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孩子是教出來的。在電視節目《少年說》中,有個孩子叫李仁志,他的母親是個外賣員,起早貪黑、走街串巷,有時還會受人冷眼。12歲的李仁志看在眼裡,疼在心裡。李仁志並沒有因為母親是外賣員而心生自卑,反而站上表白台,介紹母親的工作,他心疼地說:「我的媽媽,她辛辛苦苦地工作,卻得不到他人的尊重。即便如此,她並沒有因此而怨恨這些人,而是選擇用感恩來傳達更多的善意。我希望大家都能給像我媽媽一樣的人多些善意, 因為當你打開門的那一瞬間、看見的也有可能是我爸爸捧在手裡的『小公主』。很多人需要有人來扮演這些角色,為他們服務。」12歲的他理解母親工作的艱辛,滿懷對母親的感恩。
在場下的仁志媽媽聽到這番話,含淚回應說:「兒子,謝謝你的理解,也謝謝你讓我知道你長大了,會為別人著想了,也謝謝你那麼體諒媽媽。」孩子心疼自己,仁志媽媽非常感動,告訴他,「其實你看到的, 只是個別人, 還是有很多好的方面。比如說下雨天,或者時間確實來不及,有的客人還是挺好的,會說你們路上注意安全,或者是時間到了你們晚點送達就可以了。」接著,她說:「我聽到你說的那些話,我非常感動,因為一開始我以為你對於我選擇這個職業會有點抗拒、不理解,我沒想到你不嫌棄媽媽做這份工作,我感到很欣慰。」
仁志還說:「爺爺奶奶在世的時候,父親每次去探望,都會買他們喜歡吃的水果,陪他們坐上很長時間。在爺爺奶奶面前,父親從來沒有粗聲粗氣地說過一句話。爺爺去世以後,父親就去得更勤了。父親會挑選一個天氣好的日子給奶奶洗頭洗腳、修剪指甲。父親經常說,感恩不是在表功,也沒必要拿出來炫耀,因為面對的是你的參娘,是在表達你的感激,只求問心無愧。家長養育了我們,在我們沒有能力的時候,是從家長那裡不斷地沒取養料;等我們有了能力,不斷地輸出愛來反明家長,這樣做才是一個有良知的人。」
仁志的普良,源於爸爸媽媽平時生活中的教導。爸爸用自己的一言一行教會孩子要孝敬老人,要懂得感恩;而媽作為外賣員,偶爾遭遇歧視與不公,卻不會把不滿和抱想帶給孩子,她嘗試著給孩子一個滿是陽光的世界,因為她能夠客觀地看待社會,為世間那些真心實意而心動,才能把正確的價值觀傳遞給孩子。
環衛工趙慶霞為接送兒子上下學,每天要比同事早起工作2小時。10歲的孩子放學後,就會去幫助媽掃大街,趙慶霞不願意讓孩子幫自己掃大街,但懂事的孩子每次都偷值跟在後面掃,並稱幫媽掃大街,是「心疼媽媽,不想讓媽媽太累了」,俗話說得好,「有人家的孩子早當家」。其實,孩子早當家,並不是家裡窮的必然結果。因為家裡窮,般都沒有測愛孩子的資本和條件,家長往往在外面辛辛苦苦掙錢養家餬口,早早地教會孩子做些力所能及的家務,孩子也沒有養尊處優的條件,正如古人說的「習勞知感恩"。
而很多家庭經濟條件不錯的家長並不會像仁志媽媽、趙慶霞那樣,往往是以孩子為中心,甚至付出自已全部的心血。但悲哀的是,換來的不是感恩,而是冷漠、嫌棄和不滿。
曾有個孩子從小被嬌慣,想要什麼東西撒一頓潑必定能得到。 他張口要買一個幾千元的賽車玩具,只因看到班裡的同學玩,自己不能被比下去。家長意識到是以前太寵孩子,讓孩子滋生了這樣的虛榮心,於是下狠心不給他買。沒想到孩子不僅責怪媽媽小氣,甚至說出「賽車都買不起,憑什麼當我媽」這樣讓人心寒的話。
