,在成人的世界裡我們總覺得,只有你給予了別人,別人才可能給你。
但我們真正要給孩子倡導的分享,應該是不計回報的那種分享。本身這種幸福快樂的感覺就是最好的回報。」
「更重要的是這種回報,並不是你給與物,就得到物,更不是你現在給予,就現在得到,這種回報是需要時間和空間的。」
……
越來越多像小A這樣的媽媽,開始重視孩子內心關於自我物權歸屬的感受:對於自己的東西,孩子有權決定是否分享給別人。
過去很多媽媽為了顯示「慷慨大方」,擅自把孩子的東西隨意贈與她人,如今,越來越多父母認識到,這其實對孩子造成了很大的傷害。
「我有權決定不把我心愛的東西分享給別人」,這一點已經得到了如今大多數媽媽的認同:只要是孩子自己的決定和選擇,都應該接納和尊重。
Facebook上有一位媽媽寫了一篇《My child is not required to share with others》,一下子獲得了幾十萬的點贊,被無數媽媽瘋狂轉發:
「當Carson拿著她的玩具在公園裡玩的時候,至少有六個男孩要求她分享玩具。面對這樣的要求,Carson顯得不知所措,當這些陌生的孩子伸手去拿那些玩具的時候,她把它們緊緊地抱在胸前,一臉委屈的看著我。
這時,我告訴兒子,你有權利對其她孩子說『不』!不用過多的解釋,就簡簡單單的拒絕就可以。」
讓孩子認識到自己的「物權」,是必要的。
在我們生活的真實世界裡,沒有人會因為別人提出的要求,而放棄自己所擁有的一切。
當我們要求孩子無條件分享一切的時候,會給孩子造成一種錯覺和混亂,一方面讓她在該說「不」的時候,陷入道德陷阱;另一方面,也會讓她錯以為自己也可以這樣要求別人無條件分享。
與此同時,也要注意為孩子樹立「尊重他人的物權」的意識。
例如,在家裡可以讓孩子確認自己的物權和家人的物權,建立「我的」,「你的」、「借用」、「歸還」等概念。
只有給孩子建立起來了這種界限感,孩子才不會感到混亂與迷惑。
孩子們的混亂與迷惑,正是來自於界限感的缺失。
不過菲爺也認為,我們教育孩子的終極目標,是希望孩子認識一個真實的世界,繼而讓她們像一個成年人一樣生活。
我們常常會教導孩子說:「如果一個人不懂得分享,自私自利,是很難在社會上真正立足的,而懂得分享的人,卻往往能夠有一番作為和更多的合作機會。」
這說明,在成年人的世界,分享的本質其實就是一種交換。
「交換」這個概念沒什麼羞於啟齒的,也沒有必要在孩子面前迴避。
人類社會從私有制出現的那一刻起,就出現了交換的概念。是「交換」使得不同所有權之間的資源得到了充分的調配,從而最大程度地優化了資源配置。
發展到現代社會,交換越來越頻繁,並且不止於「物質」之間的交換,人們在「精神」層面上的交換需求也越來越普遍,例如,線上知識付費產品的風靡,體現的就是「知識交換」的價值:付費購買課程的人,因此擴展了自己的認知;講課的人,不但獲得了經濟收益,更促使自己的認知進一步得到學習和吸納。
「交換」這個功能,對社會的意義是如此之重大,我們根本沒有必要為談論它而感到羞恥。
即使是所謂的無私的、不求回報的分享,也並沒有比上面所說的「交換」高尚到哪裡去,因為當無私分享的人,獲得了內心的幸福和快樂、獲得了與朋友之間的親密關係的話,又何嘗不是一種「交換」呢?
我們經常說,父母撫養孩子是「無私」的。
而實際上,無論是過去幾千年流傳的「養兒防老」,還是如今「孩子不是我的孩子,我把ta帶到世界上來只是為了讓ta 體驗屬於自己的人生」,一定程度上,也仍然是「交換」:
往小了說,很多父母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得到了情感上的收穫,甚至彌補了自己童年的一些缺憾;往大了說,父母是在孩子身上實現了基因的延續,又何嘗不是一種「交換」呢?
還有人說,「朋友之間不能談交換,否則就不是純粹的友誼」,我也是不認同這個說法的。
朋友之所以能夠成為朋友,首先可能是因為互相認同,互相理解,這也是一種情感上的交換。如果連這些基礎都不存在的話,所謂的純粹友誼又指何物呢。
我和身邊的許多朋友,如果有機會都會開展業務上的合作,當然沒有合作也不妨礙繼續作為朋友,但是一旦有合作,我們之間的感情通常會變得更緊密親近。
能夠互相提攜,互相滋養,互相成長的朋友,一定是更健康、更堅固常青的。
所以有時候我覺得朋友之間的利益「交換」,是良性的。
回到開頭的故事,我告訴灣灣:「你可以留著你的氣球,但你可能會失去友誼;如果你很珍視你的友誼,那麼你可能要考慮把你的東西分享出去」。
我告訴了她真實世界的規則,但是也把選擇權留給了她自己。
作為父母,我並不想給孩子打造一個天真純良的「柏拉圖」王國,而是更願意為她還原一個真實的世界,將來她才能像一個成年人一樣,成熟地生活。
而且我希望她,在看清世相的勢利和險惡之後,在看清人的自私與涼薄之後,仍然能熱愛生活。
歡迎來到辣媽菲也,讓我和你一起嘮嗑嬰兒屎尿屁和婚姻百味
辣媽菲也(spicymom2014),從神經大條、沒心沒肺的文藝青年,變身三頭六臂、金光閃閃的媽媽;從通信業世界500強海外骨幹,變身回國女性創業者;從科學育兒、正面管教到麻辣毒舌的管窺婚姻、女性覺醒;願我像一個人格鮮明的閨蜜,一路陪伴你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