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假已過,沒心思工作?來聊點有趣的事,古代有「國慶」嗎?

2019-10-08     漫成都


今天是國慶長假後工作的第一天,大家都回到各自工作崗位了嗎?是不是對黃金周的離開還有點依依不捨,來,我們聊點有趣的事,溫故而知新,緩解節後綜合症,讓第一天的工作沒那麼枯燥。

「國慶」這個詞,最早應該出自西晉文學家陸機的《五等諸侯論》,文中指出:

國慶獨饗其利,主憂莫與其害。

但這裡的「國慶」,應該是指國家喜慶的事件。南朝宋鮑照的《數詩》里,也有「三朝國慶畢,休沐還舊邦」的句子,這裡的「國慶」,是指正月初一;唐朝司空圖的《太原王公同州修堰記》里,也有「中外以為國慶」,也是指堰成歡慶這一事件。無論哪一種,和現在的「國慶」相比,意思大相逕庭。

那古代有沒有類似國慶節一樣的存在呢?答案還真的有,那就是皇帝的生日。

唐朝:送鏡子

這也不是一開始就有的,它的淵源,要追溯到唐玄宗。

當時有開元盛世,大臣們就商量著選個日子,當成舉國上下歡慶的節日,選哪天?官員多會來事兒,就提議唐玄宗的生日。

唐玄宗的生日,是在農曆八月初五,按照《唐會典》等典籍的說法,有官員第一次提議時,唐玄宗還拒絕了,因為「沒有先例」,後來,就有右丞相薛曜、左丞相張說等一群官員,聯合上奏要將唐玄宗生日這一日,定為千秋節,每逢此日,朝野同歡,於是,唐玄宗終於「勉強」地同意了。

老百姓們當然也很開心,畢竟能「天下諸州咸令宴樂,休假三日」,好歹也是個小長假啊。

千秋節怎麼慶祝?

比如作為著名表演家夫婦,唐玄宗創作了《霓裳羽衣曲》,並由楊貴妃親自擔綱主演,但不可能總是貴妃去獻舞啊,後來就改成了她的侍女張雲容,這也是千秋節的表演曲目之一。還有個更應景的,是唐教坊創作的大曲《千秋樂》。

當然不止歌舞,《唐會要》里,有「金吾及四軍兵士陳仗而立;太常設樂;教坊大陳山車、旱船、走索、丸劍、雜技、角牴、百戲,又引上百匹大象、犀牛、舞馬隆飾入場為戲」等記載,場面十分恢弘。

還有個新玩意,是千秋鏡。

千秋節後,大臣們紛紛向唐玄宗送上精美的銅鏡,或許是效仿魏徵的意思,以古為鏡、以人為鏡?而唐玄宗也會去做他的銅鏡周邊產品,送給四品以上的官員,勉勵他們明鏡高懸,為官清正廉明,叫做千秋鏡,他還寫了一首詩:

鑄得千秋鏡,光生百鍊金。

分將賜群臣,遇象見清心。

台上冰華澈,窗中月影臨。

更銜長綬帶,留意感人深。

王公貴族和群臣為唐玄宗獻上的生日禮物——「千秋鏡」


等到公元742年時,千秋節還換了一個名字,有大臣提議,「千秋萬代」畢竟有限,希望不如改為「天長節」,就換成了這個名字。

唐玄宗退位後,他的兒子登基,唐肅宗效法他的父親,把自己的生日農曆九月三日,定為「天平地成節」,因為唐玄宗還在世,所以兩個節日都過。

等到唐德宗時,乾脆把兩個節日並作一個,在八月初五和九月初三之間折中,選了一個八月十五日來慶祝,仍叫「天長節」。

宋朝:吃米線

和唐朝一樣,宋朝也把「國慶」發揚光大,且每個皇帝都很有個人意識,大多數選擇了自己的生日來舉國歡慶,每個人上位時,都更改了名字,下面為你划上知識點:

宋太祖二月十六生日,取名「長春節」;

宋太宗十月初七生日,取名「乾明節」;

宋真宗臘月初二生日,取名「承天節」;

宋仁宗四月十四生日,取名「乾元節」;

宋英宗正月初三生日,取名「壽聖節」;

宋神宗四月初十生日,取名「同天節」;

宋哲宗臘月生日,把臘月初八取名「興龍節」;

宋徽宗五月初五生日,把十月初十取名「天寧節」;