孩子從「一張白紙」到變身「白眼狼」,並非一日之功。如果家長為孩子付出太多,而總是拒絕孩子的付出,孩子就會漸漸習慣於不再付出,進而失去學習感恩和成長的機會。蘇聯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一切都讓給孩子,為了他犧牲一切,甚至犧牲自己的幸福,這是家長送給孩子的最可怕的禮物。」毀掉一個孩子最簡單的方法就是對他百依百順。不少家長出於對孩子的愛,總是想盡力滿足孩子,習慣包辦孩子的大小事情,以孩子為中心,只知道溺愛,不知道正確教育。結果,孩子把家長對自己的有求必應和付出,看作理所應當,心安理得地「享受」,而「享受」的稍不舒服,就會抱怨,甚至怨恨;只知索取,不知道家長的艱辛,不懂得回報和感恩,仗著被溺愛而有恃無恐。而對於孩子出現的問題,一些家長只知道抱怨孩子,感到委屈,感到無可奈何,卻不知道反思自己是怎麼教育孩子的。
為了說明問題,舉個種樹的例子。要想樹木成材,不僅要給樹木澆水施肥、打杈剪枝,還不能怕日曬雨淋。不澆水施肥,樹木長不好、長不快;但水和肥太多,樹木就發黃不長,甚至被淹死、燒死。如果不捨得給樹木打權剪枝,任其自由生長,枝權林立,長得亂七八糟,就不能成材。
養孩子就如給樹木澆水施肥,給孩子吃穿用不能過分,要有度、有原則;教孩子就如給樹木打權剪枝,不糾正缺點錯誤,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就立不起來。對孩子嬌慣、溺愛,怕孩子吃苦,就如怕樹木日曬雨淋一樣, 如果害怕樹木被太陽曬死,被雨淋死,而把它種在屋子裡面,不可能成材。教養孩子就如種樹,關鍵是怎麼養、怎麼教。大人怎樣養,孩子就怎麼習慣:大人怎麼教,孩子就怎麼學;大人往哪引,孩子就往哪走。
有一年暑假,一位北京的爸爸把自己13歲的兒子送到外地的朋友馬麗家,請馬麗照顧一下。從機場接回男孩,馬麗就對他說:「我是你爸爸的朋友,你爸爸讓你在我這裡過暑假,但我要告訴你的是,你13歲了,基本生活能力都有了,所以從明天起,你要自己按時起床,我不負責叫你;起床後,你要自己做早餐吃,因為我要去工作,不可能替你做早餐;吃完後你得自己把盤子和碗清洗乾淨,因為我不負責替你洗碗,那不是我的責任;洗衣機在那裡,我要教你自己去洗衣服。另外,這裡有一張城市地圖和公共汽車的時間表,你自己看好地方決定要去哪裡玩,我有時間可以帶你去,但若沒時間的話,你要弄清楚路線和車程,可以自己去玩。總之,你要儘量自己解決自己的生活問題,因為我有我自己的事情要做,希望你的到來不會給我增添麻煩,不會做的我可以教你,不明白的可以問我。」男孩聽著這位馬麗阿姨的話,心裡不是滋味。因為在北京的家裡,他的一切生活都是爸爸媽媽全盤負責。最後,當馬麗問他聽明白了沒有的時候,他說:「聽明白了。」是啊,這個阿姨說得沒錯,自己已經13歲了,已經能做很多事了,包括自己解決早餐,以及自己出門去自己喜歡的地方。
一個月之後,男孩回到了北京的家。家人驚訝地發現,這個孩子變了,變得什麼都會做,他會管理自己的一切:起床後疊被子,吃飯後會洗碗筷,清掃屋子,會使用洗衣機,會按時睡覺,對人也變得有禮貌了...他的爸爸媽媽對馬麗佩服得五體投地,問她:「你施了什麼魔法?讓我兒子一個月之內就長大懂事了?」
這並沒有什麼魔法,就是教育。不少家長太寵愛孩子了,不肯讓孩子做任何家務,只要自己有的,全都給了孩子,自己沒有的,也總是想辦法提供給孩子,忽視了孩子做人能力的培養。
一位女士與女友聚會,女友8歲的兒子看到女士在用iPhone打電話,小男孩說:「我媽媽說了,只要我的架子鼓考過7級,她就給我買一個這樣的iPhone."這位女士說:「這事我不贊成。」她說:「怎麼了?」女士說:「你一個8歲的小孩兒,有擁有手機的必要嗎?再說了,你考過7級,完全是應該的,因為你這樣的年紀,每天的責任之一就是學習, 要什麼獎勵!因為考過了一個7級,就獅子大開口跟媽媽要iPhone,媽媽掙錢容易啊?你這樣做不覺得不好意思嗎?」那個孩子看著這位女士,聽著他從來沒有聽過的話。女上接著說:「你跟媽媽要這要那,你幫媽媽洗碗了嗎?幫媽媽掃地了嗎?你洗過衣服嗎?擦過桌子嗎?媽媽下班回來以後,你問過她累不累嗎?你什麼都沒做過,有什麼資格跟媽媽要錢買這買那?」
在女土這樣和小男孩對話的時候,他的媽媽一直坐在那兒不說話,時不時看女士一眼,眼中有笑意。女士知道,她其實很認同這些話,她可能早就想這樣說,卻從來沒有「忍心」對自己的兒子說過。
女士說:「這個手機是不是不能要?」小男孩竟然嘆了一口氣,點了點頭。女士對女友說:「姐們兒,他8歲了,你跟他講什麼他都會聽進去的,就看你給他的是什麼影響了。如果你總這樣無節制地滿足他,你給他多少他都認為是應該的。」女友說:「真是這樣,給多少都不覺得多啊!」怨誰呢?孩子嗎?當然不是。看到許多人在抱怨自己的孩子是怎樣的不爭氣、不節省、不體貼、不刻苦這就叫作栽什麼樹苗、結什麼果,撒什麼種子、開什麼花!如果家長都能像這位女士和馬麗這樣用心教育孩子,孩子就會懂得許多該懂的事情。
所有的孩子一出生從本性上都是好孩子,給他什麼樣的教育,他就成為什麼樣的人。就拿吃飯來說,假如一開始就給孩子特殊照顧,這就是錯誤的開始。比如,你做飯剛做出來一部分時, 就叫孩子先吃;你上菜時,把好的菜放在孩子面前,而不是長輩面前,這就在暗示孩子:他處處優先,好東西都是屬於他的。
不少家長已經習慣了把餐桌上所有好的東西留給孩子,給孩子特殊照顧,仿佛不這樣做,就是不愛孩子。由來已久的習慣,反而慣壞了孩子,孩子在餐桌上的貪吃事小,但規矩事大。所以,上菜時,要把好菜放在長輩面前;長輩沒動筷子前,孩子不能動筷子;全家人沒齊時,也不能動筷子;而不是把菜放在孩子前面,任由孩子毫無顧忌地吃個一乾二淨。這件事情雖小,卻讓孩子知道,尊敬和孝順長輩是做人的道德。有人說,看一個人的人品,跟他吃頓飯就知道了,如果一個孩子吃飯時喜歡挑來挑去, 看到自己喜歡的菜,恨不得全放在自己碗里,不顧他人,說明這樣的孩子缺教養。
吃飯等生活行為,是家庭里最經常、最有效的教育,包括日常的家務勞動,要讓孩子參與進來,懂得體會家長勞動的辛苦,讓他明白,自己是家中的一分子,任何家務活,自己都有義務做。所以,教育孩子要從吃飯等日常生活中的一點一滴的小事開始。一定要讓孩子成為真正的人、自立的人、能夠融人社會的人。
沒有天生不好的孩子,只有教育缺失的家長。能教育出好孩子的家庭,並不在於家長擁有多少財富、有多高的學歷,而在於家長的教育理念,在於家長的胸懷和格局、在於家長的言傳身教。
弘揚傳統文化,傳播家庭教育,您的隨手一次轉發,可能就會幫助一個家庭,幫助一個孩子!