宋欽宗四月十三生日,取名「乾龍節」;

宋高宗五月廿一生日,取名「天申節」;

宋孝宗十月廿二生日,取名「會慶節」;

宋光宗九月初四生日,取名「重明節」;

宋寧宗十月十九生日,取名「瑞慶節」;

宋理宗正月初五生日,取名「天基節」;

宋度宗四月初九生日,取名「干會節」。

由上可知,除了宋哲宗和宋徽宗,其他皇帝都是把自己生日作為國慶節,為啥他們兩個例外?生於臘月初七的宋哲宗,據說宋太祖的高祖是這天去世的,為了避開忌辰,他將國慶節改到了臘月初八。而生於端午節的宋徽宗,則是民間有「端午節生出來的男孩會克父克母」的說法,他從小就把生日改到了十月初十,這一天就成了「國慶節」。

宋朝的「國慶「怎麼過?宋代的孟元老,曾寫過一本《東京夢華錄》,第九卷里,詳細記錄了宋徽宗的「天寧節」。

從書里記載來看,應該有連貫的歌舞表演,共有九段表演,包括雜劇、百戲表演、歌舞、樂器演奏等等,比如第一段表演,就是:

第一盞御酒,歌板色,一名「唱中腔」,一遍訖,先笙與簫笛各一管和,又一遍,眾樂齊舉,獨聞歌者之聲。

等到第三段表演時,方有吃食,包括咸豉、爆肉,雙下駝峰角子等,此後,每段表演,都有標明下酒菜,我數了一下,大概有炙子骨頭、索粉、白肉胡餅、群仙炙、天花餅、太平畢羅、乾飯、水飯、肚羹、縷肉羹、白肉胡餅、蓮花肉餅,排炊羊胡餅、炙金腸等等。

這些食物的名稱,看起來有點雲里霧裡,實際上都很家常,比如索粉,就是「白如雪,細如絲」的米線,獨下饅頭是肉包子,雙下駝峰角子是狹長型的包子,天花餅、白肉胡餅、蓮花肉餅都是餡兒餅,炙子骨頭是烤羊肋肉,群仙炙聽起來很玄,也比較名貴,是鹿肉和熊肉混烤。

清朝:搞千叟宴

等到明清時,又發生了變化,雖然還是用各個皇帝的生日作為慶祝日,但名稱終於不再變來變去了,而是換成了統一的「萬壽節」。

萬壽節在明朝很重要,它和元旦節、冬至節一起,並稱為三大節,並且增加了祭天等活動,變得更加莊嚴。

到了清朝時,更是發揚光大,除了萬壽節最讓人喜歡的三天小長假,清朝還增加了很多惠民舉措。

比如減免賦稅,康熙和乾隆皇帝,都曾在萬壽盛典期間,有過「各省先免三分之一,三年內輪完」的舉措;比如大赦天下,萬壽節期間,「一月內不理刑名」,同時,根據案件的具體情況,對罪犯酌情實施減刑、免罪;比如增加恩科,從康熙六十大壽,召開第一個萬壽恩科開始,文科和武科鄉試每十年加開一次。

每十年還透露出一個信息,就是清代萬壽節很注重旬壽,比如康熙六十歲生日、乾隆七十歲生日、嘉慶五十歲生日,都有隆重的旬壽慶典,這也很好理解,直到今天,我們過生日,不還是很在意「過十」嘛,一個道理。

最有意思的,還是重老,萬壽盛典時,給百歲以上的老人建坊、頒發匾額,對六十五歲以上的賞銀、賞物、免除雜役等,更有出名的千叟宴。

第一次千叟宴是康熙搞的,當時他快要60歲了,就邀請65歲以上的年長者,不論官民,均可到京城參加聚宴。


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康熙皇帝為自己隆重地舉辦了60歲生日,這就是第一次千叟宴。


歷史上,有記載的「千叟宴」共有4次,康熙皇帝在快70歲又辦了一次,後來,他的孫子乾隆皇帝效仿他,也辦了兩次,最後一次,乾隆快86歲了,就把外地來的老叟們,年齡門檻改到了70歲以上。

文字 | 萌鹿

圖片|部分來自網絡

編輯|棐溪

監製丨王紅

漫成都小編微信:jinshanmama2014

文章來源: https://twgreatdaily.com/zh-sg/7loIsW0BMH2_cNUgZiCc.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